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自我克制的生活态度
1,内心体验层面的自我克制;人内心的情绪感受一天到晚都是动态变化的,而我们面对当下自我内心感受时,最好能与之拉开一定的心理距离,就像看着脚下的小猫一样,默默观察自己内心情绪体验;同时又不被其所裹挟和绑架,不被当下情绪牵着鼻子走。
当然,这些都说易行难,关键是要立足当下多多练习。比如早上上班一到工位上,我一般都会莫名感觉心情烦躁郁闷、消沉懈怠,根本就不想干活。很多时候,我就会对内心这种情绪下意识认同,一屁股坐在工位上开始浑浑噩噩混日子、磨洋工,熬到下班才发觉一整天啥都没干,心里也空虚得要命。
还有一些时候,尽管我内心充满消极懈怠情绪,但我第一时间就对其保持清醒觉察,并与之拉开足够的心理距离——就那样一边看着内心情绪,一边坚持干着手头工作事务,干着干着,我通常就会发现,刚才还充斥内心让人焦虑烦闷、消沉懈怠的情绪感受,随着手头稳定工作节奏,不知不觉就淡化、消散了,而自我内心则重新充满了激情干劲。这种情况几乎每次都屡试不爽,简直太神奇了。
2,人际交往方面的自我克制;最近部门新上任一位主管,我感觉自己特别烦他,觉得对方哪儿哪儿都不如之前的老领导,工作领导能力简直差太远了;但为了稻粱谋,我不还得忍气吞声在其手下干嘛。每次跟新主管打交道,我被气得不行时,都会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不生气、不生气”,慢慢的,也就真的不太生气了。
被誉为“儒家慧能”的民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凤仪先生曾经说过:“怨人是苦海,越怨心里越难过,不是苦海是什么。而跟人打交道则要学会找他人好处,认自己不是。找好处是响亮金、认不是生智慧水。”作为后学晚辈,虽然我一直谨记王凤仪老先生的敦敦教诲,但在平时工作生活中却很难做到。
比如面对不如我心意的新主管,其实我满肚子腹诽意见,心里感觉特别压抑难受,觉得对方整天咋咋呼呼瞎指挥。有一次我去新主管办公室找他签字,无意间看到他好像在喝中药,满屋子都是一股药味,彼时我心里好像松动了一下,觉得对方也挺不容易的,大家都是吃五谷杂粮、难免生病的普通人。还是算了吧,平时也别太难为对方了;至于新主管日后难不难为我,我也不敢保证,即便难为,我也不生气,放平心态坦然接受、立足岗位好好工作,尽人事听天命嘛。
生而为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难免要跟各种各样性情脾气各异的人打交道,而我们每个人都存在某种程度的“自我中心”或“全能自恋感”,都潜意识地希望对方所作所为符合自我心理预期;而一旦对方没有做出符合我们心意或预期的行为,我们心里自然会各种意见和难受。实际上,只要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会意识到,让别人完全按照我们的心意去行动,显然是不现实的。就像我们只会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动一样,别人也会如此啊,别人才不会在乎我们怎么想呢。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重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在这红尘纷扰的人世间,估计没几个人会真心认为自己是“不善人”吧,大家都会发自内心觉得自己是“善人”,而那个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他人才是“不善人”。不管怎样,我们在跟他人打交道时,在充分尊重对方个人意愿、自由选择的同时,能够把对方当成砥砺我们成长的资粮、鞭策我们进步的师友,那就更好不过了。
3,工作生活节奏方面的自我克制;在外在生活和工作节奏方面,也要坚持自我克制,既不急躁冒进、又不消极懈怠,而是按照精心制定好的时间节点、目标计划,每天保质保量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正所谓日拱一卒、不期速成,细水长流、久久为功。时间积累之下,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做出一番不小的成绩的。
怕就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自我感觉工作状态好、干劲大,就猛打猛冲,一口气干到晚上十点也不嫌累;明天自我感觉心情郁闷懈怠、缺乏干劲,就纵容自己沉溺于不良情绪及身心感受之中,彻底趴窝不干活了。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就叫“认知融合”——你无意识、或下意识地跟自我当下的情绪感受融为一体了,不停地被它牵着鼻子走还不自知、不自觉。到头来这种“随心随性、自我纵容”人生态度,只能是既耽误自己、又耽误工作、最终耽误了你的整个人生。
只有坚持——无论如何都要“每天保质保量完成好既定目标任务”的正向价值理念,不消极、不懈怠,也不冒进、不急躁、不把自己累得贼死,而就像呼吸一样保持节奏、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如此才是科学正确、可持续发展的人生态度和工作态度啊。在这种良好人生节奏加持下,辅之以时间积累,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取得一番成绩,做出一番贡献,实现自我工作价值、并体验到充实愉悦的人生意义啊。
4,人生整体欲望方面的自我克制;如果稍微仔细觉察一下自我内心,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一天到晚有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念头、想法、欲望和动机之类,正所谓一天三万六千念、念念不断。
而我们很多人,可能常常习惯于沉溺自我内心时刻动态变化的情绪念头及欲望动机之中,如果不是怵于外界约束及道德法律,那我们每时每刻都按照自我念头、想法去行动,去满足欲望、去酒池肉林、纵情享乐,就自以为是幸福至极了。正如周星驰导演电影《西游记Ⅱ》中姚晨扮演的那位大法师的“随心随性”大法一样,随心随性、任意东西,想想都激动人心啊。
实际上这种放纵自我的人生观错得离谱。原因很简单,我们内心的各种情绪念头和欲望动机本身,一天到晚都在变来变去,你刚响应了一个,下一个又会接踵而至,累不死你啊!?另外,你刚按照自我欲望念头去行动,好不容易满足这个念头了,过一会儿或半天之后,发现自己脑中又冒出后悔的感觉了,这不就是活生生被自己的念头给耍了吗?
就像那些法制节目中时常报道的一些激情犯罪一样,就因为一时没克制住,犯了强奸罪或抢劫罪,其后半生估计会在牢里后悔得不行吧。我们大多数人虽然念头一起不至于去犯罪,但对自我内心念头的即时响应,确实很容易把人带到沟里去还不自知。
而最科学正确的做法则是,正念觉察自我内心即时动态变化的各种念头、想法、欲望、情绪等,并与之拉开心理距离,就那样静静看着它动态变化即可。
如果你真的愿意每天花几分钟观察内心,就会发现我们内心一天到晚都充斥着贪嗔痴、怨恼烦等各种无明欲火。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静静观察它的自生自灭,不沉溺其中被其牵着鼻子走,不即时响应各种欲望念头——被“小我”整天耍得团团转还不自知。
正所谓静生定、定生慧。我们的心就像一汪池塘,各种念头一天到晚就像游鱼一样搅动池水,把池水搅得浑浊不堪;而只有保持正念觉察、慢慢尝试止息念头,心中一汪池水才能逐渐变得清澈见底,由此我们才能洞察到池底(内心深处)的真相或大智慧。
佛陀有云:“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还有一首禅诗也写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面对人生整体欲望念头、情绪感受等,要学会正念觉察、自我克制、自净其意、自修其心,如此才能尽早解脱万般烦恼,从此安享从容自在、豁达通透之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