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文学
启蒙文学是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产物,旨在用理性基础上的知识启迪人们,摆脱蒙昧无知。启蒙文学具有政治性和革命性,批判封建教会存在的合理性,表现了彻底埋葬封建社会的革命理想。启蒙文学广泛宣传了启蒙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作家塑造了资产阶级人物和平民为主人公,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典型。启蒙文学具有哲理性和政论性,采用了多种文体形式,如小说、诗歌、戏剧等。卢梭是法国启蒙作家中的特殊人物,他通过自然人性观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主张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性观与启蒙运动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也有一些批评和纠正。
18世纪在欧洲发生了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中产生的文学被称为启蒙文学 启蒙文学的目的是用建立在 理性基础上的知识去“照亮”人们的头脑 启迪人们,摆脱蒙昧无知 从这个意义上讲 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 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和拥护者大多是文学家 如法国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 英国作家笛福、斯威夫特和菲尔丁 德国作家莱辛、歌德和席勒等 这些文学家和思想家把文学和艺术当作宣传 启蒙思想的工具和批判封建主义的武器 在欧洲形成了强劲的启蒙文学潮流
启蒙文学的特征
启蒙作家在启蒙运动的鼓舞和现实主义理论影响下 以大量优秀作品展示出启蒙文学特有的风范和特点 具体地讲 启蒙文学有下面几个主要特征 启蒙文学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方面 较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 更具政治性和革命性 启蒙作家一方面以自然神论甚至无神论 为武器激烈批判传统教会 从根本上否定封建教会存在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又以自由、平等、博爱和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 全面批判封建统治 表现了彻底埋葬封建社会的革命理想 并展望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社会) 启蒙文学广泛而有效的宣传了启蒙思想 在推动启蒙运动蓬勃发展方面 可以说功不可没 启蒙文学的主人公较之以往的文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前的文学主人公大多为帝王将相、达官贵人 从启蒙文学开始,资产阶级人物和平民被当作 主人公甚至英雄人物来写 成功地塑造了鲁滨逊、汤姆·琼斯、费加罗 维特和浮士德等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典型 许多人物闪耀着富有时代特色的理性光芒 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 这种特点在哲理小说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 有的作品以哲理论点为中心 集中讨论哲学、政治、宗教、教育和道德等问题 如伏尔泰的《天真汉》、卢梭的《爱弥儿》 有的作品通过作为作者代言人的主人公 随时发表深刻的理论见解,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有的作品则塑造了富于哲理意蕴的艺术典型 以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来体现某种哲理 如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和歌德的《浮士德》等 在文体形式方面,启蒙作家广泛地采用了小说、诗歌 戏剧和文艺性政论等各种文体 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 ,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 小说形式多种多样,有书信体,游记体 自白体、自传体、对话体等 其中以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法国哲理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 。戏剧方面出现了市民剧 这类戏剧表现了市民和普通人的生活 突破了悲剧和喜剧的严格界限和三一律 运用散文语言创作 开创了话剧的先河
卢梭的“自然人性观 “
