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书记 | 附:卓庐再生记
前日惊闻王书记英年辞世,朋友圈里纷纷悼念,惋惜。文博圈公号悼文推送里有一段视频,是他坐在卓庐的檐下水院边接受采访,看着十分感慨。界首村卓庐只是书记在位松阳期间,关注的一个小小乡村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案例之一。记得汇报方案时,他对村落的环境、建筑的开窗等细节非常关注。事实上,对于松阳传统村落修缮与改造的任何一个细节,王书记都有非常敏锐的眼光。很难想象在繁重的日常工作中,王书记花了多少心血在松阳这片传统村落的沃土。可以说,十年来在松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建筑实践,离不开王书记的支持。贴上五年前的一篇文以纪念。
卓庐再生记:从在乡文人自宅到乡村遗产酒店
卓庐是1920年代浙江松阳在乡文人自宅营造的一个范例。其营建过程及理念在松阳界首村乡贤刘德元1928年的《卓庐记》中记录下来。这一带有传统文论性质的文本,本身亦成为了研究民国时代浙南乡绅对于居所营造理念的珍贵范本。2017年展开的卓庐的修缮与再利用项目,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建筑的保护利用生态,改善了村民的公共空间和居住环境。而本文通过对于卓庐再生项目的背景与缘起、方法与策略的详细阐述,试图为乡村大量的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案例。
1. 背景
松阳县城所在的松古平原为瓯江的上游松阴溪冲刷而成的宽阔谷地,土地肥沃,四周群山环绕。平原及山谷之中,尚有100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有七十一个,散布在这秀丽的浙南山水之中。县城以西,有几十余米高的缓丘连绵若屏,所以县城名为西屏镇。县城以南,百余米高的独山造型峻峭,与县城隔河相望,镇守整个松古平原。县城格局尚存,文庙、武庙、城隍庙、药王庙、天后宫、太保庙等历史性建筑留存至今。县城中有一条老街,沿街铁匠铺、理发铺、秤匠、药材铺、纸扎匠、裁缝铺和百年面馆等店铺一字排开,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本地活的文化传统。
从松阳县城沿松阴溪一路上溯,经过古市镇,就会来到松古平原的上游末端的界首村。这里平原收窄,村子就沿着松阴溪畔狭窄的谷地发展,溪两边奇峰罗列,山岩多成红色,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界首村里有一条从西北至东南纵贯全村的老街 ,长约500米,历史上是松阳通往遂昌的官道的一段。老街上的建筑都坐东朝西,向着松阴溪以及对岸的远山。走在老街,马头墙错落,两侧大宅墙基的卵石如鱼鳞般整齐排列。老街上的核心位置,有三座青石过街拱门,第一道拱门前,是当年的客栈以及震东初等学堂。第一第二道拱门之间,是村子的核心空间禹王宫以及大会堂的所在;第二第三到拱门之间,则是村里的大姓刘氏所建立的宗祠。这三座拱门及其包围的区域,结合地方地景与人文叙事,构成了界首重要的集体历史记忆与公共空间。

