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开学焦虑综合征
查看话题 >身处大学工厂,我患上了存在主义焦虑症

你是否经历过,在家庭与学业的压力下,自己的喜好和欲望在慢慢消退,觉得失去了自我?在“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里,有人分享:“我开始每天都问自己,我是谁,我要成为谁?我在做什么?我要什么?”但是对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
这种情绪和状态,被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定义为空心病。他认为空心病是:“因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清华大学甘阳教授说“我们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像工厂,大学评价体系过度单一,迫使学生无效内卷。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人,为自己负责。学生们毕业后,眼睛应该是亮的,仍然心存高远。而现在学生们绷得太紧了,成了学习机器,并不快乐。”
或许是大学的高中化、工厂化,让学生无暇探索自我,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目标。学习任务的繁重、社会对于理性的过度崇拜,导致学生习惯去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愿望。空心病切断了感性的通道,理性可以计算利益得失,但是无法给予真实的感受。学生一旦脱离教育体系的环境,支持自己存在的价值也就烟消云散了,就像西西弗斯失去了自己的石头。空心病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存在主义焦虑?

《瞬息全宇宙》剧照
无意义工作的西西弗斯
上世纪50年代,因战后价值体系的普遍崩塌,欧美社会陷入了“存在主义危机”。祁克果说:“人生在世都会伴随一种必然存在的致死疾病,即普遍绝望”。他比喻道:“迷失在可能性中的人带着绝望的鲁莽翱翔在高空;视一切为必然的人把自己在生活中搞得精疲力竭,并且在绝望中被压碎”。
弗洛姆认为,这种绝望和自我迷失常常表现为对自我认识不清,缺乏价值感,内心深处有强烈的焦虑和孤独感;同时人们又无法发现焦虑和孤独的来源, 因此就简单处理症状,而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
因为个人心理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是相互适应的,由此产生了人的社会性格。人在社会性格的遮蔽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当代人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接受指向”:认为一切好的来源自外部。当代人的性格特征,注定了精神方面的痛苦,因为人普遍不能自我确认自身价值。
由此一个人不得不奋力追求成功,因为成功才意味着别人的高评价,人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标签集合体,失去个性。生命变得无意义,人一天比一天不安,直到最后放弃思考,放弃独立寻求出路的希望,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说着人云亦云的话。痛苦暂时感知不到了,但病灶并未痊愈。

教育体制下,人在发生异化
弗洛姆认为这样的人,是教育体制塑造出来的。教育本应培养创新型全面发展的人,但教育的目的与方式已经完全异化。弗洛姆认为教育似乎培养的是与这个异化世界相适应的人。
在弗洛姆看来,当前的学校教育目标,只是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所必需完成的知识学习,塑造人格市场上所要求的品格特征。教育的方式单一,缺乏考虑人的情感价值。他说:“教师的教学方式如同官僚一样缺乏生机与活力,以一 种官僚主义知识施与者的角色不断灌输书本上的知识”。
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没有得到调动,教育俨然是一种异化的失败。人与自己是一种与自我本性背离的疏远关系,人感觉不到自己的积极因素,认识不到自己是人类力量的承担者,并与这些力量相异化。

权威家庭生产的“虚假自体”
“虚假自体障碍”的概念是温尼科特用来描述,外表看起来行动功能健康,但内心缺乏真实感与意义感的个人状态。个体不断顺应糟糕的环境而压抑自己的攻击性和冲动。他们与外界建立了一种虚假的联系,以戴着面具的形式回应每一段关系,在任何关系中都不能表现出真实感。
在温尼科特看来,这是因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仅没有提供支持性和促进性的作用,由于自身自尊的不足,需要以孩子作为他们价值感的支撑,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寄予高期望,缺乏对孩子内心需要的关注。而孩子为了避免失去父母的关注或者害怕父母不高兴,只能压抑需要、迎合父母,以外界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把环境因素作为决定自己行为的最重要标准。赞誉的同时却失去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他们不得不“乖巧懂事”“成绩优异”,而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欲望便被置于外在要求之后,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绕一个虚假的空壳进行。
教育体制和原生家庭是苦涩的种子,但在长大成人后,我们有能力对自己进行疗愈,让种子无法结出恶果,而是绽放出瑰丽的花朵。如果你目前陷入了人生的无意义状态,不妨试试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

