书评稿 | 中国第一代金融家、银行家的灿烂与黯淡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书叫做《银魂——张嘉璈和他的时代》,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第一代金融家、银行家、上海金融“四大名旦”之首——张嘉璈的长篇人物传记,将个人生平经历、职业发展和命运遭遇置于民国跌宕的时代语境中,通过个人史直接或间接地辐射到时代史、金融史、政治史,所以这么一本大部头虽然纷繁却并不拘泥于个体生平的流水账,更精彩在与历史走向、时代性格、关键事件、重要人物的碰撞、牵连与纠葛。
这本书的作者是赵柏田,之前我分享过他的历史小说《赫德的情人》和《买办的女儿》。此书自收到至今已经很久,将近读完,感觉虽然篇袠宏大,但作者的故事编排极为流畅、史实引用简练恰当、尤其是语言风格古典、朴质、充满诗意又极具趣味、自成一派。

聊书籍主体之前,不得不说此书的序写得极好。用专业解读专业,让文学评价文学。比如,在评价张嘉璈的精神光芒时,他这么说:“这种精神,是一种家国担当,也是这一代银行家的魂魄所寄:建立不依赖于外部的、独立的金融市场,培植进行金融交易、执行金融契约必不可少的制度基础,最终推动商业现代化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再比如,他如此评价此书的文学性:“修辞立其诚,整部著作风格谨严,文笔开阖有致,读者当能真切感受到一个人文学者的宏阔视野和精细笔触,不愧为名家之作。”我想,非深入的阅读和深厚的底蕴不能作出如此精彩的序言。
全书以时间分上下两部。
上部(1889—1935)从张嘉璈的出身讲起,张氏一门贤才辈出,而且你会发现那个时代士族林立,名人之间是个圈,其二妹张嘉玢,又名张幼仪,徐志摩的原配,他们失败的婚姻便是张嘉璈一手包办的。不过,张嘉玢离开徐志摩之后的人生却真正闪耀着女性勇敢、独立、自由的光辉,她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女子银行——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并自任副总裁,在南京路上开有一家著名的“云裳”服装店。后面讲到张嘉璈东京求学,由此展开金融报国之襟抱;加入中国银行后,在中国金融的黄金年代与年轻一代银行家翘楚们一同推动银行商业化,摆脱国家资本的束缚;在军阀引发的停兑风潮,为了“维护中国金融之生命”,抗拒停兑令,不计成本对民众“负责到底”,保住了中国银行业最后的信用与元气;在蒋宋家族企图鲸吞中国银行,建立由财长主政的中央银行时,与陈光甫等人挺身而出,宣扬中国银行“独立之精神”和“支持商业之根本”。故而,后续中国银行一边改组成为国际汇兑银行,一边大力支持中国实业之发展,通过吸纳侨汇、提倡国货工业、改进农业生产、完善铁路交通,极大地支持了国货工业的生存和发展,实实在在地走在“民族中兴”的理想大道上。
下部(1935—1979)写蒋宋政府借官股入主中国银行,张嘉璈无可奈何地接受了“金融无法逆势而独立运行于政府之外”的现实,最终离开金融业妥协就任铁道部(后来的交通部)部长。后来,蒋介石政府发动内战,滥发公债和货币,导致国内经济疲软,通货膨产病入膏肓,即使再请张嘉璈出山也无力回天。1948年,张嘉璈抛开一切负荷,全身心投入到经济研究中去。1979年10月13日,张嘉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辞世,终年90岁。临终嘱咐,愿“附葬先垄”,再回故里。
举目四顾昏沉色,水阻途断客不前。哪怕才子如张嘉璈,来如风雨,也不过去似微尘。“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张嘉璈的前半生用一片丹心托住了大时代的底盘,后半生仰天大笑出门去,守住了自己清亮的底色。
如张嘉璈这般不计其数的关键人物如同沙砾一般,在奔腾不息的历史江川中,竟显得比这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更加轻盈、更加遗憾。赵柏田老师在题材选择的火树银花里情有独钟于灯火阑珊处,在公众遗忘处书写一个国家的记忆,试图为时代微薄的心跳重新掀起血脉的潮汐。行文至此,抬眼望窗外,花花柳柳、莺莺燕燕,我想,若东风拨开沉郁的阴霾,使天光灿烂投射人间,那花儿一定更艳,鸟儿的啼鸣一定更欢。

-
雨涣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18 08: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