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开始极简:请停止做这5件事,给生活做减法
30岁左右遇见了一个喜欢的人,两年以后觉得分开。那个时候同事劝我,能在30岁以后遇见喜欢的人不容易,不要轻易分开。
但是我很清楚,我们无法再往前走了,这段感情再继续下去,只会不断消耗我的情绪、让我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
那个时候挺绝望,大龄分手,生活又各种不如意,工作也不顺心,当我开始尝试改变的时候,我疯狂地给生活做加法。
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通过什么方法,去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只知道我想提高自己、多赚钱。

我尝试过报班学习日语、插画、水彩画、做手工、开网店、写作训练营等等。
到后来决定通过写作变现,也用读书写作的经验赋能工作,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快速升职加薪,并独自在厦门买房。
实现了35岁之前买房的愿望,接下来的目标是40岁之前辞职,只工作不上班,并通过写作月入过万,养活自己和房贷。
为了聚集这一目标,并把主要精力放在这里,我开始给生活做减法。

01.不好意思拒绝
年龄越大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喜欢什么。
比如一些无效的社交,身边的朋友有一些生活重心不一样,或者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大家对于业余时间的安排有各自的想法。
工作以外的时间,除了安排写作和运营自媒体,剩余不多的时间,我一般是安排休息和放松,如果朋友约逛街看电影,或者去一些容易堵车的网红打卡点吃饭、偏远的地方喝下午茶等等,我就会直接拒绝。
或者一些同事之间的聚会,人很多、或者会让自己不自在的场合,我也会直接拒绝。
我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02.总做老好人
所谓帮理不帮亲、救急不救穷,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如果你总做老好人,对方不仅无法得到成长,也会越来越依赖你。
作家冯唐说:对付世间闹心的事儿,只需要搞清楚两件事,一件事“关我屁事”,另一件是“关你屁事”。
也就是我们应该把先管好自己的事,专注于当下,不要过多去干涉别人的事。
03.拖延症
看过的信息和读过的邮件不及时回复、旅行带回的一箱旧衣服随手就丢一边,你是不是也会这样?
事情总要一拖再拖,等到无法再拖延了,再匆匆处理。
这样往往会导致,留给你的时间不充裕了,你只好在临下班前又快速整理一遍思路,草草地回复邮件,周末也无法出门放松,只能在家洗好几趟衣服。
拖延症不仅会影响你处理事情的效果、也很浪费时间,我们应该养成一次把事情及时处理好的习惯。

04.想得太多却做得太少
杨绛先生说过:迷茫,不过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罢了。
我曾经也是那个想了很多,却很少去付诸行动的人。总是自以为是地觉得,很多事情只是我没有去做,一旦我愿意行动一定会获得不错的成绩。
直到真正去做了,才发现世间万物都有它的规则。
比如画画,我从小就很喜欢,奈何家里条件不好,供我们上学都有点吃力,更别说花钱去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了。
前几年当我决定要去学画画时,一开始满腔热血,觉得自己一定很快能达到专业水平,并把它发展成为副业。
事实是,非科班出身,要想在画画这个领域达到专业的水平,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练习,要靠它赚钱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去做了,尝试过后至少懂得了画画究竟是怎么样的。

05.手机里有太多APP
我自己也是个APP控,同一个类型的APP就有好几个,比如购物的APP就有8个。
真的是不盘点不知道,一看就吓一跳。我真的需要这么多购物平台吗?答案当时是否定的。
有些APP其实大同小异,以及有一部分可能以前实用、当下已经不适合了,再者随着各平台的发展,其实现在很多APP可以用小程序代替。
APP多了不仅使我们眼花缭乱,更会让我们陷入选择困难当中,无形之中增加我们购物的难度,破坏我们的体验感。
现在我养成了定期清理家里硬件和手机软件的习惯。
比如这个周末整理手机相册,把一些临时的截图、图片存储进行删除,需要长期保存的图片下载下来;
每个月做一个一类物件的盘点行动,比如3月份的盘点计划是家里的书籍,把书本按看过了不会再读、还没阅读、读过还会再次阅读等等这几个维度去进行分类、整理、清理。
家越整理越大,精神越清理越松弛。
35岁开始,慢慢过上极简的生活,给它做减法,让生活更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