意义疗法:治疗存在主义危机的良方
虽然我们无法在意识中把握自身的存在,也不能抓住当下的任何瞬间。我们对我们自己来说,是被隐藏的。我们只能从外在的作用来确定自己的存在,而不是从内在的精神来感受自己的存在。因此需要将外在的客观世界,转向内在的精神世界来穿透我们的黑暗。
弗兰克尔强调人的“意义意志”,他立足于个体存在本身及生存意义的探索,认为个体无论何时何境,都要寻找到于所在之中坚持下去的理由。
他讲述了一个“潜水员与蝴蝶”的故事:有一位叫博比的杂志主编,身患罕见的“闭锁症候群”病,全身部位仅左眼皮能够跳动,其他各处均为瘫痪状态,由于病理的特殊性,医学手段对其无能为力。
博比最初为此陷入巨大痛苦之中。但很快便调整过来,并决定将其经历以及对“闭锁症候群”的认知进行记录,为后来的医学助力。博比仅能依靠眼皮的眨动去告知秘书应填写的字符,写作过程非常艰难,但博比的眼皮成了表情丰富的写作工具。
最终书稿完成,命名为《潜水员与蝴蝶》。对比之下,虽然生活的灾难似潜水员的硬壳一般压迫自己无法喘息,但自己仍没有摒弃志愿,他的心就如蝴蝶一样在外自然翱翔,自己的生命也如蝴蝶一般绚烂多姿。

弗兰克尔借此故事喻示,无论何种艰难境地,人类都具备心灵上的自由,并能通过自主选择,战胜外在限制,实现理想目标。他总结发现生命意义的途径有以下三种,即:工作、爱和苦难。
工作的意义:进行自我超越
个体通过完成有建设性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一种爱好,来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实现创造性价值。
弗兰克尔认为个体可以完成一定绩效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发现生命的价值感,这时他就体验到生命的一种意义。个体的每一种活动都蕴含着一定的意义。要使个体的日常活动变成有意义的价值行为,个体必须指向这一活动并超越自己的欲望。只有这种行为考虑了他人的需要,进行自我奉献,才会成为自我超越的有意义行为。
爱情的意义:在爱人眼里确证自己存在
个体也可以由对真、善、美事物的接触,以及爱与被爱的生活体验中获得生活意义,即实现所谓的“经验性价值”。对某些人来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代表着艺术,如音乐、绘画、舞蹈等;对另一些人来说,它意味着假期外出旅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爱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爱能体现人的价值立场的思想观点。生命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爱与被爱而实现的。并且它是进入另一个人最深人格核心的唯一方法,人想要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内在本质,就只能去爱他。爱,不只是一种情绪状态,也是一种有意向性的行动。借着心中之爱,我们能看到所爱者与众不同的品质和特性,包括那些尚未形成的潜能。
在苦难中体验自由价值
生命的意义其实是绝对的,甚至包括潜在痛苦的意义。个体通过承担不容逃避的痛苦来实现“态度性价值”。
人永远都不能避免痛苦。弗兰克尔认为,如果人能勇敢地接受苦难的挑战,即使在最后一刻生命都仍拥有意义。当我们在痛苦中发现了意义的时候,痛苦也就不成为痛苦。在与痛苦的磨难中,我们丰富了自己的主体间性,确认了自己的能力,锻炼了自身的精神价值,得以成为更坚韧的人。因为即使是在最为绝望的情境中,(比如面对痛苦、灾难和死亡),我们仍然拥有抉择的自由。

总之,让我们先从对生活的真实感知开始,感受春天的微风、夏日的晚霞、秋季的冷雨、冬天的冰雪,切实地体验激情、自由与心潮澎湃。也许就在手上残留的墨水、耳边朋友的笑声、嘴里甜美的食物、鼻间萦绕的花香中,找到了超越存在的意义。


