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认知——2024040701
日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发布《网络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2019-2023年度)》,通报该院近5年审结的网络犯罪案件办理情况,其中一起案例是男子非法控制18万多个摄像头搜集实时画面出售,获刑5年。案情显示,被告人巫某某通过反编译软件,获取了某品牌摄像头的用户名和密码数据库。后巫某某委托他人搭建了某APP网站,并将上述数据库置于APP中,通过指令调取数据库里的用户名和密码实现入侵并控制目标摄像头。巫某某通过互联网宣传“足不出户看世界”,向“客户”收取68元至668元不等的会员费并提供实时监控画面,获利80余万元。应该看到,无论是查询信息还是安全监控,摄像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它成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手中的工具,又有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乃至社会公共安全,且更不容易被察觉和发现。——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37340
近日,一则关于山东淄博烧烤店老板因不堪流量之扰,选择更改账号名称以躲避关注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悉,该老板在4月5日的回应中透露,自己的兴趣在于研究牛肉,而非追求网络流量。该老板此前经营的烧烤店因淄博烧烤的火爆效应而备受瞩目,店家的账号也因此在网络上积累了大量粉丝和关注度。然而,随着流量的持续增长,老板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工作压力和困扰。为了摆脱这种束缚,老板决定更改账号名称,以回归自己对牛肉研究的初心。淄博烧烤老板改名的行为虽然让外界感到意外,但也赢得了很多网友的理解与支持。有网友表示,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可以专注于真正热爱的事业。老板的行为也让我们反思:我们在追逐流量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有所坚守?是否应该在名利双收的道路上适时地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和目标?对于许多寻求商机的商家来说,关注度与流量无疑是一座金矿。以淄博烧烤为例,烧烤店之所以能够迅速蹿红,除了得益于淄博烧烤本身的美味与特色外,与其在网络上的积极推广分不开。这样的流量关注能够使得商业迅速实现经济效益的变现。借助网络流量,当地帮助更多农民将产品走出大山;特色地方城市借助流量变“留量”,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快速发展。在信息化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网络流量对于知名度的宣传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流量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当利益价值突破初心本质时,个人往往会被流量所反噬。从表面上来看,网络关注度的提升似乎能够带来商家无限的商业潜力,但实际随之而来的是顾客期待值的不断提升。而每一次的动态更新都有可能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每一次的服务都要追求尽善尽美。这种被放大的关注也让淄博烧烤店老板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原本对烧烤艺术的纯粹热爱也被各种外界因素所侵蚀。除此之外,网络流量能够带来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过度依赖网络热度,不仅会让自己迷失方向,让自己消耗在应对网络上的种种纷扰之中,还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譬如“小马云”范小勤被网红老板包装后逢场作戏、四处捞金,而在流量价值榨干后,被抛回原生家庭;网红“泡泡龙”为了维持流量与关注,最终在一系列网络营销“吃播”中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个充满流量、热度的社会,所有一夜成名的故事,最终都逃不过草草收尾。流量固可贵,但不能成为商家和个人追求的唯一目标,我们每个人更不能被网络所裹挟。流量真正的价值作用,在于督促产品和服务内在品质的不断提升。就像淄博烧烤老板所说:“我的兴趣在于研究牛肉,而非追求网络流量”,这句话简洁明了,也道出了老板的心声。他不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被流量所裹挟,他也不愿意成为一个被标签化的网红。在这个看似每个人都渴望成名的时代,选择低调生活,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反而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淄博烧烤店老板的选择,不仅是对流量文化的一次反思,也是对初心的坚守。他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这种勇于对浮躁的网络文化说“不”的精神。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网络流量面前,他选择了摆脱束缚,坚守自我。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那些被流量冲昏头脑的现象,重新找回那份对工作、生活、个人价值的尊重与坚守。——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8/98/13705776.html