特别是在法国启蒙作家中 卢梭是一个特别的人物 他对启蒙思想既有支持 也有批评 这主要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以自然人性观或 “回归自然说”来纠正启蒙思想中的某些观点 在早期的作品中 他把自然描述为原始人所处的原始的状态 后来在伏尔泰的批评下 他把自然描述为人建立自己个性和个人世界过程的自发性 所以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 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在文明的幌子下进行的关押和奴役 因此 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过程的力量 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 卢梭从自然人性观出发 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 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 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 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 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 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 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 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 就是要服从自然法则 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 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 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 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卢梭的自然教育观主要体现于他的小说《爱弥儿》中
卢梭从蓬勃高涨的启蒙运动中 看到了文明进步本身的内在对抗性质 预见到了启蒙主义的潜在危机 他基于自然人性观批判文明 其锋芒不仅指向启蒙运动所批判的东西 而且也指向启蒙运动所宣扬和维护的某些最重要的东西 而这种批判又正是启蒙运动之批判精神的深刻体现 从这个角度看,启蒙运动的终点不过是卢梭的起点 卢梭的批判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越了启蒙主义 根据启蒙思想家的观点 人的理性使人们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 继而建立起政府和国家 建立起所谓的现代文明 然而现代文明在促进和发展个人自由和利益的同时 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欲望 刺激人们不断追求物质利益 并沉溺于对生活的享受 因此社会在表面繁荣下暗藏着社会道德和风尚的败坏 在崇尚物质的社会中 人们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穷人在富人的残酷压榨下生活 与社会的繁华表面形成鲜明对比 卢梭正是在看到了这一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后 在对现代社会展开反思和强烈的批判的基础上 形成了他的自然人性观 在17、18世纪的哲学家都在为理性和科学高唱赞歌时 卢梭却依然崇尚德性和风尚 卢梭在某些启蒙学者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辩护时 却敏锐察觉到其中隐含的危险 清楚地看到现实社会政治的弊端 他看到文明和理性程度越来越高的现实社会 是一个充满了物质欲望的不良社会 看到了社会中人的不平等和人性的堕落 他认为 人的真正本性不在于少数有教养人才具有的理性 而在于人的自爱心和怜悯心这两种自然感情 所以人性应去除掉社会性 将理性排除在人性之外 他的自传体作品《忏悔录》和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依丝》 自然人性观
新爱洛伊丝
《新爱洛伊丝》是法国启蒙作家卢梭于1761年创作的一部书信体小说,讲述了贵族小姐朱丽与家庭教师圣普乐相恋,但因等级不同未能如愿,最终抑郁而死的故事。小说突出表现了卢梭的本真性伦理与理性道德原则的冲突,以及纯真爱情与封建门第观念的冲突。卢梭强调歌颂大自然和突出人的纯真感情,小说中描绘了大自然对人物心灵的影响。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物心绪的关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爱洛伊丝》体现了卢梭的回归自然观。
首先呢《新爱洛伊丝》表现了卢梭的 本真性伦理与理性道德原则的冲突 要了解《新爱洛伊丝》中人物的纯真感情的自然流露 须先了解卢梭的本真性伦理 基于他的回归自然观 卢梭将本真性视为一种伦理价值 他认为 唯有自主性和本真性才是合乎道德的 本真性伦理胜过理性道德原则 理性道德原则是要人们做社会强加于他们的事 因此 非本真性行为将导致自我毁灭 《新爱洛伊丝》生动表现了本真性伦理与理性道德原则的冲突
