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咖啡馆到画廊,在最有趣的城市角落,打卡踏青新思路·OpenBook


这是我们推送的第310期书单
这些日子,天气逐渐变暖,街道开始绽放不同的颜色,整个外界处于一种缓慢开放的状态,人体自然也会与之同频。好不容易可以脱下厚重冬衣,身体变轻盈了,自然也会想要走出家门,追随春天的脚步,和植物一起做光合作用。再加上即将到来的三天假期,呆在家里多浪费好天气。
郊游、踏青,向来是清明时节的保留项目。不过,所谓踏青,未必就真的要到草地上、公园里,或者开车至少1小时才能到达的远郊。到胡同里、有趣的街区、或是富有特色的城市角落,一边舒展筋骨,一边欣赏建筑、逛逛小店、买杯咖啡、看看画展,不也悠哉游哉?
本期书单,让我们将步行与观赏、游览、美食、文化、历史、艺术相结合,去寻找城市中新兴或最有活力的文艺好去处。跟随《香港M+博物馆》,探访亚洲顶尖的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中心;跟随《发现·城市咖啡馆〔台北×东京〕》,开启一场别具风格的咖啡馆圣地巡礼;跟随《在巴黎的每一天》,感受巴黎人的日常生活……不论你热爱生活的哪一面向,城市踏青,不必远游。
📖
《发现·城市咖啡馆〔台北×东京〕:严选62家特色咖啡馆的魅力与日常》

作者:林家瑜
出版社:悦知文化




每个人都需要一间与自己心灵契合的咖啡馆,让它成为匆忙行走于城市里的一片绿洲。对于本书作者、曾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林家瑜来说,咖啡馆的意义格外如此。自2015年开始,她在笔记本上以手绘方式记录自己到访过的咖啡馆,2022年更是将这些手绘作品集结成展览和系列书籍。与此同时,她本人也是一间咖啡馆的经营者。
本书是林家瑜对自己的咖啡馆巡礼长达8年的手绘纪录,精选了遍布台北和东京的62家人气咖啡馆,例如台北的声色Soundsgood、东京的FUGLEN、ONIBUS COFFEE等名店。她从设计师及经营者的眼光出发,观察店家打造空间的用心细节,将地板材质、吧台设计、器皿、菜单等,转化为疗愈人心的画作。此外,书中还一并收录了咖啡馆的幕后故事,人气甜点与咖啡食谱等花絮特辑,让这本书既是一场别具风格的咖啡馆圣地巡礼,也能带来全新的生活灵感。
翻阅这本书,你或许会想大声说:走进咖啡馆,是认识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
📖
《咖啡馆比其他河流更慢》

作者:库索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京都是古老的,傲娇的,但它从不固步自封,有时甚至走在时代流变的前端。今天在这座千年古都中遍布的咖啡馆,就是这种京都特质的体现。从老牌传统喫茶店,到现代新式咖啡馆,正是这种旧与新的不断融合,构成了京都独特的咖啡文化。
本书是对这种独特城市景观的近距离描摹。它也是继《我在京都居酒屋》后,青年作家库索的“京都新职人”系列的又一力作。为了深入了解京都的咖啡馆生态,库索专程拜访了当下京都咖啡业最具代表的16位店主,与他们进行长谈,倾听他们的故事,也感受到一份糅合情怀、热情与专业的职人气质。
在这本书里,最年轻的咖啡馆只有两岁,最年老的咖啡馆已经七十岁。获奖咖啡师经营的Okaffe Kyoto、三代人传承的六曜社、有“京都烘焙水准”划定基准线的WEEKENERS COFFEE……它们体现着京都咖啡馆特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氛围,以及咖啡职人的生活工作状态。在强调每一杯咖啡的手工感的同时,它们也为行走于京都的旅人与居民,提供了放松,社交,以及治愈。
📖
《香港M+博物馆》
The Making of M+

