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写作】永远的怀念

仲春时节,阳光透过树梢,洒在泥土上,大地开始回暖。
春天里,再也见不到母亲的身影。
风树满庭悲夜雨,慈容一夕隔春晖。母亲离开我们整整100天了。繐纬飘灯、斑衣入梦,我始终感觉母亲还和我们在一起。睹物思人,她的房间,她的床铺,她的衣服;她坐过的桌椅,她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样地熟悉,那样地难以忘怀。母亲的音容笑貌,日夜在我眼前浮现。
写在我的母亲殷素芝走后第一百天。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我的母亲去世一百天了!
母亲生于1947年农历12月22日(公历1948年2月1日),2023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日(公历2023年12月13日)不幸离我们而去,享年76岁。
2024年3月19日(农历2024年二月初十日),是我的母亲殷素芝去世一百天的日子,俗称“百日”。
今天是母亲离开我们100天的日子,这100天,是魂牵梦萦的100天,母亲的音容笑貌无时无刻不在眼前闪现;这100天,是痛彻心扉的100天,思念之情如寒风冷雨,不时击打着儿女们脆弱受伤的心灵。
按照农村风俗,老人去世100天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儿女和亲朋好友都要到坟前烧纸祭祀。据民间传说,在这一天,儿女们天不亮就要到坟上去,这是去世老人前往天堂之前,在人间的最后一次回眸,能够看到儿女们最后一眼,看完之后就径直奔向黄泉路,彻底阴阳相隔。
姥爷姥姥生有一男四女,我的舅舅英年早逝,大舅是老大,下面是大姨、二姨,我母亲又是家中排行第四的孩子,下面还有我的小姨,去年一年大姨、二姨和我妈相继去世。
老家流传着一句话:“亡人不望七,就望周年和百日”,“七”,是指从人去世的那天算起,第一个七天为“头七”,第二个七天为“二七”,以此类推,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满七”,逢七必烧纸祭拜。而比较隆重的祭拜仪式都是在“百日”和“周年”那天进行,要请专人扎纸房子,扎纸衣箱,扎世人用的轿车、电视、手机等衣食住行必需用品,让故人在阴间也出行方便,衣食无忧。如今,母亲的“百日”到了,这一天,到母亲的坟头祭拜,烧纸钱和放鞭炮。我用文字来记录平凡的母亲,寄托我们的哀思,缅怀慈祥的母亲。
母亲25岁嫁给我的父亲后,26岁生下我大哥,次年生下我大姐。时隔好几年,母亲又生下了我和弟弟,当时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家中先后增添了四个孩子,母亲吃的苦受的累可想而知!
我记事时起,父亲程怀耐就在村里当生产队长。我二叔程怀荣是生产队会计。我父亲的乳名叫闺女,当过兵,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人很聪明,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无人能敌,人称“小诸葛”。虽然算个“大队干部”,但和社员一样记工分。队长的责任重大,不容有分毫差错,父亲一心都扑在工作上,家里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母亲一人独揽,为了我们兄妹四人能吃饱穿暖,母亲硬是从昔日娘家的“小公主”,变成了婆家的“女汉子”,全家人的吃喝拉撒、洗衣浆纱,事无巨细,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生产队里的农活也从不落下,重活、累活、脏活都干在前头。
随着我们姐弟四人的降生,母亲除了料理家务,就是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供养我们上学。父亲是生产队长,一直在忙工作,家务琐事全靠母亲一人忙里忙外,艰难地支撑着一个家。拉家带口、家务农活、处理家庭关系都少不了母亲扮演主角,吃苦、受累、受气自不必说。
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我想,孝不仅仅是床前侍奉、顺从听话,它可以是多种表现形式,满足老人心愿、回馈老人期待,让老人开心、顺心也是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儿女们也是在尽一种孝道。
母亲,本身就是贫苦出身的她,勤劳朴实、省吃俭用,更是懂得生活的艰辛。从我记事儿起,母亲都是打里打外,一向干在前头,吃在后头,用她自己的话说叫“皮筋肚子”,剩下就多吃,剩不下就说自己不饿。从家里摆设到自己穿着都极为简朴,一说花钱添置东西就心疼得不得了,孩子们给了零花钱也东放西藏,舍不得花。母亲从未买过一件贵重的衣服,她常说“穿得干净就行”,不穿贵的、不穿新的,就是儿女或亲朋好友给买了,也是放在橱里舍不得穿,最多在过年时穿一两天就又放回去。母亲去世后,我们整理遗物,看到还有许多一次都没有穿过的衣服,让人心酸泪目。母亲甚至在大冬天,也只盖着单薄的旧被子,新被褥宁可在橱柜里放着;一次我看她刷牙,牙刷上基本没有牙膏,她说:“有点儿就行了。”母亲经常给我们说:“别浪费,别糟践年景,糟蹋东西遭报应。”她用这种最朴实通俗的话语教育着儿女,自己始终如一地践行着这种生活观。也许是从小到大穷苦怕了,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母亲。
