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 复杂情绪
曾氏语录: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相互残杀的关系。 我们今天继续讲温尼科特°,温尼科特是英国重要的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家,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英国精神分析协会里面分成了两个互相对立 的小的学派。一个是安娜弗洛伊德为首的自我心理 学派,另一个是克莱因为首的客体关系理论学 派。他们之间曾经有非常大的冲突,他们最主要的 冲突观点就是在儿童的精神分析过程中应该怎么 做?安娜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因为儿童的自我功能很弱,所以在给儿童做精神分析的时候需要有更多的教育引导的味道;而克莱因的观点恰好相反,她认为儿童的自我功能不仅不弱,甚至比成人更加强 大,所以给成人怎么做精神分析就怎么给孩子做,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观点。 克莱因曾经说过对于儿童精神分析师来说在儿童身 上发现巨大的、自我功能和领悟力,这是非常令人 吃惊甚至是喜悦的事情,她们之间的争论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温尼科特是克莱因的学生,但是他不愿意参加这两个派的冲突,所以他和另外一些人就弄 出了所谓的中间学派“或者独立学派,也就是说既不 赞成克莱因,也不赞成安娜弗洛伊德。温尼科特曾 经做过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我们所熟知的国 际精神分析杂志实际上不是国际精神协会°办的,而是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办的,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曾经要求英国精神分析协会把这本杂志的主办权交给国 际精神分析协会,但是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一直都没 有同意。 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安娜弗洛伊德和克莱因阵容之间的冲突到了何种严重的程度,在英国跟德国战争中间,德国飞机每天去轰炸伦敦,有一次英国精神分析协会正在开会,两派又发生了冲突,这个时候防空警报响了。温尼科特在台上作为主席拍了拍桌子说:敌人的飞机来轰炸了,我们需要到防空洞去,但是没有人理他,所以精神分析的历史学家评论说发生在英国精神分析内部的这场战争比外面的世界大战还要重要。在二战期间,温尼科特被政府指派去儿童遇难所工作,这一工作就是很多年。有人对温尼科特这段时间的工作量做过统计,发现他在这段时间里面直接帮助了64000对母婴,这个数字真的是非常的庞大。温尼科特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那段时间我甚至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大战在发生,我满脑子都在想着母亲跟孩子,而且我们相信因为温尼科特这段时间的卓越的工作导致了在战争结束之后,两代的婴儿受到了非常好的心灵的护理,这对重建这个国家当然是不可估量的好的影 响。温尼科特有一句名言,他说:这个世界上实际上没有婴儿这种东西。为什么呢?因为婴儿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你如果看见一个婴儿,你就一定会 同时看到他的妈妈,这也说明了母婴关系“对孩子的 成长的重要影响。 温尼科特40年时间都在英国的一家儿童医院工作, 这个真的是想起来就让人觉得英国的孩子太幸福 了。因为在他们身体得了疾病之后,可以受到有温 尼科特这样好的心理治疗师的关怀。从传承来说, 温尼科特是克莱因的学生,不过他们的关系有点微 妙,克莱因让3个孩子都接受精神分析的分析,其中 一个孩子就是接受温尼科特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得 出来,这个关系好像有一点点乱。温尼科特写了很 多的书,大陆只有一本书的翻译版本。我想起好像 台湾的著名精神分析师王浩威在那边主持出版了很 多温尼科特的书,所以大家如果要找温尼科特的作 品,最好是去大陆之外买台湾版本的书籍。他还有个特点是利用当时刚刚出现的电视做了很多的关于心理学科普的演讲,特别是关于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人格的孩子的演讲,他所做的这个工作实际上有 点像我们国家李子勋°、杨凤池、赵梅他们利用电视 做的很多的科普工作。当然对刚才我说的这些心理 专家°们做的科普的工作,有一些好的评论和不好的 评论。我的态度是我觉得他们为公众所做的这些心 理学的普及工作四个字就说完了,就是功德无量。 如果有谁说他们不好,实际上你可以作出一个简单的决定,就是你去做试试看。