近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以“复试不合格”为由拒绝录取“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初试排名第一考生,引起社会关注。引发关注之处在于,该生在本科就读期间存在长期以暴力、血腥手段虐杀动物的行为,并且还加入了虐杀动物交流的网络团伙,积极发言并传播血腥暴力恐怖视频,因此受到过当地警方训诫。但媒体采访招生工作人员是否将“虐杀动物行为”纳入招生考量因素时,却只得到了含糊其辞的表述。我国实施研究生教育工作三十多年来,研究生招生重大变化就是加入对考生思想政治和品德行为的考察。近年来,教育部不断要求必须加强对考生的全过程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考核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谈话了解、派人走访、函询调档等。例如《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思想品德考核“应当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这说明,国家和全社会上下对新时代高等学校如何培育以德为先、品学兼优的“时代新人”有了更高期待。为什么高考没有面试,而研招必须进行复试考察?归根到底,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大学本科教育在目标上有根本的不同。不论从招生规模、培养模式来看,还是以公众对硕、博研究生的定位期许来看,相比于本专科教育如今之于“国民教育”的定位,研究生培养更符合全社会对“人才”的期许。研究生人才培养责任重大。研究生必须跟随导师参与科研训练,很大一部分导师会带领研究生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和重大课题,能够接触科研秘密甚至国家机密;更有部分专业如化学、生物以及该生所报考的核物理专业由于研究需要,能轻易接触到含辐射材料、化学试剂和生物病毒,因此重点考核拟招录研究生的政治态度、日常表现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行,是对学校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研究生未来发展出路广、影响大。作为国家人才,研究生不论在用人单位招考还是入职后的职业发展方面,都具有制度保障的优势,常被单位委以重任,容易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更何况如南京大学等名校的研究生,更是各地省委组织部选调公务员人才、各头部用人单位重点考虑的对象,因此需要对政治立场、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行有更高要求。选才德为先,无德便无才。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早就对“虐杀动物、传播血腥视频图片对社会公众的心理伤害”做过专题立法研究。试想,招录一个情绪极端,表现出有嗜血、暴力倾向和具有反社会人格,但或许高分的研究生,让其有机会接触国家机密、毒害试剂,或者是走上社会重要岗位,谁能担保其今后不出问题?除了被残忍虐杀的动物,以及被投食用虐杀后的流浪动物制成食物的流浪者以外,谁敢保证世上会不会再多一位可怜的“朱令”?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固然常说人生谁无错,社会需要为真心悔改者留有发展空间和余地,一个健康的社会也容得下改过自新的人。但发展和成就的方式多种多样,不止读研一条出路。研究生人才选拔标准高、要求严、责任重,事关重大。招生部门对候选人的道德品行、心理素质进行全过程把关,对确系查有实据、且严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候选人,该叫停的叫停、该制止的制止,重任在肩、责无旁贷,理直气壮。呼吁涉事高校和该生拟调剂高校,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也给公众树立明确的警示。——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8/98/13705459.html
“初中生被同学灌开水”?4月5日,针对网传河北邯郸某中学男生遭同学欺凌,嘴里被灌开水严重烫伤住院一事,永年区教体局发布了正式通报。通报称:3月27日晚,永年区第五中学七年级学生刘某桐与赵某浩打闹中,刘某桐与舍友郝某涵用水将赵某浩烫伤。学校老师发现后,送赵某浩就医,经诊疗,赵某浩面部、胸部轻度烫伤,并已于4月5日治愈出院。学校已对相关学生进行处理,并加强教育,杜绝类似事情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当地的通报将此事称为“学生打闹”,而不是认定为校园欺凌。对此,不少网友质疑,这样的回应是在避重就轻。对于此事是否属于校园欺凌事件,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不能简单地由教育部门认定,而应由学校的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认定。一则,符合《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的相关规定。二则,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的组成成员广泛,既有学校人员,也有家长群体,更有专家学者,具有代表性和专业性。而在现实生活中,校园欺凌的认定往往由校方和教育部门完成。出于维护地区教育形象等方面的考量,相关方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认定并不积极,甚至会出现淡化处理的情况。但也要看到,如果总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校园欺凌认定为学生打闹,可能会纵容更多、更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一言以蔽之,现如今校园欺凌的认定处理,面临着“需要从重处理”和“现实中淡化处理”的两难困境。那么,校园欺凌的处理何以陷入如此困境呢?不难看出,社会对于校园欺凌的容忍度极低,一旦某地出现校园欺凌事件,无论具体情况如何,哪怕校园欺凌发生在校外,涉事学校及当地教育部门依旧会遭受严厉声讨,甚至有人因此被追责问责。