其次《新爱洛伊丝》也表现了 纯真爱情与封建门第观念的冲突 《新爱洛伊丝》是一曲纯真爱情被封建门第观念葬送的悲歌 虽然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纯洁而美好 但是朱丽出身贵族 圣普乐出身平民 两人出身和等级不同 朱丽的父亲断然反对这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 而把她许配给对他有救命之恩的俄国贵族沃尔玛 朱丽从小受的是正规教育 知道自己要遵从封建婚姻观念 爱情从她口中吐出 就会名誉扫地 可是她感受到爱情的甜蜜 认为爱情和纯洁无瑕是可以一致的 爱情是人能感受到的最大乐趣 正是她首先给了圣普乐一吻 面对父亲的勃然大怒 她作出强烈的反抗 她直截了当地说 沃尔玛对她来说永远一文不值 尽管她感到父亲的门第偏见是“压制天性的野蛮道德” 谴责它“真是如同地狱的魔鬼 无时无刻不在扼**的天性” 然而父亲的眼泪和恳求使她手足无措 她所受的教育在她身上起了作用 她既为了履行责任 也为了让自己免受忘恩负义的指责 嫁给了沃尔玛 然而 她对圣普乐的爱情之火没有熄灭 所以 当圣普乐六年后再度出现在她面前时 他们同游往日萌生爱情的旧地时 她冲动起来 几乎要重温旧情 她死前表示 她一生都没有爱过沃尔玛 而“我们的爱情,我们最初的也是唯一的一次爱情, 永远不会从我的心中排除出去。 我的生命之花永远不会在我记忆中凋谢。” 最后以自己生命的代价换取了无罪地永远爱圣普乐的权利 朱丽的爱情悲剧是对封建门第观念和等级观念的有力控诉
第三 《新爱洛伊丝》也讴歌了发乎自然人性的纯净爱情 卢梭在小说中赞扬激情 描写爱情的冲动 痛苦 欢乐和失意 所有这些激情和爱情的表达都以纯真为特色 卢梭认为 爱情和道德并不对立而是相容的 唯有激情的人才真正看重道德 朱丽非常珍惜道德 “把它看作最温馨的精神上的满足” 男女主人公也曾以道德的名义同自己的爱情作斗争 激情不会在他们敏感的心灵中熄灭 但对道德和责任的尊重使他们能够抵御自己的冲动 朱丽和圣普乐的共同特点是爱美德 这是一种崭新的道德 与违反人性的旧道德相反 它源于自然人性 自爱 自尊 又爱他人 尊重他人 总之 小说把人物内心的那种发乎自然的激情 同传统道德观念之间的交锋写得非常生动 这里 我分别举例说明男女主人公在这方面的内心挣扎
圣普乐同朱丽湖上泛舟时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 “我们的心是永远结合在一起的! 我觉得,她死了或不在我身边,我也许还能忍受; 在我远离开的期间 我的痛苦也没有现在这么大 在远离她的时候 我虽常常悲叹 但一想到有再见到她的希望 我内心的痛苦就减轻了 我总以为一见到她 我的痛苦就可以完全消失 我想 至少不会像我现在这个样子 然而 我就在她身边 看见她,接触她,和她交谈,爱慕她,亲近她 而且差一点儿就占有了她 我却感到永远失去了她 这让我沮丧和失望... 我越想越激动 真想抱着她一起跳进跌宕起伏的湖水 在她怀中了此一生 永远结束我心中的痛苦。” 圣普乐的这段独白将他那种 痛不欲生的爱情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一段是朱丽临死前对圣普乐说的一段真情道白 朱丽说 “我敢说我的过去是光荣的,但谁能保证我的将来呢 也许,再和你相处一天,我可能就会犯罪!” 读者可从朱丽这段短短的道白中看出 她内心自然激情与传统道德观念之间的交锋
最后一点呢是小说对大自然与自然情感关系的表现 对大自然的歌颂是《新爱洛伊丝》的突出特点之一 对自然描写贯穿于整篇小说 概括说来卢梭对自然的崇尚 体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回到外部自然 及回到大自然 第二个层面呢是返回到内部自然 即回到人的自然本性 在《新爱洛伊丝》中 卢梭描绘了日内瓦湖迷人的湖光山色 瓦莱山陡峭的山岭 收获葡萄的欢乐和田园生活的平静和乐趣等 一幅幅奇景令人心旷神怡 尤其写了大自然对人心灵产生的影响 对大自然的礼赞是对城市的烦嚣 以及充满谎言和野心的现实生活的厌弃 正是大自然孕育了主人公的自然人性和纯真情感 例如在小说中 卢梭把爱丽舍描写成理想的乐土和天堂 描写成神秘而和谐的桃花源 在这里空气清新花草繁茂 树木成荫 既有小河流水也有激流瀑布 一切都美不胜收 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朱丽和圣普乐两人都深深的爱上了这里 卢梭呢不单单停留在对大自然诗情画意的描绘上 还表现了大自然对人物心灵的影响 自然景色与人物的心绪紧密关联 十分和谐 圣普乐情绪低沉时 周围的景物也同样伤感 花草枯萎 枝叶凋零 风卷雪花 仿佛万物皆与圣普乐同悲 他内心失去 希望时 大自然也变得死气沉沉 而他重燃希望时 周围景物又活跃起来 生机重现 仿佛自然与人息息相通 卢梭的这种描写是与他的自然观一致的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正是在这种 与大自然相濡以沫的契合中
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启蒙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端。这部小说通过鲁滨逊的海上冒险和在荒岛上的生活,展现了资产阶级向上发展时期的开拓进取和奋发创业的精神。鲁滨逊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和殖民意识的新兴资产者。他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新奇和刺激的生活,冒险开辟新世界。同时,他在荒岛上的开拓和发展过程也是英国殖民主义向海外进行殖民开发的缩影。鲁滨逊的形象体现了新兴资产者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展示了殖民主义的精神和行为。
