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爾倫《秋歌》Paul Verlaine :Chanson d’automne
魏爾倫最著名的《秋歌》,自喻一片枯葉,在秋天提琴泣歌中,離開枝頭,狂風中飄來飄去。
網上簡略看了一下各譯本,理解難點大抵有二處。
一是「D’une langueur/Monotone」這句。
如將第一節全句拉直,可簡化結構為:Les sanglots blessent mon coeur d’une langueur monotone./那些哭泣聲,以一種單調的頹廢,傷痛了我的心。
其中的「d’」,即de,等同於par,因此「單調頹廢」並非修飾「心」的從句,不少譯本因此誤解了。
第二大難點是「Tout suffocant/Et blême」。
同樣,第二節拉直結構,可得:Quand…, tout suffocant et blême, je me souviens…/當...的時候,我完全窒息,整個蒼白,因為回憶起…
「suffocant」一詞首義指令人窒息,所以有的譯本認為其主語不是「我」,而是「Tout/一切」,譬如,许渊冲译本「使人窒息,/一切/又这样苍白」。
但「suffocant」有第二轉義指人變得窒息(參見下二圖),因此主語仍是「我」,大部分譯本都理解正確。


———————————————
自娛自樂,我也戲譯一版,一些處理就當搞搞新意思,以保留意象順序為主,音韻另開。
並且,儘量對應原文模糊空間,例如Sonne l’heure,不一定指向(教堂)鐘聲,儘管場景想像最可能為教堂敲鐘,但也可能指時鐘的響聲,原文有一定模糊地帶,那麽譯本亦僅僅保留「鐘」,不過度發揮譯作教堂鐘聲。而句子結構,亦然。


別的譯本參考:







#每天读一首诗#
Léo Ferré演唱的《秋歌》: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