我想这个工作就是把专业知识跟现在的媒体结合的工作,没有人能做的完美,他们这样做本社实际上就已经让很多的人就像温尼科特的一样的让很多人具有利用我们的能 力,而这个利用有时候不仅仅只是健康,有时候真的是可以达到拯救生命这个级别。比如说在中国每年有20万人成功的自杀,如果他们通过媒体的这样 一些宣传知道他们要决绝的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去找 一个人帮助他的话,我相信这个可以避免很多的人 生和家庭的悲剧。 另外,温尼科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发明了一些看起来不像是专业术语的专业术语,这是一个非常平民化的特点。我们看看精神分析的老祖宗弗洛伊德发明的一些词汇,一般人看起来都觉得有点排斥, 甚至恶心的感觉,比如:肛门期、生殖器期、阄割 焦虑“等等,但是在温尼科特的术语体系里面,所有 的词都是可以一目了然的,你一看到就知道他大概 是说什么意思。温尼科特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因为他关注的不再是母亲或者是孩子单个人的状态,他关注的是母亲和孩子之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怎样促进或者阻碍孩子发展的,这个角度是个里程碑式的角度。同时,这个观察的角度也是后来在美国兴起的自体心理学派的思想先驱,他们之间有明显的传 承的关系,也就是说自体心理学虽然是科胡特做出 了最大的贡献,但是他的思想源泉来自英国温尼科特。
特。 下面看看温尼科特对精神分析贡献了哪些不像专业 术语的术语?不过我们讲的第一个还是有点像专业 术语,就是所谓的假性自体和真性自体°。假性自体有点像包裹在一个人真性自体外面的一个壳,这个壳的来源就是在这个人早年生活环境中有很多的 危险,他需要一套保护系统“让真性自体不要受到外 面的风吹雨打。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性自体和真性 自体的比例可能是什么样的,比如在非常复杂的中国的家庭人际关系中间,一个小孩要活下去的话,真的要变得“八面玲珑”,因为在家庭的人际冲突 中,所有的人都可能想让孩子站在自己这边,所以 这个孩子需要学会见风使舵”,以使自己在这种关系 里面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这样的孩子他外面可能 有一层很厚的壳,这个壳是由各种各样的防御组成 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欧美大陆°,中国家庭里面成长 的那些孩子外面就没有那么厚的壳。也就是说,在 我们跟他们打交道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可能有那么一点点人际间的傻傻的那种感觉,我自己的感觉就是如果我看到这样一个孩子,我会本能的联想这个孩子一定是在外届的危险不是很严重情况下长大 的。但是我刚才说的有点傻傻的那个感觉并不是他们智力上真的傻,而是他存活的环境如此安全以至于他不需要让自己变得那么聪明。真性自体是怎么来的呢?在非常早年的时候,母亲如果能够非常细腻的感受到孩子的感觉并且能够给孩子提供及时的需要的话,孩子的真性自体就可以成长的很好。但是如果母亲是一个非常忽略婴儿的人或者是自己处 在产后抑郁症°的状态中,她没有能力去触及并满足 婴儿的细腻的幻想的话,这个孩子就不可能形成完 整的心理上的自体,那么他的人格就可能是一种破碎的状态。有一次,我跟一个母亲有段辩论,这个母亲是带着她25岁的儿子到我这里“来的,这个母 亲觉得以她一身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她应该还有很多可以教会她儿子的东西,但是她儿子坚决拒绝母亲给自己灌输她的思想或者是行动的理念,结果就弄的母亲跟儿子的关系非常不好。然后,我就单独跟这个妈妈对话。我说:我看得出来你非常爱你的儿子。她说:是的。我又说:实际上母亲在跟孩子的关系中,除了意识层面能够觉察的爱之外,潜意识里面一定有很多的对孩子的恨,你能觉察到这个部分吗?这个妈妈非常的生气,用了非常高的情绪以及很多激烈的语言攻击我,她说:你这是什么专家啊,你竟然说母亲会恨孩子,你这句话说出去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会不同意,都会跟你辩论。然后在来自她的压力太大之后,我就说这个话不是我说 的,这是温尼科特说的。温尼科特认为所有正常的母亲都会恨她的婴儿。原因温尼科特写了17条,大家可以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我们大概挑几条来说一下:第一、婴儿生下来之后不是这个母亲设想的那个样子,有很多母亲跟我说她第一次看到她孩子的时候简直觉得有点讨厌她的孩子,跟她想象的生出来一个圣洁的灵动的那个婴儿的状态完全不一样, 比如皮肤上有皱褶,眼睛睁不开,小手小脚小到你简直不相信那是手和脚的那种程度,甚至有好多母亲会在开始几个小时里面对婴儿没有任何感觉,但是只是经过几个小时而已,这个妈妈就可以对婴儿有铺天盖地的爱,这个过程是非常短暂的;第二、 每一个小女孩在童年的时候都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她作为一个布娃娃,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样的小动物的妈妈,但是这次当她真的生了一个活的婴儿出来的时候,这个跟她想象的实在太不一样了,这会构成她对这个婴儿的排斥。