2. 缘起
2015年,界首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子里留存最多的是居住建筑遗产,一栋栋四合院垂直于老街,毗邻而建,形成典型的鱼骨状的聚落肌理。随着《浙江省松阳县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获县政府同意批复。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界首,需要更多的业态支撑。“卓庐”则在保护规划中,作为再利用为民宿的试点。
卓庐是一座位于界首村东侧的合院住宅。修缮之前的卓庐共有八户产权人,其中大多数都已建有新房。两个住户常住。由于户主过多,管理不善,整体卫生环境欠佳。加之产权人无共同的修缮意愿,常住户又无修缮资金和力量,卓庐逐年衰败。2014年,卓庐全体产权人将房屋、庭院及附属建筑物整体租赁给赤寿乡人民政府,随后政府拨款修缮。
2016年,赤寿乡人民政府又转租给松阳县界首佳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用于民宿经营,工程却因种种原因,中途停工。后来,几位城里工作心怀乡村梦的年轻合伙人,通过众筹,租下卓庐开始重新改造。原本计划2017年春节时就要开业,然而卓庐的改造方案在后院增加面积做客房,蒙蔽了原来的前庭后院的空间布局,同时,多处新增加的门窗也并未遵循原来历史建筑的位置和比例。卓庐违建的事情上了松阳地方台新闻,几乎成为松阳日益兴起的民宿热中的一个反面教材。
从乡村遗产的再利用的层面上来看,卓庐改造成民宿,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卓庐的改造忽视了其遗产属性,对于其文物价值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面对乡村遗产再利用,往往会有两个方向上的误区。一是单纯将历史元素作为一种资源,强调利用,以至忽视其遗产的“真实性”问题。另一方面,是单纯强调遗产的静态的保护,而对于改造利用则避之不及。面对乡村遗产再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保护的核心概念真实性,如何在再利用的同时得以彰显?价值的保存如何在改造的过程中呈现?如何在乡土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同时,达到社会、经济层面的可持续?这是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在接手卓庐二次改造的同时,就在思考的问题。
3.方法
关于大量的乡土建成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着眼点在于“用”。如何合理的“用”,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规划和设计。
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了切合当地的历史建筑再利用实践导则。比如香港屋宇署对于历史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制定了实践导则,对于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方法以及实践给予了具体的操作指南。2017年,松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浙江松阳县传统建筑修缮利用技术手册》。手册针对松阳本地的乡土建筑的修缮与再利用,提出了具体的技术参考。
卓庐的再利用设计,方法论层面上分为理解、规划、实施等过程。
理解,即要尊重和保护卓庐本体的空间格局、用材、建构体系等“特征元素”,这涉及到对于建筑历史、沿革、原状、修缮状况、环境、社区的调查以及遗产价值的评估;再者,卓庐从民居到遗产酒店的适应性再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对于项目要求及主要的修复、改造措施作出明确的“规划”,譬如建筑立面、空间格局的织补;以及建筑隔音、防潮、内部格局等方面根据新的使用功能的改造措施。所有的改造措施也须满足历史建筑再利用中所须遵循的一般原则及导则。在改造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协同有经验的施工方对于项目施工做全过程的监管。
值得说明的是,在乡村的语境下,上述过程不是线性的,而往往是交织并行的关系。许多设计的决定,是在实施过程遇到具体问题货有了新的“理解”中做出的。
4.理解卓庐的形制与历史
改造的第一步在于理解卓庐的历史和空间逻辑。改造设计和研究对于研究室来说是并行的。我们在卓庐现场的感受是,尽管装饰上尽量简朴,卓庐的布局却有巧思:不同于一般的宅子,它的主楼前庭有五开间宽,正房七开间,两侧带走马廊,登上二层,倚着美人靠,从前庭望去,左边可以望到万寿山,右侧可以望到松阴溪对面的朝岩山。想来当年卓庐主人立屋之时,对于界首这些山水必然有更为深切的感知。
界首村的合院住宅,沿老街两侧东西向发展的院落为主,一般为二至三进,中轴对称布局。卓庐则偏居一隅,南北朝向,南北两个三合院,并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一进的三合院“三间两厢”式,正房坐南朝北,西厢房北侧敞廊出开门通向二进。二进一改一进的逼仄,形成五开间宽的院子。其中七开间二层主楼带左右两敞廊。主楼明间宽4.5m为中堂,次间稍间宽3.1m为卧室,尽间敞廊宽2.4m为楼梯及通廊。一二层各有三面敞廊格局。另外,与一进院相邻的东侧附房以及西侧厨房也是卓庐的一部分。这样的布局在界首村合院住宅中并不常见,同时,主楼建筑立面上,一二层之间不设腰檐,手法洗练,与界首村其他大宅院形制也有所不同。
以上种种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卓庐的主人是谁?卓庐的建造发展过程是怎样的?为什么采用了如此的空间布局及形制?
幸运的是,在松阳县城老街的“山中杂记”书店,研究室团队找到了一本名叫《赤溪存草》的书。原书1946年出版,作者刘德元,竟正是当年建造卓庐的主人。刘先生是当年村里有名的乡贤,曾任村里震东小学的首任校长。(震东小学是1905年清末新政废科举之后,村中人刘德怀所创办。刘德怀创办小学前,曾留洋东瀛,而刘德元则是其堂兄。)
《赤溪存草》是刘德元生平所作文稿及诗稿的结集。在书中,我们看到刘德元除了教育事业,刘德元也热心界首村的建设,并为界首提咏“佳溪八景”诗。更为珍贵的是,书中有一篇《卓庐记》,写于1928年刘德元自宅“卓庐”落成之际 ,全文六百余字,文字简洁而清晰,不仅记述了建宅缘由及基地概况(第一段)、宅子空间布局以及建宅经过(第二段),更表达了其建宅之理念(第三段)及作者写这篇记的意图(第四段)。可以说,《卓庐记》其本身更是一个带有建筑文论性质的珍贵文本,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浙南乡绅对于居所、对于营造一事的理念。
原来,卓庐是1925年刘德元在其旧屋厨房基础上的一次扩建。老屋原是一座坐南向北的三开间厨房。其北侧面向的是一块空地。空地外是自家菜园,四周有围墙。卓庐的扩建及利用这块空地,量体裁衣,建成了坐北向南格局的大三合院。同时大三合院与老三合院之间设“正门”,老三合院的南侧墙间在开一门,形成“外门”,上面刻上“卓庐”二字。这样,原本老三合院厨房就变成了第一进院落,连同北侧新建的主楼,便形成了一个一旧一新一小一大两两相对的两进三合院的空间格局。而主楼向北开门,可通至后山,向西开门,经菜园穿过巷子,可以走到老街。菜园边上,则作厨房一所。

