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1699桃花扇:为桃花结下了死生怨,回头皆幻境
这个周末我跑上海看了昆曲《1699桃花扇》,连看两天,没带电脑做稿。刚才在昆曲群扫了一眼,发现有人买错票,他以为周六周日两天是上下本,周六的时候准备转票周日的唱词。其实是一模一样的两场。我准备看第二遍的决定是周六看演出的时候临时做出来的,中场休息的时候发现app上尚有几张余票。周六当晚我坐在第一排,周日下午唱词是一个靠后的座位。
在进入30岁之后,我开始给自己找个爱好,慢慢寻觅到昆曲上来。期初只是在音乐平台上找昆曲的唱段,那个时候主要听张继青老师的牡丹亭专辑,感觉宛转悠扬,园林般的诗情画意。后又我去B站搜了一些大戏来看,漫无目的地找寻,就搜到了《1699桃花扇》,视频是北京保利剧院那个现场,我一下就入迷了。当时我所处的阶段是觉察唱腔的优美,一词一句慢斯条理,回转绵延。作为昆曲新人来说,有一种让我入坑的魔力,可能是文化基因的觉醒。当时我对这个版本桃花扇的接受程度要比牡丹亭要大很多。
我对昆曲的发掘处在保守式观察的阶段,意思是我极少在家中通过看视频的形式将某个大戏的全本仔细看完,也就是不会把所有场次跟念白过一遍。一是我工作太忙,二是我还是希望把新鲜的体验留在剧院,让现场观演的过程充盈起来。后来我又在酷我音乐找到了《1699桃花扇》青春版和大师版的音频,于是整个《1699桃花扇》一年能被我听到上百遍,不过我经常会听到李香君却奁之后,到了武戏就会停止,当时的我会感觉武戏有点吵。这两日的观演才让我放下如此的偏见。桃花扇的武戏是家国情怀最刚烈的迸发,亢进的抵挡情绪和无法挽回的无力之间的矛盾,武将的形象张弛有力,史可法投江将这一气节推向了最高潮。
周六的观演是我第二次看《1699桃花扇》,周日是第三次《1699桃花扇》。我的首次观看昆曲大戏就是《1699桃花扇》,而且地点也是上海,时间是去年三月中上旬,然后第二周我就跑西安看了另外一个版本的《桃花扇》。第一次看《1699桃花扇》体验是局促的,不过那种感动是透彻的,当侯方域开口“齐梁词赋,陈隋花柳,日日芳情迤逗”。我仿佛站在莫愁湖边看“青山红树满城新”。
周六跟周日的观演体验是不同的,同一剧目,两份体验。此次的剧场安排跟以往去过的剧场不大一样,第一排的观众跟舞台只有不到一米的距离,我望着舞台上曼妙的演员心想:会不会有疯狂而偏执的戏迷直接冲上去。我落座之后,发现了第一排最大的问题:看字幕要摇晃头颅、立转九十度,因为字幕跟第一拍是平行的。但是演员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会在我目光完全捕捉到,投入感真切且独特。
上半场的时候,我是跟得上的,因为这部分唱词跟念白我听了不下150遍。这半场大抵就是真人肉声带来的愉悦感一直升腾在心里,颅脑是舐蜜般的知足,是在音乐层面的欣赏。以前耳机中的唱腔升级到了面对面的唱曲,就是一种知足和满意。
其实在《开榭》之后,我既往记下来的念白和唱词开始有些模糊了,我会跟着剧情的递进而歪头去看场次,于是我决定再看一场,我需要从头讲整个剧情的逻辑跟捋清。不过再下半场,我找到了欣赏的绝招,而且投入性更近一层。虽然我没有刻意去记唱词,毕竟我还是听过看过太多遍,唱腔和律动已经种下的记忆小火苗,这就得益于磨耳朵的过程。我找到了点燃这种小火苗的方法:昆曲行字的徐缓,让我有机会稍微盯一眼字幕,记于心中,然后跟着演员的行腔(在心中)唱起来,不发声。既往磨耳朵会让我自然对停顿和旋律有大致的把控,得到的效果极佳,我既投入了剧情,又感到了唱腔传递的情绪,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曲感”。
周六看完正本的感觉是,我的感觉从“感觉片段式地好听”提升到了“正本戏的好听”。
晚上回到酒店,体验最差一次的全季酒店入住。早晨断断续续睡到了12点,用沪币去吃了最贵的一次麻辣烫,下午两点准时到场开启旧剧新赏。
我在每次开场前,竖起耳朵,并用眼睛的余光来预测任何噪音的来源,并将其作为重点盯防对象。此次就出现了一对妇女,在我斜前方。开场前10分钟,十分大声地讨论。在超过我的忍耐极限,我立马举了手,将工作人员引来,对其进行了第一次提醒,后小声了一些,然后过了20分钟之后,声音继续肆无忌惮,我二次举手,工作人员进行了二次劝解,终于她们闭嘴了。肃清噪音的过程结束完毕之后,整个观演就彻底无干扰且通透了。