在此背景下,试问哪个学校和教育部门愿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可否认,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学校和教育部门不得不对校园欺凌更为上心,但至始至终都被束缚了手脚,这也导致校园欺凌的治理总是使不上劲。如何为校园欺凌的治理进行解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事求是地讲,校园欺凌无法完全杜绝,只能进行积极的预防和监管。现实中,由于各方的高压态势,学校和教育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往往瞻前顾后。对此,各方其实都应该转变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倘若学校和教育部门存在监管不当等情况,就应该追责问责,倘若是尽心尽责地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我们就应该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营造宽松友好的治理校园欺凌环境,帮助学校和教育部门化被动为主动。归根结底,不能让校园欺凌事件成为人人躲,人人怕的事情,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需要落实和深化,一个敢于治理和乐于治理校园欺凌的环境同样不可或缺,尤其是后者,常常被掩盖在追责问责的呼声之下,让我们忽视了,从严处理也需要一个能施展身手的宽松空间。——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8/98/13706171.html
随着消费场景不断拓展,私域消费越来越普遍,成为商家与消费者互动的新宠,带来了新的商业机遇,同时也带来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课题。所谓私域消费,是指在私有的空间或社交圈子内进行的消费活动。私域消费不乏乱象,如虚假宣传、专业资质无人查验、产品质量无监管、用户信息安全无保障等。随着电商渠道的多样化,私域消费投诉呈现上涨趋势。执法部门也表示,当前私域消费纠纷化解的成本较高,调解成功率较低。处理私域消费纠纷之所以难,主要因为此类新消费场景具有新特点。首先是“封闭性”“分散性”,让监管无从下手。私域销售是近年兴起的一种营销模式。与公域平台网购不同,私域消费目的的实现发生在一定的社交圈子内,如粉丝群、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等。相较于传统电商模式,私域销售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精准化。商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通过与粉丝互动,提升消费体验,增强用户黏性和信任度。这样一个相对较封闭的消费场景,市场监管部门很难实时监测正在进行的交易,也难以“进入”其中进行取证。其次是商户拥有自己的私域流量,某种程度上游离于平台束缚之外。私域电商通过各平台引流,将客户导入自己的微博、微信等社交账号,进而积累和沉淀私域流量,这些流量用户就是他们的客户。如此一来,对他们来说,平台只是网络服务提供者,而不是电子商务法中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他们也不是平台内经营者,既不再依赖拥有公域流量的平台,少了平台抽成,也不受平台规则约束,多了议价权。新型消费快速发展可为消费增长提供新动力,但必须要健康规范发展。私域消费虽重“私”,但并非法外之地。也就是说,不存在消费者利益被侵害后出现法律空白的状况。最高人民法院曾公布一起通过微信朋友圈售假的典型案例,涉案经营者就被认定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受到依法惩戒。从本质上看,私域电商作为经营主体,是通过自建网站、其他网络服务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其必须依法办理经营主体登记,对收集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遵守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从客户关系来看,私域电商更应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和长期关系,而不是唯利是图,施行坑蒙拐骗的违法勾当。身处新消费时代,不仅消费方式、消费场景在变,消费关系也不同往昔。对私域电商而言,顾客变身为粉丝、会员、用户;对消费者来说,商家化身主播、群主、博主。不管身份如何变化,商家都应做到守法依规经营,坚持诚信自愿的市场原则。当前,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的政策背景下,一方面,新型线上消费模式将加速渗透,更好满足消费者快节奏、高品质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新消费新场景必然带来一些新问题,给市场治理带来新挑战。对于私域消费维权,相关部门应及时跟进研究其趋势特点,加强源头治理,提高法律法规适用性,有效增强执法监管针对性;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锁定”异常行为,加强监管穿透力。同时,私域消费所涉及的各平台应落实好主体责任,加强平台自治,注重监测不良导流行为,对发生在平台上的不法交易行为及时依法依规处置,共同营造公平交易环境。私域消费可以让消费者更加精准地获取符合预期的商品,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但消费者需保留好消费证据。不管商家吹得如何天花乱坠,都应理性客观消费,谨防被忽悠。如遇被不法商家“踢出群”或商家“玩消失”甚至消费欺诈,消费者应当依法维权,及时举报不法商家,并向平台反馈甚至追责。——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4/07/t20240407_389602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