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娃有必要读绘本吗?
婴幼儿的事情,以父母的意见为主。受益于客体关系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的理念,我认同要相信父母,当然主要是妈妈们的爱护直觉。
如果你是一个婴幼儿的妈妈,你是带娃主力,那么相信你自己的选择。
在关于一岁有没有必要读绘本这类问题上,妈妈们有不同的选择,都值得尊重。育儿一如生活中的其它事项一样,没有多少是非如此不可的必然项。
一岁左右的宝宝,不读绘本诚然没有什么。不过,要是有人说一岁就要读绘本也太可怜了吧,以后有的是学习的时间,那倒是可以回应一下。
这种观念在互联网上还是挺常见的,育儿的很多事项都有这套说辞,一两岁立什么规矩也太可怜了吧,一两岁送什么托班也太可怜了吧,诸如此类。
这是在想什么呢。婴幼儿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助长不来的。事实上,一岁娃读绘本,也是玩耍,是与绘本玩耍,与义务教育的学习读书不可同日而语。
日常都是玩耍,然而,绘本可以提供一种有别于日常又融于日常的语境。当我陪自己的宝宝一起与绘本玩耍时,宝宝的理解能力时常带给我惊喜。我也能在日复一日的过程中,多一个维度感受到宝宝的成长。
犹记得还在产假期间,也就是在小哪吒还不到半岁的时候,就开始给她翻绘本了。当然,这也只是丰富带小月龄娃的一个项目罢了,跟早前拿个红色沙锤让宝宝追视追听差不了多少。

上图左起三套是我们最开始翻的绘本,都有一些互动的设计。
第一套是发声绘本,页面里是物体的卡通画,点一下旁边的圆环会有相应物体发出的声音,比如狗叫、雨声、救护车的声音等等。一开始当然是我点给小哪吒听,早先的时候一听到青蛙的叫声她就会笑,后来她会自己去点的时候,反倒没有了这份专属于青蛙的笑。
一岁以后我买了可以挂起来的海报发声图,里面是真实动物的照片,她听了狮子的叫声会有点怕,不愿意去点,我自然先收起来了。而绘本里面的是卡通画,同样的狮子叫声她却从来也没有怕过。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早教教具里面,都是简易的画为主。真实的照片视觉刺激过于强烈,不适合小娃娃。

第二套是洞洞拉拉书,有一些设计可以让物体产生移动的效果,比如肿头龙那一页,是可以移动一头肿头龙的头,去与另一头肿头龙的头相撞,后来“肿头龙撞撞”就成了我们大人与宝宝碰额头时的台词。有一天,一翻到肿头龙那一页,她就趴下额头去与之相撞,真的就是很突然的一个新动作,从此每翻至那页,她都会这样做。她始终兴趣盎然的,是猴子和海豚那两页,反正老早就被玩到一个缺了手、一个断了尾巴。

第三套小精灵系列是相对有点故事情节、互动程度更高的一套绘本,可以说是更接近大宝宝看的绘本了。在很早的时候,可能才七八个月大,小哪吒只要看到林林拍手那一页,我还什么都没有说没有做,她就拍起了手。
小宝宝们的成长伴随着支配不同肢体的感知,每一次进展对小宝宝都是新大陆。譬如她刚学会甩腿动作时,经常半夜醒来,在婴儿床里把双腿高高抬起,又狠狠砸下,一个小小人儿独自蹦跶得十分欢乐。拍手也一样。