所以的女孩都曾经幻想跟爸爸结婚或者是跟自己的兄弟结婚,我再说一 遍,这只不过是幻想而已,不过有时这个幻想可能被意识到并且表达出来。但是在这个女孩变成了一个婴儿的妈妈的时候,她能够想得到她生出来的一个孩子在潜意识里面不是她小时幻想的跟父亲或者跟兄弟生出来的那个孩子。不过再声明一下也许有人听到这样的说法的时候会有点不舒服,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一般来说会禁忌的话题就是关于乱伦,我们现在是做的专业课程,所以我们真的需要直面人性中非常深刻的或者阴暗的东西。一点都不夸张的说,在这样的光天化日之下°,你作为一个心理医 生,你能够听到很多不仅仅是想象的,而是实际发生的关于乱伦的事情。这些人我相信他们是属于最需要我们帮助的那些人。 还有一个刚刚做了妈妈的女人,她也清楚的知道她的婴儿不是被神奇的制造出来的,比如说做了一个跟自己白马王子在一起的梦然后怀了孕,或者是喝 了女儿国°的水就怀了孕,不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大 家也都知道,每一个女孩在小的时候都曾经幻想通 过一种什么样的神奇而浪漫的事情就可以生出一个 孩子。还有婴儿会对妈妈的个人生活有很大的干 扰,有一个女性朋友告诉我说在她生孩子之前她有很丰富的业余生活、夜生活。但是自从她有孩子之后,她就放弃了所有的这些爱好和生活习惯,我相信这是个巨大的牺牲,当然了,很多母亲对这种牺牲是无怨无悔,这是意识层面的,但是精神分析是一门关于潜意识的学问。我们需要告诉这样的母 亲,或者这样的母亲在对自己潜意识有更多的觉察之后告诉自己:我们实际上对孩子内心里面还是有很多不满的。有人可能要问:你们这些心理学家是不是有点无聊?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母亲对孩子的 恨?好像有一点挑拨母亲跟孩子的关系。你们这样 做居心何在?我非常严肃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这 样做的确是有一点要挑拨母亲跟孩子的关系,而这 种挑拨的结果就是能够让孩子继续健康的成长。如果一个母亲她只能觉察到孩子的爱,而不能觉察到她对孩子的抱怨和恨的话,她就可能会把这个孩子 吞噬。这个孩子以后真的可能会得严重的人格障碍° 甚至是精神分裂症。再换一个角度来说,假如一个 母亲觉得自己百分之百只爱孩子,她就会为自己在 孩子面前肆意妄为°、为所欲为,想怎么样干就怎么 样干找了这样一个借口,然后她真的是会这样干。 我们临床中间看到太多的案例,一个母亲在她孩子面前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她的孩子就绝不是一个健康的人,因为这不可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孩子没有基本的这个呼吸的空间。有好多妈妈甚至没有 问过自己°的孩子:妈妈应该怎么做才是好妈妈?有 一次一个女性在听了我的课之后,回去就问她21岁 的女儿说:你能不能告诉我,我怎么样才是一个好妈妈?这个女儿想逗没想说:你少管我一点,你就是一个更好的妈妈了。少管一点的意思就是你如果带着一点点对我的排斥和恨的话,那么我们之间的距离就更远了,而我就更有可能做我自己。大家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或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这个人自己,而不是在别人过近的距离逼迫下活着。 精神分析还有另外一个说法(这个不是温尼科特说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对孩子有一点恨的话并且能够把它表达出来的话,那相当于对孩子的成长给了温柔的一推。这一推就可以制造真正的健康的人格。回头总结一下:我们让一个母亲能够觉察到她对孩子的恨是让她和孩子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而这个恰当的距离可以让孩子的人格变得更加健康和独立。有人可能要问:母亲对孩子的恨导致这个距离或者导致她跟孩子的关系中间的空白谁来填补呢?这也有标准答案,就是老天会照顾这个孩子的,也就是说老天在每个人内心里面设置的自然成长的力量会在这个时候起作用,而自然的力量比所有的其他力量都要强大。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就相当于在中国绘画“里面留白的这样一个技 术。一张白纸,你如果在上面全部都画满了线条和图案的话,这个画一看就显得俗气或者给人紧张的这种感觉。所以有很多高明的画家真的是可以在一张白纸上面随意的勾勒出非常清淡的线条或者颜 色,就能够变现他内心的、丰富的、情感的体验, 所以留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在跟孩子打交道的过程 中间要注意的一个东西。 