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对自己的四个儿女疼爱有加,默默付出,任劳任怨,倾尽所有。母亲把我们姐弟四人拉扯大,我大哥家的女儿儿子无一不是母亲从小看着长大的,养大一个孩子得需要多少耐心,付出多少心血啊。母亲从中吃了多少苦、费了多大劲、扛了多少难,从来没有和孩子们提过一句。每次回老家看望她,母亲都是报喜不报忧,为的是让我们安心工作,这就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凡是认识了解母亲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心地善良、古道热肠的人。母亲自从到了程楼村,四邻八舍、亲朋好友,不管谁家有什么大事小情,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会想方设法热情相助。她常常跟我们讲,人要多出好心,别长坏心眼子。母亲的言传身教一直铭记于心,潜移默化地激励着我们。母亲的热心热情在熟知她的人里是出了名的。她身体好时,凡是到家串门儿的,都远接近迎,端茶倒水,路途稍微远一点儿的,还要执意留下吃饭,不管自己怎么省吃俭用,也得把来的亲朋好友招待满意了。家里有什么好吃好喝的,宁可自己不吃,都得给邻居们分分。在我们乡下,母亲的人缘格外的好,人们都愿意凑过去和她聊聊天,说说家长里短,也乐意让她帮助着调解调解邻里矛盾。后来身体不好了,邻居们也常常去陪伴这个曾经帮助他们的人,有了这些好邻居、好朋友的陪伴,母亲自然多了很多欢乐,支撑自己活下去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我想,之所以老人仍精神矍铄,孩子们孝顺、邻居们守护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母亲过世后,经常在身边陪护的好邻居们不止一次默默地流下泪水,表达了对母亲难舍难分之情,这也着实令我动容。以母亲为纽带结下的这段善缘将会绵绵不绝、历久弥新。善因结善果,母亲一心向善,给自己积了福报,给子孙积了阴德。
母亲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她的直爽开朗、坦荡无私。之所以很多人都愿意亲近母亲,留恋母亲,主要是她待人真心真意,说话爽快,有什么说什么,从来不藏着不掖着,在别人印象中,母亲也总是爱说爱笑,豁达敞亮。虽然有时候也爱生气着急,但很快就会过去。可以说是个简单人,也可以说是个坦荡人。即便是与人发生了不愉快,既能与别人和解,又能与自己和解。虽然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但这种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品格与本领,值得儿女们学习。
很喜欢唐代孟郊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到了冬天,母亲担心我上晚自习冻脚,给我做了一双棉鞋。鞋底是用布一层一层合起来的,俗称“千层底”,然后再用干麻分别搓成两根比线粗一点的细索,再缠绕在一起,家乡话叫纳鞋底的索,然后再把“底索”在“黄蜡”上拉几下,这样线更结实,纳鞋底时也省力。“黄蜡”是农家妇女纳鞋底时必备的附件,用的时间长了,圆圆的“黄蜡”上面就布满了道道沟沟。由于鞋底很厚,针刺不透,要先用锥子锥一个眼,再用针把底索穿过去,就这样一针一线,一行一行的,匀称的针脚,合适的间距,既美观又结实。鞋面是用黑色灯草绒做的,里子用的是老布或大条子布,吸汗,鞋帮子里面充了鹅绒,暖和。母亲是个勤劳的人,一家人的鞋底基本上都是晚上熬夜做的,因为纳鞋底费时费工费力气,不是一蹴而就的。
回首往事,人的一生总有几个难忘的日子。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我觉得有的伤可以治愈,有的伤永远无法愈合。比如,对母亲的思念,每每想起,仍是不禁泪下,心痛难抑……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含悲忍痛写下几段文字,追忆母亲的点点滴滴,寄托儿女们深深的思念。
父母亲一生的辛苦没有白费,辛勤的耕耘已结硕果,母亲的善良和仁慈也被众乡亲所称颂。惟愿母亲在天堂安息,和父亲重逢,从此不再辛劳!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18 21: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