作者:Pauline J. Yau
出版社:Thames & Hudson




于2021年开放的香港M+博物馆,堪称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这座亚洲首个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由世界顶尖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Herzog&de Meuron)设计,不仅是香港维多利亚海滨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西九文化区奠定香港文化枢纽地位的核心计划。
这本视觉驱动的作品以动态的眼光,聚焦M+博物馆从创建到开馆,多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作为一座全新的建筑,M+从动工到竣工历时5年完成,但它所在的土地是1990年至2003年间维港填海而来,这也是香港史上最大的填海工程之一。不仅如此,早在博物馆正式开馆前,M+品牌就一直透过提供奖项、举办展览、购藏作品等方式与国内外的观众接触。因此,M+的诞生绝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牵涉到一座城市及其文化艺术土壤的日新月异。
由M+高级策展人姚嘉善(Pauline J. Yau)担纲作者,本书从M+建筑所处土地的开垦开始,展示了大量与M+前三十年有关的图片和文字。书中的数百张图片记录了帮助塑造该博物馆的项目、藏品、员工、观众、建筑设计,文字部分则包括官方声明、员工箴言、公众反应,以及相关的媒体报道,记录了M+博物馆形成的关键时刻,也为读者了解香港M+的“前世今生”提供了广泛的视角和声音。
📖
《伦敦的博物馆与画廊》
London's Museums and Galleries

作者:Eleanor Ross
出版社:Frances Lincoln




提到伦敦的文化艺术场景,大家或许只听闻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白立方画廊等稳居第一梯队、世界闻名的艺术殿堂,而不知这里其实还有海量的资源可供挖掘。事实上,在伦敦,仅是博物馆、艺廊就有逾240座。其中许多地点或许知名度不高,却因为独具个性、或是不输一流展馆的藏品含金量,而成为伦敦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的重要组成。
本书就对遍布伦敦城中的博物馆和画廊进行汇总和精选,并按“东西南北中”的地理区域划分,涵盖了不同主题、规模和价格范围的艺术文化空间。从新颖的伦敦运河博物馆、童年博物馆,到猎奇的英国牙科博物馆,再到堪称小型宝藏的约翰·索恩爵士博物馆、扎布卢多维奇收藏馆,书中的选择不仅优中选优,而且绝对会让你视野大开。
作为一本便携的小册子,本书通篇全是“干货”:每个艺术场馆都附有一张彩色相片、一段客观详实的介绍,包括该馆以和闻名、有哪些艺术家作品等。每段文字末尾还会详细提到该场馆的具体位置,以及相关的交通工具、费用、通行证和是否深夜开放等实用信息。所有这些内容,都让这本书足够成为伦敦游逛的好伴侣,以及值得文化和艺术爱好者人手一册的旅行指南。
📖
《东京建筑女子风格设计旅店选》

作者:李昀蓁
出版社:山岳
旅居日本的女建筑师李昀蓁,由于工作属性的关系,需要经常旅行来参观各地建筑,并从中寻获设计灵感。随着她在日本投宿的旅店增多,她也深刻感受到每个旅宿空间的独特性,让住宿除了提供休息这一功能,还能创造丰富的体验。
在这本书里,作者汇集了52位建筑大师和设计品牌打造的42个旅宿空间。从安藤忠雄设计的旅店Benesse House Park,到隈研吾打造的云之上酒店,再到UDS株式会社打造的新形态温泉旅馆由缘新宿……不论是结合地域特色的全新搭建,还是对旧建筑的改造,书中对于这些空间的介绍,都包含李昀蓁以建筑师的眼光所观察的迷人细节。
李昀蓁以优雅又带有诗意的摄影风格,敏锐且充满生活感的文字,结合自己的一手观察,带领读者探索旅店场所的故事与底蕴,并从中深刻感受日本专属的建筑文化。此外,全书为每一个旅宿都附上了相关的介绍,包括建筑师、建成年份和所在位置等信息,也让这本书成为日本旅行的实用手册。
📖
《阅读职人带路的日本特色书店:从北海道到冲绳的全日本在地书店182选》

