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陵墓石刻(21) 南京梁吴平忠侯萧景墓
萧景墓神道石刻现存两种两件,一辟邪、一望柱。东西虽不多,但胜在精湛。石辟邪不消说,曾经南京市徽的蓝本,自可想象其是何等的精彩。石望柱更是不遑多让,稳坐南京、丹阳、句容诸地南朝石刻现存望柱之头把交椅,那是一点儿问题也没有的!

辛卯春的寻访,转瞬已是十三年前的事儿了。当时的车载外挂导航,远不及如今这般得心应手。GPS只能搜索至“十月村”,石刻坐标断然给不出,只得倚重醒目的地表特征“十月广场”和“伟人塑像”。
告别甘家巷,进入栖霞大道后一路西行,抵达导航目的地后,却没看到广场和塑像的一点儿影子。
下得车去极目北望,目光所及之处尽是拆迁废墟,间或有几台大铲车轰鸣其间,忙来忙去。心下不由思忖,怪不得寻不见,闻名遐迩的“十月村”,怕是已被平掉了。
上前找人打听萧景墓,巧了,回说就在马路对面。

对面也就是栖霞大道南侧,有一条不宽的南北向水泥路,坑洼不平的路口竖有一块路牌,名曰“十月村路”,路牌下方镶嵌着一块油罐厂的广告牌。顺着广告牌箭头所指方向,一眼便可看见不远处与避雷针相依偎的石望柱,以及与之一路之隔的石辟邪。


石望柱居路西,通高6.5米,可贵的是上自顶盖小兽,下至双螭柱础,从头到脚保存完整。
一千五百年前的东西哦,殊为不易。

顶盖上的小兽,肉眼可见右吻及右前胸部有残,左胸腹下与足部亦有断裂修复痕迹,想来也曾跌落损毁过。


柱头圆盖下的长方形柱额上,反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23字,虽历经一千五百年风侵雨蚀,字迹仍清晰如初,不由令人扶额称奇,啧啧赞叹。
反书,历史上称作“反左书”,南朝陵墓神道石柱上仅见之于两例,另一例见于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神道石柱,为反书逆读;萧景墓西石柱的这例则为反书顺读,两者皆具独一性,均为国之瑰宝。

尽管拍照躲不开避雷针是件很恼火的事情,但考虑到这是整个南朝石刻中最为精美且保存状况最好的石柱,为了它的安全,画面里有避雷针的影子也就不那么令人讨厌了。
柱额下,与柱围同径方石上浅浮雕三尊托举力士,袒胸露腹,长发飘飞,虽作呲牙咧嘴狰狞状,看去却满脸谐趣笑意,端的是妖而不怪,鬼而不魅,煞是可爱。
再下依次分别雕有一圈绳辫纹和一圈交龙纹,与三力士交相辉映,艺术感十足。

柱础亦为寓意天圆地方的上下两层,上层为衔珠双螭,头相抵,尾相交,环绕柱身一周。下层为方形基座,四面雕有神兽纹饰。

辟邪在路东,但“东辟邪”之名却非凭此而来,而是其原本就居萧景墓神道东侧。听说西辟邪也是有的,只不过早已碎裂且难以修复,故而原地埋入土中。
现场也没找到“文保碑”,据说头几年让车给撞坏了。

东辟邪雄性,“身长 3.80米,高3.50米,体围3.98米。”原从腰间断为两段,左前足、底座亦断裂,1957年修复。但某些损毁缺失已非物理修复可逆,如右后胯部,现仍能看出茬口如刀削般平齐的残缺。

辟邪体态肥硕,雄俊壮美,头有鬣毛,羽翼6翎,胸前饰勾云纹,状若长髯飘拂,神采飞扬。


尽管人们对南京曾以墓道神兽作为市徽标志臧否不一,但这尊辟邪的俊朗健硕威武霸气,却是别无二话,毋庸置疑。

萧景(公元477-523年,本名萧昺,唐初编撰《梁书》时为避唐世祖李昞讳而改称萧景),字子昭,萧衍堂弟,其父萧崇之乃梁文帝萧顺之三弟。
萧景亦为萧氏王侯中的德才兼备之人,萧齐永宁令任上就曾因政绩卓著入史,称“政为百城最”。萧衍代齐立梁后,封侯拜将,极为武帝所倚用,“军国大事告与议决”,普通四年卒于郢州刺史任上,时年四十七岁。武帝诏赠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
可惜,武帝这几位中用的弟弟皆不长寿,大都四十几岁便已亡故,倘有一个能在武帝耄耋之年陪伴于侧,断不至小小侯景尾大为祸。


访于2011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