关于其营造理念,《卓庐记》中这样写道:
“自来讲求居处者,多以堂宇深奥、墙壁致密、敷施地板为安吉,且必山节藻梲、刻桶丹楹,以供观玩之。余则不然:拓开堂前天井,放日光也;多开墙间窗牖,通空气也;地下填以䃪(音tán,浙江丽水地区地方字,意为石头,大石)石,地面不施地板,取其坚实且免潮湿也。不刻镂,不丹雘,无覆阁,无重檐,诸所设施,概从简朴,窃比于卫公子荆之居室焉。”
由此可见,在刘德元眼中,“居处”这件事,并非为了“观玩”,采光、通风、隔潮、经济型等因素是更重要的考虑。虽然卓庐在建造技术上采用了传统的木造及夯土墙体,但卓庐主人在整体空间布局、建筑性能、建筑装饰上的营造理念,使得民国初年的卓庐不同与界首村之前的传统合院住宅,的确“卓”而有巧思。
《卓庐记》的最后,刘德元叙述了卓庐历时三年建成之不易:
“因思人类之生,三十年为一世,阅世之后,耳所不闻,目不及覩视为固有而居之,谁复知缔造之艰难而保守之当尽力乎!”表达了后人应当珍惜爱护卓庐之意。读此文,仿佛听得卓庐主人之教诲,想到近九十年后卓庐修复、改造及二次改造的种种,不禁感慨系之。
而有了卓庐主人这篇《卓庐记》,研究室对于卓庐二次改造的设计,似乎也成了顺着卓庐主人当年营建的视角,和当年卓庐主人对话的过程。
5.规划与实施
厘清卓庐的历史空间格局与营造理念后,作为1920年代松阳在乡文人自宅营造的一个范例,卓庐洗练的民初建筑语言、前后相对的三合院格局、对于建筑物理性能的注重,以及与周边地景的结合,使得卓庐具有了特别的建筑价值和历史价值。
对于改造规划的策略层面,针对卓庐的具体情况,研究室发展出一套乡村环境语境下的“针灸式”的改造策略。即通过最小干预的手段,用当地可以获得的材料及技术手段,在关键的几个点上进行改造及性能上的提升。二次改造设计首先是做减法,拆除之前改造后院加建的部分;拆除室内遮蔽原有木柱夹板墙;拆除遮蔽木天花的石膏吊顶;恢复后墙外立面夯土墙体加纸筋灰抹灰的原做法。清理之后,附房天井、前庭、主楼的回廊、卧室以及后院的空间以及清晰的木构建构逻辑开始彰显。
老三合院边有一间附房,原本面对南侧空坛是一扇窗,2014年修复后改窗为门,改造后成为民宿的主入口。附房则作为民宿的门厅。附房内靠老三合院西墙有一极狭天井,即成一微庭院。

过门厅,进入二进长方形庭院,则豁然开朗,二层主楼映入眼帘。主楼之后设门,通至后院,形成前庭后院的格局。后院向西可通至原菜园,为侧院,四周保留原来的夯土围墙。这样便形成外庭-天井-前庭-后院-侧院的空间格局,与卓庐的原二进格局相呼应,而更增加空间体验。
关于主楼的格局,卓庐记中有载:“前后皆为廊,左来右去可以周转,楼上之间架亦如之。原来主楼中的回廊格局,因为遗产酒店的功能需要,后部走廊并不合适,设计中通过路径的引导,重新演绎为前庭-后院-侧院-前庭的回环式空间体验。



由于第一进老三合院尚有住民,作为民宿的卓庐需要另寻入口。这样,在卓庐的南立面则形成了住宅正门与民宿正门两道门。如何处理新开门的形式,让两门和谐共处又各具识别性成了设计中颇费思量的部分:卓庐的正门来自1925年的扩建,主人刘德元在原来厨房南侧墙体开门,巧妙地将后勤空间转化为卓庐的门面。门头用清水青砖砌筑,高出门厅屋面,作为卓庐正门正相合适。而民宿正门,之前在2014年的修复中由附楼的窗改造而成,加上了传统形式的单坡门斗。门斗作为民宿入口,虽满足了使用的要求,其模仿传统形式,则混淆了认知,与墙面的交接关系也不甚理想。二次改造中维持了单坡形式,将屋面改为钢结构玻璃面,增设玻璃门,从门斗即可望至门厅内天井。改造做到可识别,为民宿带来一定新意,体量轻巧不夺原来正门的风头。
至于后院所对主楼背立面,在这次二次改造中恢复成原来的格局。其中背立面二楼正间的一个窗,因为两个客房的卫生间所分,在之前的改造中做了两个窗户。本次改造中索性在室内做出两个斜窗,互不干扰,对向远处松阴溪对岸的山景,从外立面看,又保持原来正间单个窗的开洞大小。


