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岩下的重庆古寺,你是否听见唐宋的回声?

这也许是我见过最大的一块山岩了,它静默地横卧在涪江边,清风流转,岩下古木参天。始建于唐咸通年间的大佛寺背靠着这块岩石,和其他寺院布局不同的是,它不是中轴线形式布局,而是沿着巨岩边顺着东西方向排布不同的殿宇。


这里是重庆最西北边缘的一座小城,东晋宁康元年(373)潼南区域就有建制设县。潼南之行原本是来考察独柏寺元代大殿,然而大佛寺之行却给了我极大的惊喜。从山门走进来,古朴的建筑和石刻散发着壮观的气息,还有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朝庭重臣所撰写的碑文楹联、碑刻、题词,无不述说着过往时代里大佛寺的鼎盛和潼南繁盛一时的文化。



如今大佛寺仅存有大佛殿、观音殿、玉皇殿、鉴亭四座木结构古建筑,系清代以来遗存。潼南大佛寺最显眼的建筑就是依山势建造的七檐歇山式大佛殿,它依岩面江,重檐起翘,巍峨壮观。大佛阁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大佛殿前接悬山顶门厅,门厅正面为牌楼式殿门,轮廓线条丰富多变,形态轻盈又不失庄重。


大佛寺因大佛得名,大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坐像,高18.4米,肩宽8.4米,背靠山岩面朝江水,面部方正,神态安详,左手抚膝,右手仰掌置于腹前,跣足善跏趺坐。这尊造像完成的时间跨度长达罕见的三百年。大佛头像为唐代所刻,因受唐武宗灭佛的影响,在开凿一半后便停止,直至北宋时,来自中江的道者王了知,见佛像并未凿造完整,只有佛头,没有佛身,才开始召集工匠,按照佛头比例,继续雕凿佛身,此时已经是宋靖康年间,因此这尊佛像形成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唐头宋身”。殿内柱子上的楹联多为民国时,但已然有时间的斑驳痕迹。



大佛殿内右侧可以直通观音殿内,观音殿建于宋元年间,1946年重建,内塑千手观音立像。观音殿右侧的玉皇殿始建于民国11年(1922),据说原是当地百姓为求雨祭天而建。

大佛殿外的了翁亭,又称“鉴亭”,为南宋理学家魏了翁先生所建,鉴亭高踞巨岩之上,秀丽轻巧,下临小潭,高木掩映。




在巴蜀地区,许多岩壁上都会出现造像和题刻,大佛寺亦是如此。除了建筑外,最值得一观的应数定明山脚下巨大峭壁上开凿的摩崖造像。 造像内容以佛教题材为主,也有部分道教和儒家题材。陡峭的岩壁上,保存有隋开皇十一年(591)、大业六年(610)题记及造像三龛,是重庆地区开凿年代最早的摩崖造像。凿于清朝同治年间高近九米的“佛”字题刻,笔力遒劲浑厚,直通天地,是我国最大的摩岩石刻佛字。

被称为“石磴琴弦”的台阶,是明朝嘉靖年间人们利用岩体在峭壁上开凿出来的,步行其上发出的回声据说像是琴声般悦耳,不过如今已经不让登踩了,有些遗憾,据当地人说,小时候这里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耍场所。台阶通道两壁上也有诸多题刻,不过很多都已经剥落,无法辨识全文。

有着这么多珍贵历史遗存的大佛寺,如今却鲜少人知。傍晚时分,殿宇逐渐谢客,遇见一位和蔼的老和尚,他问我是哪里人,来重庆几天了?在无人打扰的夏日傍晚,空气里满是带着余温的植物气息,我们站在巨岩下,微风顺着江边的石壁游走,他说起了年轻时外出求道的经历,在他的眼里我仿佛看见了回忆重现时给人的温暖力量。与这位师父道别时回头看见他蹒跚走向峭壁下的身影,而我最终也没有勇气问起他的上下名讳。晚风顺着暮色爬上了山头,叩响了岩间最后一丝回声。

📸摄影:我@法淦
📍地址:重庆市潼南区大佛寺
🕤开放时间:08:30-17:30
🎟门票:30元,近期好像开始免费开放
👉🏻【和法淦一起探索山河与远方,摄影交流群欢迎私信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