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中国传统哲学的经典之论
「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
短短12个字,不仅汇总了冯友兰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也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
作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三史」,让冯友兰凭一己之力疏通了中国几千年哲学演进的脉络,「六书」,则是冯先生所建构的「新理学」原创哲学体系。
其中「三史」,指的是《中国哲学史》(上、下卷),《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
浓缩的都是精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小史》,更值得哲学入门中者一读。

在《小史》中,冯友兰先生将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和名家等先秦诸子,以及朱子、王明阳等宋明主要道学家的哲学思想,作为中国哲学传承和发展的主流,从形而上学、人生哲学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切入,进行了详细解读和阐释。
冯先生不仅梳理了人物、学派之间的历史关系和义理比较,而且用心安排了不同章节之间的映照关联,让读者很容易概观中国哲学的全貌和基本精神。
《小史》是脱胎于《中国哲学史》,删除了其中非哲学的部分,如人物生平传说、史料考辨等,而保留了主要的义理分析。
经过删繁就简后,文章的篇幅紧凑、文字凝练,近乎文言,而且又多引经据典,与作者的阐发错综交织,这些对古文基础薄弱的哲学小白来说,并不友好。
好在读客文化出品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让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通过阅读此书也可以初窥中国哲学之堂奥。

本书分成了四部分:导读、正文、注解和附录。
开篇的导读,由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梁剑所著。通过刘教授对本社高屋建瓴的总括概览,不仅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整体框架和认识,也唤起了我辈阅读此书的深层动力。
最让我感到满意的是编者对正文所做的注解。
正文部分的注解分为两种:
1、 开篇的【导览】,为读者提供问题线索,导览行文结构,简述主旨。
2、 随文的【解读】,将原文晦涩难懂的内容,以平白直述的语言加以疏通,更便于读者理解。
譬如,针对孔子「仁」给出了三个层面的解释。
正文中,冯友兰先生只是引用《论语》的原文进行阐述,这让普通读者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经过编者【解读】后,再回头复读正文,对冯友兰先生所表达的思想的理解,才会更深入了一层。

最后的附录里,收录了冯友兰先生针对中国哲学的总结与反思,和对自身治学经验归纳凝结的五篇不同时期的文章,可以让我们更多视角地把握其人其书的主题思想。

从先秦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明清时期,中国大多数的哲学家宣扬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有的观点。
冯友兰先生在「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倡导多元一体的哲学思想。他提出,世界是多元的,各元素之间又是和谐共生的。而中国哲学传统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多元一体思想。
在《对中国哲学的两个总结》一文中,就明确地提出:历史是向着「仇必和而解」这个方向发展的,这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

初读《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这本书,对普通读者可能有点晦涩难懂,但千万就此别望而却步。只有静下心,边阅读,边思考,每读一遍,都会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有不一样的认知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