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越丰富,能力越强,越容易“先入为主”。
全文字数:1734字
阅读时长:约5分钟
文章作者:Nina
【近期动态】
最近,阅读了崔璀老师的《做自己人生的CEO:人人都需要的管理术》,书中有特别多触动到我的点,我将分不同的专题,和大家一起分享~
分享主题:经验越丰富,能力越强,越容易“先入为主”。

崔璀老师在书中分享到:“有时候,我们的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先入为主,我们能力越强,就越容易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所谓的能力,反而失去了看到其他能力的可能性。”
人们特别容易从自我经验出发,带有强烈的“我认为”去定义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自认为具有的“权威”以及“经验丰富”,往往会因此而遮蔽了双眼从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及长处。
崔璀老师说的这番话,特别能体现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中,我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我之前一直是一位“操心的妈妈”,总是觉得孩子学习的习惯和方法需要改进。我总习惯基于自己是985 211毕业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套比较不错的经验方法,希望“传授”给孩子,让他“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
而这些,全都是基于“我认为”“我觉得”。因为,我曾经使用这些方法,能够轻松学到、用到知识,那我便认为:别人也一样。
实际上,别人还真不一样。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当中,很庆幸,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发现的人。我会去观察孩子的学习细节以及状态,再进行判断。
我发现,孩子和我,从思想和行为习惯上,就有着非常多的不同。同一种方法,对不同的人,不一定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而且,这些方法是我自己总结的,对于我自己来说,肯定是有效的,这与我曾经遇到过的困难、解决过的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而以上的这些,我的孩子到目前为止尚未碰到过,更谈不上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并总结得出经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和孩子的思维模式会不同,使用同一种方法效果也会不同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一味将“我认为”的经验和方法“强推”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仅没能好好运用,反而会增加他学习的压力,以及他对学习的抗拒。
或许你会说“遇强则强”,但现实中还真不一定。当孩子遇到有兴趣想要突破的问题,或许可以激发他的内在驱动力。而这个前提是,孩子对当下的事情具有好奇心与兴趣。这也是为什么李中莹老师特别强调,要始终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如若不是,那带给孩子的,就是万般的痛苦以及无助。
当我觉知到这种情况后,我彻底“放弃”了原有方法的“教授”和“使用”。而让我惊喜的是,我和孩子会在学习中,重新去寻找新的方式方法。而这些方法因为是经过孩子的思考,也通过他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地“去伪存真”,慢慢地形成了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逐步固化下来形成他的人生经验。我想,这才是属于孩子自己的方式和方法,任何人的想法都取代不了,也不会比这套方式更能让孩子自己接受。这便是孩子自我成长的可能性。
如果我还一直坚持我自己的想法,也许就会抹杀掉这种可能性,孩子也会因此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时刻都会发生。总结起来,我认为是两个关键词:“放手”和“等待”。
人生不能太过于焦虑,每件事情都有它发展的规律,我们要学会放手和等待。就像绘本故事《安的种子》所说的那样:千年莲花终会有绽放的一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让莲花按照季节变化,自己生根发芽,长成该有的模样。
要学会“放手”和“等待”,那我们需要从思想和行为上做一些小改变:
1.【自我觉知】:这一步非常关键。只有自我觉察并觉知,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权威”都习惯性地应用在哪些方面,在哪些方面“强迫”他人接受。只有自我发现,才能开始自我改变。
2.【转化行动】:改变始于行动。既然知道“不行”与“不可”,那我们就需要果断按下“暂停键”。被证明是无效的措施,也就没有继续执行的必要了。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并调整当下的行为方式,以积极寻找和发现新的机会和可能。
3.【创造可能】:新的可能是在实践中被创造的。要多尝试、多“碰壁”,当然,并不是要你明知道不行而非要去“撞墙”,而是要多方面去“探路”,尤其是变换不同的方式去实践。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与总结当中,才会更容易发现新的规律以及更加有效的方法。或许我们会有各种不确定,也不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但更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去尝试和创造。
你也有过“我认为”的时候吗?一起来聊聊如何有效地自我觉知和自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