这里面可以观察到人类幼崽的学习进程,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大人在教什么,而是小宝宝们先学会了一种新的动作,或者有了一个新的发现,然后大人用言语给其命名,多次重复之后,大人一说那个词,小宝宝们就会知道具体的内容。譬如她一开始在研究手,我们大人会说手、手指,后来她会双手各持一个物品去相撞,大人会指出不同的物品名字,再后来她发现没有物品手也可以拍起来,而拍手这个动作让大人惊异了,得到十足夸张的鼓励,“哇我们宝宝会拍手了耶!”她自然会越来越喜欢拍手这个动作。
甚至连“妈妈”这个称呼也是一样的进程,小宝宝们开始探索发声器官时,“妈”是除哭闹之外最开始有辨识度的音了。而妈妈们是大部分情况下幼崽们接触最多的人物,于是“妈妈”成了妈妈的称呼,并不见得所有小宝宝都对妈妈感情最深。有的小宝宝更早或者更喜欢喊“爷爷”,也是因为这个发音的简单有趣。
据说三岁以内,人长大后不太会有记忆的阶段,小幼崽的大脑突触在快速增长。三岁看老,人们用无数前人的观察与经验,归纳出了这么一个“俗话说”。
不过呢,从另一个视角来阐述,这又是一个漫长的成长。
小哪吒很早就理解了小精灵系列鼓掌那一页,一直可能要成长到十四十五个月,她才能够按这本书的节奏进行基本的互动,看到泡泡那页,她会激动地喊“泡泡”,我说“屋子里好暗呀”那页,她会去指开关那里开灯。而现在十六个月了,她可能还并不太能够全景式地理解整个故事。
小精灵系列的蓝色精灵泡泡那一本,我们有长达两三个月时间就只需要翻这一本。
是的,每天打开它,对小宝宝都像新的一样,根本没必要再翻其它本。
这里,跟养育婴幼儿的大部分时候差不多,主打一个撕扯成年人的灵魂。每一页都已经烂熟到无聊的情况下,还要给宝宝做相应的表情。面无表情,或者说心不在焉,宝宝会困惑的。
我是被夸过会带小孩、有耐心的那一个。可是这些反复重复的项目对我的撕扯,与对其他成年人没什么两样。与其他日常主力带小月龄娃的人一样,我时常感受到人生无望,并且比以前更相信灵魂的存在了。
原来人的灵魂可以变形、飘散,而肉身不变,甚至保持在做着原来的事情。
当然宝宝一抹突然的笑意,又或者一个新的动作,也轻而易举把我的灵魂拉回来了。跟所有妈妈们一样,我也反复震惊于,这居然是我生出来的一个人,一个快速成长中的小小人儿啊。她还那么可爱!
回到一岁娃有无必要读绘本的问题,诚如我前面所叙述的情况,一岁娃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读也就不读了,读了也有读了的乐趣。那些反复拉扯我灵魂的重复性互动,可以跟人生中其它所有事务一样毫无意义,也可以是弥足珍贵的。
她开始自己去点、去拉、去说的每一个新动作,她的犹疑与试探,失败与成功,都带给我乐趣与感动,也丰富了亲子的互动与情感。反倒是绘本对宝宝的“早教”效果,不必有特别的期待,因为因果很难确立。
小哪吒的确讲话早,现在已经会跟着我们大人念很多词汇了,并不限于叠词,在户外活动经常一开口,就惊到旁人。很明显看步态还是一岁半以内的宝宝,但是居然会说这么多词了。但我不太能确定有多少作用可以归功于绘本,毕竟娃爸就说随的他,他也是一岁就开始讲话的“天才”。
基因的作用很难讲,也很难否定,仅仅外貌来看,就能在一个宝宝身上同时看到母系与父系亲属的影子,形而上学的能力就更难讲了。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是什么天才婴儿,这三套绘本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在看的,同时也因为理解能力大增,给她添了一些故事情节更丰富的绘本系列,比如配套点读笔的小鸡球球系列、皮普和波西系列等,内容都挺棒的。
经常我去洗漱时娃爸还没到家,我就把点读笔和绘本以及其它一些安全的玩具放在她周边,升好围栏,打开手机连接监控的软件,告诉她我去洗澡很快回来,就离开了她的视线。监控里,只见她翻翻这本点点那本,有时会笑出声,有时注意力也会转向其它玩具。她能在基本的理解与信任前提下自娱自乐,实在令我很感动。当然也有玩具突然没电她崩溃哭的情形,自然马上冲出去解决问题了,监控的科技在这里对我帮助很大。
后来看美国儿科协会的亲子游戏手册,发现很多理念都很契合,也是挺振奋的。其中有一点是这样说的,就是我们不必时时刻刻陪在宝宝身边,无聊会激发创造力。
人生又短也长,孤独是必然的,爱的能力与自处的能力都很重要。我不可能永远陪在她身边,等她长大她也不会需要我永远陪在身边,所以她需要我的时候我能努力的是些什么东西呢?除了亲子之间的爱、理解与信任之外,她自己面对生活的能力与态度,我们作为父母能努力的是什么呢?
绘本显然不能给每个父母提供答案。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渠道罢了。重要的始终是人本身。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