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HK一日?「更衣記」香港電影旗袍戲服秀
感謝「灵庐/靈廬」組織,張西美老師導覽❗️
繼2023年「無中生有」之後,再次來HK看展——香港電影資料館「更衣記」香港電影旗袍戲服秀https://www.filmarchive.gov.hk/sc/web/hkfa/pe-event-2023-qipao.html
9點半過羅湖,12點港島東電影資料館入座。《雲裳艷后》開播,原來是普通話?查了一下,是1959年香港出品的「豪華絕頂歌唱喜劇」、時裝片。當時電影行業很多南下香港的人才,同時估計是要面向整個東南亞華文觀眾,所以採用普通話吧。當年的觀眾沒現在這麼多「視覺信息」,應該看得很歡喜~邊看還會閃回張曼玉主演的《阮玲玉》,這一批形形色色才華橫溢的電影人到了hk之後是另外的故事了。
看影片介紹:片中走秀服裝均出自當時香港著名的「造寸時裝公司」主事人——顧亦珍之手。原來是真有此店呢~(還有一家叫「綠屋公司」,從上海過來的原班師傅在香港成立的裁縫公司延續了舊名)
片中的時裝展隨著新裝更換,也搭配了對應的小劇場,如主演林黛化身西部女郎、巴黎摩登女士,還有西方人對和服的喜好將其作為居家服、睡衣都有解說展示;還有一段「六月新娘」的時裝表演籌款活動,據說也是呼應了張愛玲編劇的片《六月新娘》,婚禮表演中,林黛更換了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日本、中國等國家的傳統服飾,舞台佈景即使是黑白片也看得出製作精良。誠如電影海報、廣告上的文案:「迎新春的第一朵彩雲 裁新裝的唯一部藍本」「款款新裝 式式脫俗 件件美觀 熠熠耀目」。
片名的英文:Cinderella and Her Little Angles 也是個彩蛋,讓本展覽的英文標題寫為:Cinderella and Her Qipao~
👉
下午三點「旗袍年代對話」講座,張西美+李頌詩老師
講座首先講了「長衫」,現時我們看到那些「花樣年華」、定型時期的旗袍,原來改良自民國初期的男士長衫,從1930年代初期的十字平面機構,到中期顯露曲線、末期1950年代左右收窄擺;1960-70年代是旗袍的定型時期,有胸型皺褶、分袖、腰身收窄——這時期旗袍在香港盛行,本次展覽「更衣記——香港電影旗袍戲服秀」就是這時期到當代的經典女星旗袍戲服進行展示,再從海量電影資料中剪輯精華片段,重現昔日屏幕上的曼妙身影。
張西美還提到過往給古裝電影做美術指導,導演要求衫一定要留中縫,因為當時的織布機就那麼寬,縫製的時候在中間縫起,也有挺拔、骨子之氣。
還有說到旗袍如今之式微,是必然的,旗袍費時費工,必須人衫合一,度身定做,有好的面料才拿去做衫,每一件都有特別的紀念。後來面料工業化生產,工作方式變化,西式服裝大行其道。
「你唔會著阿媽嘅衫啊嘛~」(你不會穿媽媽的衣服了,過時了)
至於旗袍的未來會怎樣,張老師說,它必定是一個小眾的事情,就少少人延續下去也不錯。
的確,現時日常已很少合適的穿著場景,回想上一次看到有普通人穿旗袍是什麼時候?可能是鳳凰花樹下又或者學校門口,媽媽們穿著同款旗袍,為孩子拍攝、祈求考試「旗開得勝」吧。還有開高衩的旗袍,酒樓資客、禮儀小姐……這些批量生產的衣衫已不是那個「旗袍」了。
講座之後,張西美導覽,先看過一面精心編排的展板,將旗袍的演變、畫報刊載的電影戲服一一展示,補充了當時電影、時裝行業的背景。隨後又一一看展示的旗袍,其中講座中提到的幾件旗袍,經典不過時~還有一些戲服趕工或循環利用的小彩蛋,是現場看展、聽導覽的福利了❤️
再次感謝🌹🌹🌹感受旗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