不可移动文物再利用为民宿时,空调系统、隔音设计、卫生间设计既需要满足再利用的功能,又务必保持文物建筑的价值,因此需要专门细致的专项设计。原主楼隔墙为简单的木板壁,隔音效果较差。设计在加厚隔墙填充隔音材料同时,特意在与原木柱交接时做八字形处理,以露出木构,彰显卓庐本身的建构逻辑。同样的逻辑也运用在暖通设备上,卓庐采用中央空调系统,进出风及水管排布以最大程度呈现原有露明木结构为考量,走线贴墙或地下隐蔽处理。客房内的卫生间,则采用房中房模式,围而不和,保持房间的整体性。
如何让将来的客人获得特别的体验,如何在改造中融入当代的新意,让改造这一行为成为“一种温柔、轻微而敏锐的创新”也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卓庐记》中的最后一句,提到卓庐周边的风景“环庐之胜概,甚可以罄笔墨之形容”。事实上,《赤溪存草》中,录有大量描写乡居日常生活的诗文,颇可见这位卓庐主人之性情与情趣。
我们在《赤溪存草》刘德元五子刘福佐描写卓庐的诗中读到这样的句子:“一夜空阶滴雨声,此声到耳最分明。晨兴试验池塘水,恰与空阶一样平。”何不引入一庭方塘?于是,一进院中,在维持了一层性格鲜明的长方形垂直内院同时,在两个对称的小庭中我们引入两个镜面水池,使前庭成为水庭,可以倒影天空。前庭水池的施工,为了不破坏原有的庭院地面,我们和负责施工的许超然商量,将防水布直接布置在铺地石材之上,两侧利用L型钢收边,与台明脱开一定的距离,这样,日后可以轻易的恢复前庭的原貌,符合了文物保护可逆性、可识别性的原则。

在后院,设计将原本加建垫高的地面恢复到历史的标高,使卵石墙基显露出来。在地面上,铺上松阴溪滩上的鹅卵石,并将挖出的土堆山营造一个苔庭。在《赤溪存草》中,卓庐主人有大量的诗吟诵松阳风物,于是在苔庭的布局中,我们尝试模山拟水以再现松古平原山川名胜一二。我们找来从松阴溪畔挑来的河石,王老师亲自上阵,带领邻村的雷氏畲族匠人们“堆山”,并栽植卓庐主人在文集中提到的“棠梨文杏”,希望在若干年后,恢复昔时后院郁郁葱葱之感。


6.尾声
2017年7月,卓庐开业。改建的卓庐透过住房的前门与后窗,前水院的光影与后花园的推山苔庭构成一个连续的空间整体。同时,通过侧入口的门厅、天井的光影、外庭的大树与门廊,让卓庐院落的内与外成为界首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节点。卓庐的新主人“若家”在经历了改造波折之后,思之不易,用心经营。电影放映、插花、手工制造课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人进入卓庐,了解卓庐的故事,同时进一步发挥了地方建筑遗产的公共性。
毗邻卓庐,界首老街边的居易堂里,住着一位聋哑老人刘为朝。刘老先生70多岁了,不能说话,却擅作画。院子的四周,贴满了他记忆中的界首的水墨画,他的家,如同一座守护村子文化史的记忆宫殿。其中一幅界首全景画占据整个门厅,画面中,村落与水岸的关系、由老街串联的公共空间以及各家合院清晰可辩。借着这张图,以及对村民的口述记忆的整理,研究室进一步展开了禹王宫以及周边的震东小学旧址的考证与设计工作。

研究室希望通过一系列针灸式的改造,由点及面,与村民们一道,重新阐释昔日精彩的公共叙事空间,这一过程里,建筑师所做的建设工作类似一个催化剂,最终一个新的公共的叙事空间,将由他们的实际使用者——不论是村民、外来的运营方还是游客们的共同努力下渐渐丰满。
这其中,实则反映了一种新的城乡关系,一种城乡融合发展的愿景。如县委书记王峻所说,
未来乡村将成为一个既深刻保持传统乡村文明原真性,又开放兼收现代文明创造性的新型社区,这里既有祖祖辈辈守望村落和田野的传统村民,也有离开村落外出发展后返回家乡的回归村民,还有城市回归乡村田园生活的新型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