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习惯倾向于自我合理化。
全文字数:1962字
阅读时长:约5分钟
文章作者:Nina
【近期动态】
最近,阅读了崔璀老师的《做自己人生的CEO:人人都需要的管理术》,书中有特别多触动到我的点,我将分不同的专题,和大家一起分享~
分享主题:我们,都习惯倾向于自我合理化。

崔璀老师在书中分享到:“人类是非常执着于为所有事情找理由的动物,相信所有事情都是合乎逻辑的。在碰到困扰、一时之间找不到合乎逻辑的理由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自我合理化,自己赋予自己觉得合乎情理的解释。”
人们往往都很倾向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因为我们都习惯于自我合理化,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我愿意”,“我”都可以找一个自己能接受的理由去解释眼前发生的事情,不管发生这个事情的真正原因是否与“我想的”一致。只要我认为“是”,“真相是什么”不重要。
崔璀老师的这段话,直击灵魂的痛点。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大卫·帕金斯的研究也证明了:一般人会“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来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以此证明自己的立场是“有道理的”。
书中分享到的一个案例,也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主管给员工贴了一个不上进的标签,就给“自己管理不了新员工”这件事,找到了一个看似合情合理的借口:因为他们没有上进心,所以我管不了。从“他们没有上进心”开始,到“他们没有上进心”结束。从头到尾,好像只是为了给“主管”自己一个交代。
就从这么一个常见的场景开始,我们会发现,不经意间,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贴标签”,而各种“标签”其实都是我们给自己找的一种看似合理的“解释”。
就像很多爸爸妈妈会说“孩子太调皮了,我管不了。”“说来说去都不听,就是进入叛逆期了!”
这些话我们都非常的熟悉,可是,给孩子贴上“调皮”“叛逆”“不听话”的标签,孩子就能“好转过来”么?
我们都知道,给孩子贴的标签越多,尤其是“负面的标签”,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需要常给他说正面的语言去影响他,因为语言会形成“心理暗示”。
那可想而知,要是孩子整天听到的是负面的语言,尽管他不愿成为这样的人,慢慢也会认为自己真的是这样的,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实,大多数爸爸妈妈说这样的话,无外乎想表示:我确实缺乏这种管理孩子的能力。并且,我感到很无助。
自我承认不完美,并且勇敢接受自己就是不完美的,这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而且勇于向孩子们承认自己的错误与不足,更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的真心。
所以,当我们与孩子在面对一些事情时,真的很想“逞强”“逞能”的时候,先不要急于给眼前发生的事情找“解释”和“理由”,该面对的,要一起面对,该承认不足的,要大方承认不足。
每一个人都不会是完美的,这样才显得我们不停追求进步的难能可贵。孩子们都是能够理解的,并且能够将心比心。在亲子关系当中,有什么事情能够比真心相待更为重要呢?
只有放下有偏见的“标签”,我们才能有机会去探寻每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发现标签】:要时刻关注哪些方面我们特别容易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往往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刻意去隐藏的,并且想通过构建一个看似合理的“标签”去迷惑自己,发现它,才能撕掉它。
2.【转变思维】:发现标签的那刻,你就已经可以撕下它了。但撕掉它的同时,我们需要学会转换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尤其是从问题的根本原因出发,直面问题,不要逃避,该承担的,要勇于承担。
3.【打破认知】: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惯性思维”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当我们有一种想要“逃脱”的思维时,我们可以通过多观察事件主体对象再去得出结论的方式,防止自己的“片面”和“主观”。只要发现“好的一面”,就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认知”,建立新的思维模式,从困局中走出来。
你是否有过“贴标签”的行为?一起来聊聊如何有效“撕掉标签”勇敢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