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少年》——关羽和张飞为什么选择刘备?
《关羽和张飞为什么选择刘备?》
《三国演义》读多了,总认为刘备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其实不然。
实际上,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三国演义》里张飞鞭打“督邮”,在历史上其实是刘备打的。
当然,由于势力小、处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刘备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笑傲江湖”。

同样,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少语言),不动声色(喜怒不形于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
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
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刘备有英雄之气,是因为他有英雄之魂。这个“魂”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柳北起病以来,一直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只见他屡败屡战。

他先是参加讨伐黄巾军的战争,当了个安喜尉,结果被自己一顿鞭子打没了。后来因为和黄巾军打仗“力战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个高唐令(其间丢官一次),又被黄巾军打败,只好去投靠公孙瓒。
碰巧陶谦病故托他代理徐州,却又被吕布驱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后,又投靠过袁绍和刘表。可以说,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而且频繁地更换投靠对象,不断地在敌、我、友之间周旋。
换了别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许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了,甚至早就自杀了。然而刘备却一直隐忍了下来。他甚至短时间地依附过吕布,当时吕布的部下也看出刘备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便对吕布说,刘备“反覆难养,宜早图之”。

可惜吕布不听,后来果然死在刘备手上。但是,换一个立场,所谓“反覆难养”,不正说明刘备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会长时间地甘居人下吗?
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也有英雄之义。
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
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但这个评价,和前面的说法是矛盾的。一个“反覆难养”的人,难道可以说是“弘雅有信义”吗?其实这要看对谁。就因为刘备有英雄之志,所以就不会甘居人下,也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因此“反覆难养”。
同样,有英雄之志,就必须团结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须“弘雅有信义”。

其实,我们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弘雅有信义”。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
编者语:《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历史。讲三国,易中天老师依托的是《三国志》。三国时期群星熠熠,风云际会。倘若你想了解三国人物真实的样子,就该读一读真正的历史。
(本文摘自《大少年》杂志 《阳光少年报初中版大少年》 | 阳光少年报初中版大少年杂志订阅_杂志铺:杂志折扣订阅网 (zazhip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