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好,家长没烦恼?
每次我写日志吐槽儿子的时候,网友们都会安慰我“好在你还有女儿”。
我女儿,确实很棒。本文到此结束(不是。
女儿确实很棒,学校的课业绝大部分都不需要家长操心,乐于参与学校里自己想参与的活动,自律性强且状态稳定。
无论校内校外,都是老师们眼中“必成大器”的可造之材,深受老师们的喜爱。
写到这儿,是不是我就可以转型成“牛娃养成”类的博主?
我不是,我不能。我之前说过,女儿的优秀是她自己的。
人家学习好,是人家上课注意听讲,自己学会了,自己考出来的成绩。和我有咩关系?我做了什么?
人家受老师喜爱,是人家有对任务规划的能力和执行力。老师交代的事情都能做好,能为老师管理班级时做出贡献。和我有咩关系?我做了什么?
人家自律,是人家把事情做好之后收到正反馈形成良性循环。和我有咩关系?我做了什么?
人家就是那么优秀,和我没关系啊!
不过,小孩子终归是小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点也不少。
我每天需要在大家绝对想不到的事情上和女儿斗智斗勇。
洗漱和收玩具。
每次进家后或是吃东西前叫女儿洗手的时候,她都会回答“好的,稍等一下。”
三分钟过去了,再次提醒她该去洗手了,她回答“好的,马上了,再稍等一下下。”
十分钟过去了,告诉她立刻去洗手,她看一眼我的态度后回答“好的,现在就去”然后迈着欢快的脚步去洗手了。
这种状况包括但不限于洗手、洗脸、刷牙。
我说“宝宝,每次我叫你去洗漱,你都会回答我‘好的’,但你也不去洗啊。”
女儿不以为然地说“不回答‘好的’那我回答什么呢?难道回答你‘不好’?那不是给我自己找麻烦么?”
无力反驳。妈妈,败。
我家把客厅作为孩儿们的活动区域,每一天,都如同台风过境般的凌乱。到处都是散落的毛绒玩偶、奥特曼卡片、拼插积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
我的要求是每天睡前要把乱放的玩具都收好,谁玩的谁收。
每天到收玩具的时间,女儿在客厅巡视一圈之后说“妈妈,我不想收玩具。”
我说“可是不收的话客厅太乱了。”
依旧是不以为然“收好了之后,明天不就又乱了么?这样有什么意义么?”
无力反驳,只能强制执行。
这种对话反复地出现在每一天、无数次的日常场景中,多少会令我感到疲惫。刷牙洗脸、进门洗手、乱摆的玩具要收好……这些事情,每天都要做,有什么好反复讨论的呢?
对于我女儿来说,这些都是一些无意义的劳作。脸洗完不还是会脏么?脸脏了又有什么影响呢?收好的玩具拿出来玩,还是会乱的,不收又有什么影响呢?
前两天,女儿声泪俱下地控诉“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我都没空玩了。”
老张被女儿突然爆发的情绪整懵了“宝宝,你用几分钟做完这些事情就可以玩了啊。”
女儿手里紧紧攥着擦眼泪用的纸巾,泪流满面“我不想做这些事情!我想直接玩儿!”
老张更懵了“宝宝,咱们不是在户外玩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家的么?你今天已经直接玩过了啊。咱们每天的日程不都是这样么?放学先玩儿,玩完了回家写作业,写完作业吃晚饭,吃完晚饭如果有没完成的作业就写完,如果都写完了就玩一会儿睡觉。每天不都是这样么?”
我在旁边看着因为找不出理由来只能大声哭的女儿问“宝宝,你有什么要求你可以说。你只是哭,我们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你也没办法达到你的想法,你先说说你想要什么。”
女儿盯着我,喊“我今天不想写作业!”
我说“可以啊,既然你今天不想写作业,那就不写了。还有别的么?”
女儿想了想“我今天不想洗澡!”
我表示同意“可以。今天你可以不写作业,也可以不洗澡,可以了么?”
女儿还在哭,我问“是还有什么没达成的想法么?”
女儿一边哭一边摇头“早知道这么容易,我前面白哭了啊啊啊啊啊啊”
于是哭得更大声了。
这就是普通家长在面对能力强的孩子时常常面对的问题,你需要让她去做一些必须做的事情,可是在她的眼光里,甚至事实上,这些事情并没有实际意义。
你说服不了她,因为可能是她对而不是你对(我指收玩具、抄课文,不是指洗漱啊)。
就拿收玩具来说,收了确实是整齐。但整齐的时间意味着没人玩的时候,也就是玩具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玩具就应该是拿来玩,拿来玩就是会乱。晚上收整齐了,整齐给谁看呢?
我怎么给孩子解释这种无意义的行为?告诉她整理玩具是给宇宙减熵么?
像抄写这种作业同理。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学校的作业还是练习题,它存在的意义是帮助普遍水平的孩子掌握知识点。比如说我儿子这种作业写不明白或是习题做不明白的孩子,我从个人的角度上来看反而觉得对他们而言写作业、做习题出错了,是一件好事。因为这证明了他没学会,家长就能根据他出错的知识点去帮助他学会,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但是越是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他们在作业和习题上面能够得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对他们来说,那不过就是枯燥的重复作业,就好像把米粒从一个盆子拣到另一个盆子里一样毫无意义。她在作业和习题中没有收获,所以会最早厌倦写作业这个事儿。
那我女儿是天才儿童么?或者智商超群150几的那种么?肯定不是,在我看来就是中等偏上一点点。
在我片面的看法里认为,有一些小聪明的孩子,是最容易完蛋的那一拨。小学的知识难度让他们不习惯挫败,长久以来的心理惯性让他们无法接受下苦功夫。初中以后发现,除了一点点已经不再够用的小聪明,其实没什么真本事。
这时候,有的朋友就会说,那就上强度嘛。
老实讲,这是养育我女儿时常常要面对的第二个难题,如何避免女儿被他人的期待所绑架。
我个人认为,标签就是绑架。好听的标签和难听的标签,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是捆住孩子的绳索。对孩子来讲“学霸/学渣/优秀/差劲”这些标签的伤害力都是相同的。
这两天孩儿们的书法老师就在微信上找我了,一条接一条40s+的语音,都是关于我女儿作业书写的问题。