我又想到我曾经跟在中国排名第一的画家谈论他的画,我跟他说一个好的画家与其说是知道在一张纸上面什么地方画什么,不如说他知道在什么地方都不画就是留白。刚才我们已经说过的,如果把这句话转到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中间就是:一个好妈妈与其说是知道怎么样跟孩子打交道不如说她知道应该不对孩子做什么。铺天盖地的书都在说父母应该对孩子怎么样?有好多东西真的写的非常细腻。但是我们以后也许要出一本书,就是我们在对孩子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所有正常的母亲或多或少会感觉到她生孩子不是出于她自己的意愿,而是来自她自己的妈妈的压力,就是外婆会说:你现在应该有自己的孩子了。在中国这个情况更加特殊一点, 在中国有好多女性生孩子都是为了替丈夫的家族传宗接代,这个当然也会积累一些对孩子的怨气,还有个理由就是婴儿会咬妈妈的乳头,这个跟他恨妈妈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而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不过刚才这个话也许需要纠正一下就是:婴儿的确是可能恨妈妈。因为她在想到我要活下去不能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靠妈妈的乳汁的时候,这会让他的自恋受挫,所以他可能会恨自己没有自己滋养自己的能力,所以就咬妈妈的乳头。这个会让妈妈觉得很痛,然后会有一些怨气就是:我对你这么好,我把身体的营养都给你,但是你竟然还伤害我。另 外,婴儿对妈妈的态度可能会是召之即来挥之即 去。我不要你的时候,我就睡着了或者是眼睛盯着 别处。但在要你的时候,你又必须立即出现在我的 面前并且满足我的需要,这个也会让妈妈留很不好的被使用的感觉。当然,还有个原因,也许大家听着会觉得好笑。但是在人际关系中间如果我们总是只给予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的话,我们的潜意识里面肯定会有一些怨气的,就是妈妈为婴儿做了那么多,而婴儿没有回报什么东西,比如说给妈妈付工资。 大家如果看过最近德国的一个电视连续剧°叫《屌丝 女郎》,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这个妈妈在跟一个 婴儿换尿布的时候没有办法遏制自己对她的孩子的大便的厌恶,反复的做出恶心的那种感觉。我们作为观众看到这一点的时候会心里想:这个妈妈不是一个好妈妈,厌恶好妈妈意味着孩子的排泄物都需要去爱,而不可有恶心的这种感觉。这个电视里面最后这个屌丝女郎妈妈怎么样处理给她的孩子换尿布的事情呢?就是把这个孩子放在抽油烟机下面给孩子换尿布,这样子那些气味就直接被抽走了,然后她可以处在一个相对清爽这样的环境里面。当然了,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角色,很多的妈妈可能会自己跟自己说:我如果还爱孩子的话,就应该爱他发出糟糕味道的排泄物,因为这是一个好妈妈的标准,就是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但是如果妈妈这样做了,对孩子的反感的这样一些情绪就会被压到潜意识里面,她会以各种各样的变形的方式冒出来。比如说:开始对孩子过度的控制,这个就可能导致孩子以后人格方面出现问题,甚至会导致精神病。婴儿或者再大一点的小孩可能会表现出对妈妈的理想 化的幻灭,就是:妈妈你也不过如此,有很多事情 你也搞不定,还有婴儿也不知道妈妈为他所做的巨 大的牺牲,而且婴儿有时候也会拒绝妈妈的亲近。 我记得有一个女同学告诉我,她的几岁的儿子已经不让她跟他过于的亲近了,所以在这个妈妈想亲她的儿子的时候必须要等到儿子睡着以后,他清醒的时候,不允许妈妈离他太近,这个可能也会导致妈妈潜意识和意识层面很多的怨气。 上午10:01必 < 相关推荐 本讲补充: 温尼科特列举的正常母亲恨婴儿的17条原因: 1、婴儿不是她自己心中设想的那样; 2、婴儿不是童年的游戏,不是父亲的孩子,不是兄 弟的孩子等等; 3、婴儿的出生一点也不具备神话色彩; 4、婴儿妨碍了她的私人生活; 5、母亲生个孩子是为了安抚自己的母亲,因为她需 要一个孩子; 6、婴儿伤害了她的奶头; 7、婴儿是无情的,对待她就像对待一个下等人,一 个不领取报酬的仆人; 8、从一开始她就只好爱他、爱他的排泄物以及爱他 所有的东西; 9、他总是设法伤害她,周期性的咬她; 10、他表现出对她的幻想破灭; 11、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就把她像橘子皮一样 扔掉; 12、婴儿起先一定是支配性的,他被保护免于偶然 事件,生活必须以他的速度呈现; 13、最初他一点也不知道她所做的,或者她为他所 做的牺牲; 14、他怀疑她,拒绝她的好食物,使她怀疑自己, 却和他的阿姨吃得很好; 15、度过一个糟糕的上午,一起出去,婴儿向一个 陌生人微笑,陌生人说:“他难道不可爱吗?; 16、如果她从一开始就抛弃或疏忽他,她知道他将 永远报复她; 17、他使她兴奋,但也使她感到挫败,——她不能 吃了他,也不能与他性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