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电子书自助餐
听了明室 「有关紧要 」 播客的一期节目《电子书之殇:“纸电之争”是伪命题,关键是付费模式》,谈及国内出版业电子书的经营困境。临近结尾,主播和嘉宾都提到,这里的讨论无意于苛责读者,读者是无辜的,这是一场出版方和电子书平台间的「战斗」。
作为一个被排除出「战斗」的吃瓜群众,我其实也有反思,我也一直觉得「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老话说得对。平台培养出的消费习惯之所以顺行无碍,多少也因为暗合了人们贪婪的本性。简言之,我并不觉得读者是无辜的。
(下面凌乱的思考主要源于上述前提,可能毫无必要,就像我玩《极乐迪斯科》时,对早早获取「严格的自我批判」这一思维丝毫不感到惊奇。)
讲到订阅制,我想到的是自助餐。吃自助餐当然要花钱,提供免费自助并希望借此培养出食客「胃的忠诚」似乎是不切实际的。这点播客在论及互联网思维时也有讲到。
和吃东西一样,在时间限定的条件下,实际能完成的阅读体量是有上限的,就像大胃王也不可能无节制地一直吃下去。但你自助时总想尽量吃得更多更够本,就像读者对书籍的渴望也会趋近于无限,尽管我们明明知道自己读书如抽丝。
读库老六曾区别过「拥有」和「享有」,并认为读库电子版的上线提供的是短期「享有」的服务,这和你购买读库实体书并把它放在家中书架上的长期「拥有」并行不悖,两者满足不同需要。
这一区分清晰明了,但读库电子版有其特殊之处:它体量小,实际是以新品单价的形式覆盖既往存量。这一比值,即读库单年订阅会费/读库电子版既有存量(先不论读库目前并没收录创刊至今所有内容,即便全部提供,以年为计算单位,其分母也不过区区十几年),与目前国内各平台电子书订阅制的收费比值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换个角度说,它的成功反倒是稀缺的,证明了即便不依托大平台、没有海量内容,依然能维持小而美的独立运营,而出版方在没守住自己的资产以建设独立平台的基础上,轻易让渡资源给大平台或许早早铺平了自己的「末路」,不过这不是我作为读者需要讨论的。
拿这组概念,回看目前电子书订阅制的效果,从我读者的角度看,在现在一般每年200左右的定价上,它实际同时满足了我「拥有」和「享有」的需求,因为虽然订阅制也会有涉及版权到期下架的问题,但体感并不明显,且新书源源不断加入,其「拥有」的幻觉只在少数情况下才会被破除。就像播客里也提到的,买回来的书,读不读是个人选择,但原先你要「拥有」先要付出,现在这个成本相比之下则非常低廉,而最便宜的「拥有」无疑是从网上下载盗版电子书,看着网盘里存储的上G资源,即便一字不读,人依然可能获得某种囤积的快感。
这里可以再和音乐、主机游戏的订阅制做个简单对比:
在我看来,音乐可能是一种更需重复「享有」的媒介,所以它的在库周期稳定且长(对于一个去年网易云音乐年终总结只有2分钟使用履历的人来说,我可能不具备评论音乐订阅制的资格),而阅读一般来说更倾向于单次消费(虽然也会有反复重读一本书的时候),一本书在库时间的长度往往助长和满足的是我们对其「拥有」而不是「享有」的需求。
我使用的得到电子书会员,其中有些书籍会有限时会员免费独享的机制,它可能或不可能成为某种使你尽快阅读的刺激,这取决于你的性格和对这本书的感兴趣程度。时限(有几周的,也有一两个月的)过后,书籍离库,成为单独销售的产品。这类书在作为限时会员免费独享时的收益结算,或许和其他库内图书也有所不同,但如前所述,这不是我作为读者需要讨论的。
主机游戏订阅也有周期问题(相比音乐,这个我还比较有发言权),以我个人经验,游戏的游玩时长通常长于阅读一本书的时长,而它出库的频率与周期或许要比现在国内电子书平台的出库频率与周期更短些。但我的这个经验没有实际数据的支撑,我只是想说「在库时间」或者限时性是一个可以考量的切口——这个「在库时间」或者限时性未必是指电子书在整体书库的在库时间,就像我们不会觉得书店里、电商货架上摆放的书籍归我们所有,它可以始于你点开一本会员库中的书籍,或者把它添加到你的个人书架中。
作为一个思维阁中装备有「严格的自我批判」思维的读者来说:
电子书平台提供的服务应是一种丰富的选择和有限的「享有」,同时提供单本销售的渠道;
出版方选择或不选择什么书加入电子书订阅服务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就像平台也会有独家好书或其他增值服务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手段,当然免费或价格战也是手段之一,不过不是个好的手段),相比实体书的销售,只是多了种出售电子使用权以获利的方式;
而切实可感的短期「享有」不会太助长我们的贪欲,「消化上限」又天然限制了无限的阅读,电子书作为传统图书的一种替代品,不一定完全改变我们的天性与习惯,却也应尽量使我们免于那些吞噬我们的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