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的文森特:读《梵高传》
终于,读完了厚厚的《梵高传》,这部巨作由美国Steven Naifeh 和Gregory White Smith两位作家所写。它的平铺直叙,它的冗长篇幅,时不时地令我心生倦怠,不过伴着欧文·斯通《渴望生活 - 梵高传》跳跃的节奏,还是可以引导我慢慢读下来,从中看到了与过往印象中不一样的文森特·梵高以及他的周遭世界:一个文艺范的文森特所拥有的乌托邦梦想,和同时期画家一样对异国情调的热烈向往,他和家人朋友的内在矛盾和激烈冲突,母亲和伯伯等众多亲人的冷淡和回避,特别是人们一向以为他和提奥手足之情,同气连枝,其实也是杂音连连;与此同时也看到了高更的自私狡黠,贝尔纳、劳特累克的虚与委蛇;书中甚至否定了世人一向以为的自杀结论......书中的文森特是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一个极端孤独的人,一个自说自话、散漫不通世故的人,一个任性顽固的人,最终他的才华和天赋也无能为力,直至被世俗蚕食吞没。
相比《渴望生活》,如今的我更相信《梵高传》中的文森特。年少时读《渴望生活》,更多地是让我感叹文森特和提奥的兄弟怡怡、与高更的情谊与争执,林林总总,宛如一部电影,一部舞台剧,主角是一个极致浪漫的英雄;几十年后的《梵高传》让我更周全地看到了梵高的家族和朋友,更像一部浩瀚画面的纪录片,再现了一位伤痕累累、痛苦挣扎、众叛亲离的传奇艺术家。
《渴望生活》通篇生动的对白,文字充满激情,人物个性有着戏剧般的张力,阅读起来兴致勃勃,引人入胜;但也始终会让人对这部传记的真实性心存疑问,这么多的对话依据何在?眼前的《梵高传》直白陈述,详尽而细致,读起来颇有踏实感,它的细节应该说更胜一筹。从这些细节中我体会到文森特人格上极强的反差。他外表粗糙,不修边幅,性格粗暴狂躁,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渴望,细致温柔,书中描述了他对母亲安娜骨折后的细心陪伴和照料,他对自己画室的布置也是一丝不苟,对油画颜料尤其苛刻,对圣经、对圣母形象有着极度的依恋;他对朋友无比真诚,对高更的到访前准备周到细致:买好了特定的椅子家具,准备了特定的墙上挂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他在行为和意愿上有着强烈反差:他对高更大喊大叫,对父亲多洛斯强劲反击,而他的内心却渴望朋友留驻,也极尽说辞,想尽办法回到家里那幢牧师小楼。从细节中,我们可以不断地体会出文森特的挣扎与渴望。在生活上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持续的打击下,却依然坚持不懈,在面对所有背叛后,依然保持善良之心,依然怀有乌托邦的奢望。除了他的疾病,唯一不变的就是他的执拗,他的勤奋,他对家庭和亲人朋友的渴望。从各种细节中,我重新体会了他画中呈现的反差:平静时候的《丰收》、《黄屋子》、《母亲的肖像》,《罗纳河上的星夜》,狂躁时候的《有乌鸦的麦田》、《向日葵》,那挥洒的、急促的、细碎的、浓重的短笔触跃然画布,激情洋溢,勃勃有生机。
在文森特重重的失败中,我幼稚地设想了许多的如果:如果他没有被画廊解雇,如果一直在博里纳日煤矿传教,如果没有准备画画,如果他的画如高更一般在古庇特画廊的夹层中被展览,如果他生前能够成功地卖出过一幅画,如果他逃过了那模糊的一枪,如果他晚五年出生,如果他没有精神疾病......那他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呢?他可能会是一名成功的画商,他可能会是一名如他父亲般的牧师,或许他也会是一名米勒式的农民画家,也许他会拥有父母兄弟姐妹的亲情以及一个正常的家庭。然而,源于家族的遗传,他不得不屈就命运,抗争命运,走过了短促的一生。天才和宿命成就了一位伟大而悲怆的画家,让人欣赏,让人拥戴,也让人唏嘘不已。
《梵高传》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篇幅如同一场宏大的交响乐,乐曲却始终盘亘在悠缓的第二乐章,少了些强劲的节奏和急切的快板。这是一部详实的巨作,读起来却并不那么赏心悦目,文森特的一切设想、希望都如期地渐渐破灭,失败永随。我尝试着在书中寻找文森特所曾经拥有的片刻幸福和快乐:他喜爱文学,在不同阶段阅读过许多经典,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的作品,还有同时代左拉的作品;他听过瓦格纳,欣赏歌剧;他对伦勃朗和哈尔斯情有独钟,迷恋米勒的质朴,喜欢卢梭的单纯,追逐时髦的日本画风,甚至崇拜起高更了,但他不欣赏机械的点彩派;他梦想家庭的温馨,曾和一名身份低下的女子短暂地生活在一起;他热爱绘画,拥有自己的画室,喜欢在法国南方田野自由地写生;他始终拥有父亲和弟弟的关怀和资助,享有阿尔的阳光,体会加歇医生的善意;仰仗弟弟提奥,曾短暂地拥有过和高更、贝尔纳、劳特累克等人的友谊;最重要的是他可以恣意地在画布上挥洒,浓重而热烈,孜孜以求,不离不弃。
为什么曾经被嫌弃和冷落的梵高画作在他死后会被如此认可和追捧?从书中关于文森特(1853-1890)短暂一生的记载中,也可以读出西方世界徐徐而来的新时代。随着工业化进程,一个释放出自由能量的年代呼之欲出,传统油画技法被各种挑战所颠覆,时代的感召让梵高之辈脱颖而出,而文森特精神特质中独特的眼光成就了他的绘画,绘画不再是现实世界的如实反映,而是随心而画,平静狂躁兼备。时代的可悲在于,在普遍的焦虑与文森特画作产生强烈共鸣之前,他过早地出现了。
在感叹书中文森特命运的同时,不得不佩服这部学术型传记的详实考证,它真实地再现了文森特悲剧的一生。和《渴望生活》戏剧性地再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沈语冰先生在译后记里说《渴望生活》是农耕时代最好的梵高传记,我以为《梵高传》则在数据时代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了真实、全面和充分的传主。我好奇地想,如果让AI来生成,会出现怎样一个文森特·梵高呢?
当然,无论哪个版本的《梵高传》,都不如他的画作更精彩。






© 本文版权归 Sophie Hua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Sophie Hua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陈锐小提琴独奏音乐会随感 (1人喜欢)
- “完美”之上的罗丹(Auguste Rodin)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