周日场的观演是一个用字幕将人物、剧情等层面的链接全部打通的过程。以前对李香君人物的理解大致从他人(他文)之口,本次真是真真切切感知到她的气节和骨气,可以说是正本的凌然正气担当,侯方域都不及。侯方域在获悉陪奁的钱来自阮大铖之手后,并未有“不与奸佞”为伍的果断。当香君坚决却奁的时候,我甚至怀疑侯方域只是“顺势”夸赞香君“俺看香君天姿国色,摘了几朵珠翠,脱了一套绮罗,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爱”。略带文人的“油腻和圆滑”。
崇祯死讯来的时候,特意有同一传信演员在“不同空间”进行“报信”,鉴于舞台演出的时间局限性,肯定有一前一后,在楼上、楼下、台右,三个时空并存,有一种空间的平衡感。然后三个空间的人聚在一起唱:
侯方域:大行皇帝……
(唱)伤心煞煤山私幸
左良玉:(唱)独殉了社稷苍生
众人:(唱)独殉了社稷苍生
最后是一众人走位悼念,“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里宣告明朝的灭亡,整个剧目正式进入南明时间。
居中老赞礼是一个说书人,同时充当妓院曲师。这是一耿直、明辨奸恶的人,他的衔接让整个转场更为流畅。这此次观演之前,我在工作之余看视频所带来的“偏颇”观点是,这个版本因为时间的浓缩而几折戏的衔接有些突兀,不过我此次仔细赏析之后,发现认证聆听老赞礼的“念白”就可以消除这种突兀感,余韵铿锵。
周日的观演让我感到昆区拉长音的一个效果:给观众瞎想的空间。其实昆区的唱词字数不多的,很凝练,比如:
侯方域·李香君(雁过声)
萧然 美人去远
重门锁 云山万千 知情只有闲莺燕
尽着狂 尽着颠
问着他一双双不会传言
熬煎 才待转
嫩花枝靠着疏篱颤
这个“雁过声”里面就用了好多实物来烘托氛围,“借物托情”。此刻,特意拖长音就会让听众在脑中自行补足这些画面,同声腔一同交织起来,让整个情绪达到文化高潮。
桃花扇的发生地就在南京,里面涉及到太多熟悉的地名:秦淮河、栖霞山、莫愁湖。舞台的背景甚至用的南都繁会图。秦淮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秦淮河桨声灯影,歌女花船戏浊波”。现在夫子庙还有李香君故居,栖霞山有李香君之墓。我爱南京,这也就是我为什么选择定居在这里的原因:文化绵延、延展持续,文脉磅礴。
最后李香君和侯方域在“张道士”的“拆散”下选择分别遁入“道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达到最终极致。他们分别穿上道服的那一刻,我联想贾宝玉跟着那一僧一道走了。“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区别是贾宝玉的“真爱人”已亡,而侯方域的“爱人”跟他一同入道。借用唱词 “回头皆幻境”,或许道家的“虚无”理论能解释的通。古代戏曲也起到说教的作用,也有“个人小爱”要为了“国家大义”殉葬的“意味”。
下午入场前,我跟剧场纠正了一个错误,看下图:
张继青老师于2022年1月6日去世,所以名字用黑框。余光中先生早在2017年也去世了,却没有作出名字黑框的处理。
中国人的思维定式是善恶有报,即便前面主人公千疮百孔,最后都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这种大团圆的方式在《牡丹亭》的结局《圆驾》和洪昇《长生殿》的结局《月圆》中可见一斑,可是孔尚任却反其道行之,明明可以在男女主人公重逢之际写下完美结局,却笔锋一转,让张道士喝醒二人,侯、李如醍醐灌顶、双双入道。
《桃花扇》是昆区四大名剧中唯一一部曲谱失传的,流传下来的只有《访翠》《寄扇》《题画》三折曲谱。我怀疑是因为这部剧的“南明思维”在“国朝”清朝不“政治正确”,才导致失传。
孔尚任在《桃花扇纲领》中揭示了《桃花扇》是按照《周易》的象数之理、阴阳之道来安排人物角色、构思全剧的冲突和斗争的:“色者,离合之象也。男有其俦,女有其伍,以左右别之,而两部之锱铢不爽。气者,兴亡之数也。君子为朋,小人为党,以奇偶计之,而两部之毫发无差。张道士,方外人也,总结兴亡之案;老赞礼,无名士也,细参离合之场。明如鉴,平如衡,名曰传奇,实一阴一阳之为道也。”
不过这次有个小遗憾,现在的1699桃花扇删掉了半个小时。早起的版本是三个小时。我本次特意想听“三月三刘郎到,携手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然后是极度好听的“山坡羊”。可惜被删了。另外,侯方域回来媚香楼找李香君的那段跟牡丹亭柳梦梅的“拾画叫画”好像。
毕(本文用时2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