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哲学见闻:在法国,后现代主义不存在
2023年9月,我去了里昂高等师范学校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Lyon) 进行了为期5月的交流学习。基于这五个月的见闻,我想试着介绍法式哲学研究的突出特征——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
上过的课程
我注册了《口语法语B1》(FLE Oral B1)与《前批判形上学:经验与现实》(Métaphysiques précritiques: expérience et réalité)这两门课程。此外,我于本校旁听了《斯宾诺莎人类学以后的当代健康议题》(Les enjeux contemporains en santé depuis un anthropologie spinoziste)、《亚里士多德形上学》(Metaphysique d'Aristote)、《中世纪哲学导论》(Introduction à la philosophie médiévale)。在哲学课程以外,我旁听了法语课程《文学与电影》(Littérature et cinéma)、英语课程《美国电影中的狂野西部》(The Wild Wild West in American Cinema)、比较文学课程《幻想文学》(Littératures de l'imaginaire)。在里昂高师以外,我也前往了里昂第三大学让·穆兰大学(Université Jean Moulin Lyon 3)旁听了知名小说家与新晋哲学家特里斯坦·加西亚(Tristan Garcia)的课程《抵抗着的自然之美学》(Esthétique de la nature resistante)。此外,我也参与了数次由莫胡(Pierre-François Moreau)教授主持的斯宾诺莎讲座与一次博士论文答辩。
一般而言,这些课程单次课时通常时长三小时,分为两节九十分钟。中途极少有提问与互动环节,互动环节由老师主动提议发起,但为时非常有限,互动时长总量往往被压缩在十到二十分钟以内。按一位老师的反馈,这似乎是里昂或高师的风格,在巴黎并非都是如此。
课程的形状
接下来,参照我所推测的、法式哲学的标准研究,从最为异常到最为刻板(通行)的程度顺序列举我参与的课程。最终基于这些特征做个总结,毋宁说,一次澄清。
加西亚的课程最为例外,该课程的内容是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和纠缠。这门课程之所以例外,是因为它是我在这两所高校里见到的唯一一门介绍所谓“法国理论(French Theory)”的课程,也就是说,它广泛涉及对战后法国哲学家的介绍与分析:包括但不限于德勒兹、拉图尔、克拉斯特(Clastre)。他的授课方式融合了分析风格的论证评价与细致的概念史整理。当他着手后者时,他往往仅强调作者的某一个核心命题,并基于该命题构建该名作者的整体图景。
《前批判形上学》课程中,Pierre Brouillet教授了批判哲学诞生之前的诸如笛卡尔与马勒伯朗士的形上学(遗憾,我仅参与了最后两次课程),Clementine Lessard教授了部分地拒绝批判遗产的形上学作家,质疑批判的某些前提(我完整参与了):黑格尔、德·比朗、柏格森、怀特海、西蒙东。这门课程仍然相对异常。Clementine在第一节课末尾提及了梅亚苏,介绍他是这种拒绝的当代代表,她也暗示这门课程或多或少应在接近的主题上加以理解。据我所知,这是我在这所高校唯一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提前阅读长度约5至6页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完全由教师们挑选的原著摘录(extraits)组成。我参与的大部分课程提供了类似的材料,尽管材料的选取长度不同,短如斯宾诺莎课程的材料平均长度为一行至两段左右,长如中世纪课程为一至两页左右。显而易见,这么一种提供哲学史核心材料摘录,并由讲解加以拓展的方式,极大降低了阅读压力。这截然不同于我在国内接触过的两类哲学史课程(也许是仅有的两类):(1)围绕整本书或数个章节,展开一整个学期的精读(往往不借助与结合任何现有解读);(2)基于哲学史教材某一章节,对某一作家加以粗略介绍(因此往往一次性涉及数个实则异常困难的主题)。
与此不同,Laurent Lavaud所开授的《亚里士多德形上学》仅仅提供了三本亚里士多德原著作为参考书目:《物理学》、《形上学》、《范畴篇》。他并不要求学生在课程前阅读任何特定章节段落。不依靠任何固定材料,仅凭充实的备课,直接向我们介绍了目的论、物体运动、形质论。我推测,这也许是最接近法国传统的哲学史教授方式。令人意外,Lavaud的课程精度允许他直接在课程中介绍并辨析不同的阐释方案,尤其是非常慷慨地参考了英语与德语世界的工作。
在课程之外,我联系了Pierre-François Moreau教授,希望参与他主持的斯宾诺莎课程或讲座。不过,直到期中这门讲座才逐步开始。他也很慷慨地同我见面。在Experience and Eternity in Spinoza附录的访谈里,我们看到Moreau对待哲学史的态度:要通过观念史抵达哲学史,不仅仅是观念的历史,甚至哲学家和他著作的一切都要被纳入考量——刚出版时的数个版本差别、手稿差别、古典语言的语文学典故、科学研究……每个似乎无关的细节都有可能直接影响某条阐释争议。见面之前,这我已经知道了。但见面时,我也仍有所感动,他的一切评论都很简短:“斯宾诺莎谈过内在性吗?不,他仅仅谈论过内在因”……大都是此类的一两句话。
法式哲学研究——他们从未后现代过
过去这半年,我似乎同时处在距离法式哲学最远和最近的地点,我既已见过一种可设想的最为古板、枯燥的哲学史考据,也见过也许是最为前沿的原创作家的即兴论证。不论遥远与切近,他们所共享的朴实与辛劳,令我感到我必须努力扭转一个常识印象,做出澄清:即当代的法国哲学约略等同于所谓“后现代时髦理论”。对法国哲学的这一常识印象完全受制于英语世界对战后哲学运动的引进。