——我们该如何应对工作之苦,寻求内心真正的幸福?
复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认为,工作变得这么压抑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每个人都有点危机感。
底层民众的愿望就是成为中层/中产,然而中层的生活也有它的问题——害怕掉下去,因为社会竞争而导致阶级滑落。依据摩尔定律,社会硬件不断地更新,各种高科技互联网公司起起落落。社会的潮流变迁带来的阶层焦虑是非常的强烈,尤其是中产阶级,要考虑自己的后代怎样能保持住这个阶层,保持住自己生活基本的安全感。
因此,中产阶级是最容易格式化的,大家都按照一个方式来生活。当底层民众试图“向上攀爬”的时候,目标很明确,稳定的工作,一线城市的户口,所以有时候很难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否很痛苦。可当大家攀爬到中层以后,发现目标消失了,好像该有的都有了,生活变得迷茫而焦虑。
马克思的观点直击资本社会的内核:资本家也是异化的人。他自己随时就可能沦为赤贫,所以资本家的内心也是焦虑不安的。不管底层、中层、高层,大家都在焦虑。在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哲学家马尔库塞的眼中,现代社会把人变成一个单一的人,只知道功利性,普遍的异化,用弱者的心态,服从于权威。内心缺乏价值感,是我们工作之苦的真正来源。
在豆瓣时间专栏《工作之苦——解决2020年代的工作新问题》,梁永安教授对城市化、中产化、青年问题有长达几十年的研究,既有经得起验证的学术理论,又有饱含生活智慧的优美讲述。
一开始,我们担心文史哲角度太抽象了——“生命重建”、“人生终极命题”,比起“升职加薪”、“月薪五万”、“30天从入门到精通”这些描述,显得不务实和飘渺。
但事实上,哲学追问是非常、非常有效的。
梳理内心与世界的关系,是大多数现代人缺失的根基。当你确定了自己核心的精神追求,才敢去放弃,才敢去选择。
不要做一个为了生产而运作的机器,要做一个为了找到意义而创造价值的个体。在 B 站,梁永安老师如何看待年轻人躺平的视频,播放量 70 万;关于青年职业选择的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 100 万。
他的理论戳中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金句每天都在被数万人转发。“我们毕生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我现在跟学生打交道,我特别喜欢碰到那种迷茫的人,迷茫就是一种深刻的生活。”
同样的,在《工作之苦》专栏里,他对内卷、大城床小城房、小镇做题家等一系列概念,做出了同样精彩的论述:
“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幸福制造出鄙视链,和不幸的人对比才能感到幸福。”
“我们用鞭子抽打自己,一辈子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又狭窄。”
“理想主义才是合理的生活。”
“我们今天经受的苦,能给我们未来10年带来什么?”
这不是升职加薪的秘籍,但能让大家理清楚工作的动力和价值。
固化之苦:存够多少钱才配裸辞?
孤独之苦:办公室政治,无法融入怎么办?
煎熬之苦:上班如上坟,是不是该离职了?
幻灭之苦:发现自己的工作只是在实现老板的价值,怎么办?
拖延之苦:为什么总有完不成的KPI?
……
这些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梁永安教授给出了足以打开大家想象力的新颖、扎实的解答。
“我们今天的年轻人,离自己向往的生活只有一步之遥。”
--特别献给--
面临从学校到职场过度的年轻人
正在职场中失意、被消磨的大多数
不适应职场生活但是又想寻求改变
心存诗和远方,但在现实中摇摆的年轻人
步入职场落差感较大的年轻人
“小镇做题家们”
……
--你将获得--
解读工作问题的全新视角
更深刻地认识自身的困境
理解工作之苦,明确人生努力的方向
通过文学、影视为自我提供精神力量
进行生命重建,做出自己的选择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完整专栏
—今日互动—
你有什么可以解决空心病的秘方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
上限无穷并可导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1 00:14:51
-
给我看看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2 17:19:46
-
豆友0RBol1seuA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14 15:14:41
-
老baby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13 23:41:26
-
勇敢的跳蚤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25 08:25:06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22 00:16:28
-
嘹亮的小号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6 18:35:34
-
呻占记诵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6 11:49:05
-
耀麟辉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6 11:38:34
-
遥知不是Cheryl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5 17:53:53
-
刘皇叔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5 17:09:00
-
康健斯基诺维奇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5 16:47:19
-
似是而非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5 15:52:05
-
豆友268605796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5 13:29:37
-
暴躁星球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5 13:19:34
-
lu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5 12:41:30
-
咸塘浜老黑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5 11: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