作者:荒井宏明,田端庆子等
出版社:读书国-幸福文化
译者:杨咏婷




在旅行里造访书店是一件浪漫的事。在日本,街角的任何一间书店,似乎都在诉说着当地的风土文化和居民的生活气息。本书就为“旅行时一定会逛书店的人”,开启了一场日本书店之旅。
全书篇章按照关东、北海道、九州等六个区域进行划分,共收录介绍包括独立书店、二手书店、复合式书店在内的书店182间。从深受村上春树喜爱的熊本的橙书店·Orange,到以“一万日币选书”闻名的北海道いわた书店,再到不定期出没在各座山顶的二手书店杣Books……每一间书店都详细说明了书籍选品种类、选书范围、店名由来、创店时间、经营理念,以及主理人的故事。
书中还为每间书店附上了精彩的照片,展现了这些书店的与众不同之处。书店的地址电话、营业时间和交通方式也被详细地标注出来,让本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
《漫旅西安》

作者:吴思墨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并非所有旅行都需要沉重的行李箱、提前研究海量的攻略、制定周密紧凑的时间安排。尤其是对于时间有限、无法远游、并且渴望获得真正放松的人们,轻旅行可以解除不必要的负担,也让久居都市中被条条框框束缚的心情得以放松。
在如此背景下,杂志人吴思墨将自己对生活真情实意的思考,以及对西安的美食、生活、旅行、艺术等领域的关注、体验和灵感汇集成此书。作为一部西安轻旅行的观光和住宿指南,书中并没有选择强调传统或历史感的景点和酒店,而是以“轻旅行”和“漫居住”为主题,精心筛选出适合短假期、休闲度假的有趣之地。
从文艺街区庭院荟到风景优美的休闲园区永阳公园,从“小江南”中国唐苑到依山傍水的度假别墅群贤别业,从温泉酒店楼观道到诗情画意的客栈小院崖八里……这些地点体现了西安不只有古色古香古韵味,还有诸多兼具美学感、设计感、文学感于一体的艺术街区、旅宿客栈、创意产业园。翻阅此书,你会对西安这座城市有全然不同的认知。
📖
《走,到美术馆去!美国艺术地图漫步》

作者:苏也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许多艺术爱好者可能是通过“了不起的苏小姐”这个知乎账号认识了苏也。除了知名答主,苏也还有多重身份,包括《布林克BLINK》艺术杂志主编,《芭莎艺术》《中国美术报》等媒体的撰稿人,以及艺术创作者。
艺术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映射出我们自己的灵魂。而“美术馆始终是一个充满仪式感与可能性的地方。”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苏也游览了当地的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她将这些经历进行梳理并汇集成书,同每一位喜爱艺术的朋友分享。
本书不同于你所理解的美术馆导览,更不是枯燥无味的艺术图解。作者依照自身判断和私人回忆,收集并回味了过去在美国7座城市所拜访与学习过的14座美术馆,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等等。
在本书中,作者一直秉承一个治愈心灵的概念:“做一个美术馆里幸福的闲人”。她从大众生活角度,聚焦美术馆,结合日常生活、人文和地理、过去与未来,分享了多年来在美术馆中感受到的人类智慧、时代勇气与艺术之美。
📖
《四季杂志旅行特辑:慢下来看世界的方式》
Kinfolk Travel: Slower Ways to See the World

作者:John Burns
出版社:Artisan
作为生活方式美学刊物的“鼻祖”、“慢生活”的先驱,《Kinfolk》季刊温柔、干净的视觉美学风格,有质量、有趣味、有深度的报道,改变了读者对杂志艺术美学的认知。《Kinfolk Travel》是Kinfolk团队推出的第一本旅行专题书,由《Kinfolk》杂志遍布全球的作家和摄影人才,以local视角提供能沉淀住时光的旅行建议。
全书以都市、户外、出行三大板块,收录了近30个目的地的“慢旅行”idea。无论是在伦敦郁郁葱葱的花园中观鸟,在塔斯马尼亚来一场博物馆巡游,在巴尔的摩的书店感受文学的力量,在阿尔巴尼亚品尝遵循季节流动的美味佳肴……《Kinfolk Travel》强调放慢脚步、脱离快节奏的世界,沉浸在当地文化中。它提供的旅行路线图都是关于文化和灵感的组合,也启发我们不断寻找新的方法来唤醒心中真正的活力。
📖
《罗马:素描本》
Rome: A Sketchbook