在法国,后现代主义从未发生,后结构主义也是如此。当一名熟悉法语哲学语境的人听到人们把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归为一类时,他只会困惑:他们截然不同,德里达与萨特、梅洛-旁蒂、列维纳斯共同构成了法国的现象学运动;福柯继续了法国知识论传统;德勒兹则接近吉尔松(Gilson)、戈胡(Gueroult)、戈德史密斯(Goldsmith)的结构主义进路哲学史。当我判断,在法国不存在这两类主义时,我的证据是,从未有任何来自法国的哲学家或理论家认同自己归属于这个运动。当然,自我认同不是唯一的证据,但这种归附在没有自我认同的证据时,本就需要更严格的检验。我想强调,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是两个脆弱且极具误导性的观念史概念,它对法国战后的思想运动没有起到应有的澄清作用,相反,它不仅不当且被滥用,而且它总是被污名化。
法国的哲学研究从未被后现代主义者所占据(无论是被指称的、还是自我认同的。不论幸与不幸,前者总是数目有限的;而后者压根就不存在)。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法国的主流哲学是什么,打开乌勒姆高师或者索邦的哲学系界面,浏览那些教授头衔的职员们在从事什么领域,我们就知道了。
简而言之,法国的哲学家们一直在从事哲学史研究,包括但不限于文献学的、观念史的、结构主义的和分析进路的哲学史研究。法兰西学院设有“大奖”(Grand Prix)的奖项,里面的哲学家大部分从事现象学的哲学史和哲学分析工作,我们可以视其为英语世界分析哲学中Locke Lecture在法语世界哲学史的对应物。其中像Bouversse和Descombes完全从事分析哲学研究。法国的分析哲学接受和影响本身也是很有趣的议题,但很无奈,诸如Wolff、Nef、Benoist这些人的研究在英语世界的影响都很有限,也许他们并不被需要。
需要注意,我这么澄清时,我从未评价。我从未评价从事哲学史是要比从事“后现代主义”是更好的做哲学的方式。“法国的哲学工作者们没有从事法国理论”,这不是一个评价,这只是一个事实。
-
与英雄为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4-06 14:45:59
-
盐汽水 转发了这篇日记
后现代是被文学/文化批评搞出来的标签,跟语言学有渊源,而并非哲学学科。在桑塔格和罗兰巴特的年代,它还带着知识分子思辨的色彩。如今则是互联网时尚单品,不如统称“抽象”
2025-04-06 11:22:29 -
Pantop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1-04 12:43:41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22 19:17:10
-
摸摸的小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02 23:36:42
-
卡列尼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13 22:58:59
-
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13 19:41:07
-
当且仅当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13 19:38:13
-
Eureka 转发了这篇日记
九十年代以来“后现代”在中国流行的根源,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在官方意识形态崩溃后继续进行西方现代性批判的思想替代品。虽然它拥有最先进的面貌,但从一种狭隘的历史批判的视角来看,后现代和中特只是一体两面。
2024-04-12 18:39:05 -
嘻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12 16:18:34
-
悟 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12 13:19:44
-
一张十万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12 12:38:36
-
heou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12 12:10:15
-
Sulik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10 08:46:29
-
heou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07 07:03:26
-
Wenqian L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07 05:03:36
-
喑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04 22:44:49
-
William L.B.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04 22:43:41
-
Cambri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04 21:31:15
睡觉的Aho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自译, 戴安·阿尔诺:大卫·林奇——最终塑造了电影的人 (3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