起因是什么呢?书法老师看到我女儿提交的学校作业,被她作业上写的字难看惊了。我觉得,还好啊。当然写得不好看,但是,也还能凑合看吧。

老师不这么认为。
孩儿们从小到大遇到过的老师,都非常器重我女儿。认可她的学习能力,赞赏她稳定的状态,欣喜于在她身上达到的教学效果。
你知道么,当人们发现一个学习能力好的孩子时,想得最多的是“她可以更好”。
我要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提出来各种各样让我女儿变得“更好”的建议。
“她玩魔方玩得那么好,为什么不去学个魔方啊?”“她数学学得那么好,为什么不送去学奥数啊?”“她钢琴学得挺好,为什么不继续学啊?”“她作文写得挺好,为什么不参加征文比赛啊?”
那么,究竟为什么呢?
我对我女儿的方针有两个:一个是不给她额外的压力。所有老师都要求我鸡我女儿,因为每一个老师都坚信我女儿绝对能鸡出成绩来。我对所有老师都只有一个态度就是,我们不卷。我不能提前压榨我女儿的可能性,我也不能让她进入到一种不合理的状态里去。
在我看来,她喜欢玩魔方,喜欢了几天之后又想不起来玩了,很正常;她的学习成绩既然已经达到了学校要求达到的水平,足够了;她提出学钢琴,学了两年之后实在觉得练琴太痛苦,决定不学了,我同意;她不想占用玩儿的时间去参加任何她没兴趣的竞赛活动,很合理。
我能为我女儿做的就是,不要妨碍她做她想做的事,不要逼她做她不想做的事。
她确实可以多用10分钟来把字写得更好,她选择把那10分钟用来玩。我不认为这是什么原则性、决定性的问题。我会提醒她,也会监督她尽量提高书写质量。但我不会在旁边盯着她,要求必须要把每一个字都写得非常好才行,我看不出这么做的必要。
我认为我女儿没有什么需要变得“更好”的地方。
作为一个九岁的小学生,她已经足够好了。她想要的是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可以多玩一会儿,看看杂志和漫画,甚至是发会儿呆。
这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要“更好”呢?更好会让我女儿更快乐么?
第二就是失败没有什么大不了。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当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长度来观察人群时,你就会发现,智商确实是稀缺的天分,但决定生活幸福程度的往往是心态。
虽然人们常常会觉得谁聪明一点,谁笨一点,其实绝大部分人都还是在普通人的智商区间里。
我女儿遇到失败的情况相较我儿子来说要少非常多,所以她对失败这个事实非常的抗拒。
做事情失败了,或是玩游戏输了,她就要不开心。
很正常,谁喜欢输呢?有胜负欲也不是坏事。
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告诉她“没关系,宝贝,失败了没关系,没做成没关系,输了也没关系,这些结果不会伤害你。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要失败很多次才能找到成功的方法,并不是你哪里做得不好所以失败的,你只是需要鼓起勇气再试一试。”
谁说只有大人教孩子呢?在引导我女儿如何面对失败的过程里,倒是我先学会了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接受失败才是常态的现实。
可能是因为我是太普通不过的一个人,缺乏对功成名就的渴望,所以没有鸡娃的动力。
也因为我自己还没有活明白,即便有什么人生经验也都是一些过时的经验,所以没有办法为孩儿们的人生指点江山。
我能为我女儿做的就是少拖孩子后腿。不要压榨她的潜力,不要传递给她焦虑,不要消耗她的情绪。
看到孩子本身,而不是看到自己的投影。看到她真正的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需求强加于她。
让她长成她本该成为的自己,因她存在于我的生活里这件事感到庆幸,为她本身感到骄傲。
当然,也不是对她毫无要求。
比如我希望女儿能在哥哥偶尔因特殊情况没完成作业的情况下,把她的作业借哥哥抄抄。
女儿态度坚决地拒绝了我“我不想借作业给他抄,那是他自己的作业。”
我软磨硬泡“宝宝,那在这种关键时刻,你也得伸出援手啊。”
女儿看都没看我一眼,说“我的手不是圆的,让他去找机器猫。”
妈妈,败。

王姐一斤没瘦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40岁、俩孩妈、裸辞,我到底是不是疯了 (57人喜欢)
- 当我和女性朋友交谈的时候,我想表达什么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