作者:Matthew Rice
出版社:Particular Books
本书是一部基于艺术家素描手稿展现罗马城的神奇之旅指南。艺术家马赖·修斯(Matthew Rice)对城市、建筑和居民有着长期的观察和描绘。在威尼斯速写之后,他又将目光投向“永恒之城”罗马,以简练的笔触和灵活的颜色调动这座城市的风情与活力。
罗马作为一个古老、巴洛克和现代碰撞的地方,这种张力始终贯穿在马赖·修斯的画作之中。这些水彩画作描绘了这座城市的建筑和艺术奇迹、废墟和餐厅等景观,并且与知识渊博、个性化和诙谐的文字组合在一起。
凭借观察细节的能力、对光与影的感知、对建筑及其如何营造氛围的专业性,马赖·修斯生动地展现了罗马的古典与浪漫风格如何相互碰撞,每一幅画都显现出这座传奇之城的勃勃生机。
📖
《在巴黎的每一天》

作者:孙艺萌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旅法青年艺术家孙艺萌,粉丝们都亲切地叫她“大萌”“萌萌”“萌萌孙”,以其鲜明、稳健的绘画风格,一步步树立了作为插画师的职业生涯。她荣获过Illustration国际插画大赛优秀奖,也深受Marni、GENTSPACE、AthleticGreens等国内外品牌的青睐。
孙艺萌曾长期在法求学,之后就一直生活在巴黎。完成学业和工作的间隙,她习惯以速写的方式,犹如记日记一般,将自己的日常生活片段绘制下来,数年下来竟然累积了几十本速写。本书就是这些速写插画的一次汇编,记录了她在巴黎生活多年的点点滴滴。
书中将这些插画分成三部分,“平常的生活,不平常的精彩”,是贯穿全书的主题。第一章“好好生活的每一天”,是在巴黎的咖啡馆、博物馆、书店等不同场所创作的速写,体现了一个人生活的精彩。第二章“爱在集市”,记录了热气腾腾的巴黎集市,以及热闹纷呈的跳蚤市场、百年市场。第三章“一直在路上”则是作者的旅行速记,呈现了她在阿姆斯特丹、西班牙、葡萄牙、瑞士等不同国家边走边画的奇妙经历。
如果你喜欢绘画,热爱生活,喜欢巴黎,或者想要看看一个旅法插画师在巴黎的日常,这本书推荐给你。
📖
《24个菜市场的环球之旅》

作者:[俄]玛丽亚·巴哈雷娃,[俄]安娜·杰斯尼茨卡娅
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晨光出版社
译者:王叡
在当地的农贸市场中穿梭,是旅行中最迷人的事情之一。市场是一面反映当地文化和传统的镜子,人们在这里相遇、畅谈、议价、尝试新口味、分享新食谱……菜市场更是一座城市古老生活的智慧发源地,不同地区的菜市场,商贩们的叫卖声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这部精彩纷呈的作品,从埃塞俄比亚的梅尔卡托市场出发,到泰国的安帕瓦水上市场、美国的渡轮大楼市场、中国的盛福小关市场,再到英国的牛津市场……带领我们开启了一场历时12个月的“菜市场”旅行,周游了12个国家的24个菜市场。
在书中,你会感受各国的文化传统、生活气息,发现当地最正宗的美食,了解市场语言、各国货币,等等。书中的每一幅绚丽生动、细节丰富的绘图,皆真实还原每一处菜市场的热闹熙攘。这些绘画搭配有趣的互动场景和游戏,也很适合小朋友们翻阅,锻炼他们的观察力与探索力,对孩子们开启人文地理知识的启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fin -



© 本文版权归 SKPRendezvou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