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观察笔记
查看话题 >【沪郊游记】浦东高桥,被低估的“古镇”,中西在这里合璧
关于高桥,沪郊游记这个系列最初的时候曾经有写过一篇《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浦东高桥访古》,分享了2022年去逛位于高桥的天后宫(原钟氏祠堂)以及“偶遇”高桥安息堂时候的所见所闻。
实际上,沪郊那么多集镇、村落,高桥可能是我去的次数最多的。首先是因为近,上海郊区3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只有高桥是在外环内。其次,高桥老镇的确留存了不少可逛的老街、老宅,并且开发的力度又恰到好处,既有一定的保护,但也没搞成彻彻底底的旅游景点,或许也正因为如此,高桥在上海多少是个被“低估”的“古镇”。

高桥,又名翁家桥,跨黄潼港(始建年不详,同治年间重建),桥不高而名颇著,镇以桥得名。镇东北一公里处有清浦镇,清初清浦港淤积,集市南移,遂兴高桥镇。
……
高桥地区,原属昆山县临江乡,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改属嘉定县。元、明隶属不变。清初高桥镇属依仁乡,仍隶嘉定县,雍正三年改隶宝山县,乾隆二十四年曾设宝山分县县署,宣统二年属高桥乡。民国17年属高桥区隶上海特别市。建国初,仍属高桥区隶上海市。1956年属东郊区,1958年属浦东县,1961年并入川沙县。
……
高桥镇的西南地区为石化工业基地。市、县属工厂和镇办工业都分布在镇区。1985年底镇办工业企业5个,职工617人,年产值973万元。网花、绒绣是该镇传统手工工艺品,高桥松饼为传统的名特产。国营商业49个、集体商业56个、个体户338个。市场繁荣,文教卫生设施有:高桥、育民2所完全中学,小学2所,幼儿园4所及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等。高桥镇文物古迹有:明永乐帝御碑,现存高桥中学校园内,并建亭为护;双井,古高桥拆除后,旧址北堍建双口井得名。民国17年《迁桥筑路记》石碑1块,现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
以上内容来自《川沙县志》。
高桥镇上,沿着高桥港北岸的西街、东街,开发的比较早,将近十年前我第一次去高桥时候,这两条街沿线的老宅就已大多做了修缮,或用作展馆、文化空间,或开设商铺、饭馆、咖啡馆等。当然,也有有部分至今仍为民居。







因为早几年去高桥的时候,东街、西街逛的比较多了,所以最近几次去那边,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高桥港的南岸,以及季景北路、北街的沿线。
高桥港南岸的老宅子,主要分布在砖桥街、胡家街、界浜路、王新街这些街巷那一带,大体属于“南街居委会”的服务范围,其中季景北路东侧的部分,比如砖桥街、王新街等处,目前已经处在动迁的过程中,相当部分建筑已是人去屋空,或许再过些时日,就将不复存在。








位于高桥港北岸的那段季景北路,也是高桥镇上文保点比较集中的区域,那些老宅多分布于季景北路沿线的小巷中。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老宅明显吸收了西方建筑的装饰元素,颇有中西合璧的味道。究其原因,或与近代时期高桥人多有赴上海从事营造业有关。









季景北路走到底,就到了高桥的北街,根据在季景北路沿线看到的一些老的门牌,我有些怀疑,高桥港以北的这段季景北路,是否曾经也是北街的一部分呢?






总结一下,高桥是一个蛮推荐去逛的“古镇”,首先是规模不小,细细品味的话,足够逛上大半天。其次是镇上有一定的旅游开发,有拍照打卡需求的,也能获得满足。最后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高桥交通方便啊,坐6号线到“外高桥保税区北”站下车,步行可达,浦东浦西过去都很方便。如果开车的话,季景北路沿线有不少停车位,多兜兜应该会找到空位。
子烈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振苏社区,一片位于昆山的上海“飞地” (13人喜欢)
- 【沪郊游记】罗泾陈行,只把郊区做市区 (13人喜欢)
- 硝烟散去,重回历史现场:南京龙潭 (14人喜欢)
- 从喧嚣到寂静,栖霞山下的江南水泥厂 (32人喜欢)
- 邂逅历史,追忆青春:丹阳不只是眼镜城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