取材与重塑:一个新型资产者的形象诞生 《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 取材于一个真实的事件 18世纪初 有一个名英国水手在一次航行途中 因和船长发生口角 而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 这个水手在荒岛上艰难地生存了四年 几乎变成一个茹毛饮血的野蛮人 四年后 一位航海家发现了他 将他带回英国 这个真实事件经报纸报道后 引起了笛福的浓厚兴趣 他在这一事件的基础上 融入自己的旅行体验和生活阅历 更是融入了他对时代的观察和感受 塑造出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鲁滨逊形象 一个新型的资产者形象由此脱颖而出 那么笛福所处的十八世纪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笛福的时代 英国资产阶级正处于朝气蓬勃、力求发展的上升时期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创造和占有财富 为了寻找新的土地、原料基地和新市场到处进行冒险活动 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较之那些不做任何生产劳动、坐享巨额地租收入 过着奢侈生活的贵族地主阶层来说 当时的资产阶级具有巨大的进步性 鲁滨逊这一形象则真实地概括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特征
那么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看鲁滨逊这个形象是 如何体现新兴资产者的开拓精神和殖民意识的 首先,作者把鲁滨逊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新兴资产者 鲁滨逊身上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品质特征 恩格斯将鲁滨逊称为“一个真正的资产者” 恩格斯这么说 那是因为在鲁滨逊身上具有新兴资产阶级不安于现状 敢于冒险进取的品格 鲁滨逊出身于中产阶级的家庭 虽然不是大富大贵 但却也是衣食无忧 他自小就向往遨游四海 他不安心于四平八稳的日子 向往和追求新奇和刺激的生活 父亲为他安排好了一切 他满可以不花什么劳动 不担什么风险 过一辈子美满幸福的生活 正如他父亲所说 “既用不着劳心劳力 为每日的面包去过奴隶生活 也用不着被欲望和发大财的野心所苦 只不过舒舒服服地过日子 品尝着生活的甜美滋味。” 而鲁滨逊却认为 终守田园生活难以满足他的追求 正是这种不满生活现状的想法 驱使他违背父母让他做律师的意愿和安排 一再出海冒险 去开辟新世界 创建一番事业 在经营了四年种植园后 他又想冒更大风险去非洲从事奴隶贸易 与人合伙置船远航 正是在这次航行中 他遭遇风暴 全船覆没 仅他一个幸免于难 流落荒岛 在荒岛上的28年间 鲁滨逊身处荒凉孤岛 在这个岛上 他却是这一大片虽未经开发却相当富饶的地产的拥有者和占有者 岛上的地产以及各种丰富物产 再加上得自沉船的余存物 成为他展示其个人奋斗及坚韧毅力的支撑点和必要条件 面对绝境 鲁滨逊很快克服了消极情绪 进行了一场征服自然的抗争 他建篷屋 围篱笆 筑“城堡” 制器具 种粮食 养牲畜 与野人决战 一个人在荒岛上了创造了奇迹 笛福赋予鲁滨逊种种优良品质 如勇敢 智慧 热情 坚强 乐观 既有冒险者的不断追求与探索 又有创业者的求实苦干精神 他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表现出罕见的坚毅和顽强 虽然由于生产工具简陋及缺乏经验 鲁滨逊的生产活动屡遭失败 但他并不灰心 “决不放手” 鲁滨逊这种否定现世传统束缚 要求个人自由发展的精神状态 这种向往开辟新天地、勇于探求冒险的胆识和气概 这种坚信自己力量、不懈不怠的开拓和冒险精神 正是一个新型资产者的性格特征
此外呢 鲁滨逊也是一个具有殖民意识的资产者 鲁滨逊作为一个新兴的资产者 不仅具有开拓精神 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殖民意识 鲁滨逊的精神生活就是一心想做殖民者 殖民主义语境中的“殖”字有三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繁殖与生长 移民在他者土地上生息繁殖 演化成当地的主要种族 二是经营与生财 通过兴办实业和国际贸易 掠夺殖民地资源 积聚财富 三是种植和利用 利用殖民地土地资源 大面积种植作物 让殖民地成为宗主国原料供应地 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开拓和发展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帝国殖民地建构的过程 是英国殖民主义向海外进行殖民开发的一个缩影 他的冒险活动和开拓精神是同他的占有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一切冒险活动无非是为了更多地占有 在荒岛上除他之外没有其他人时 鲁滨逊踌躇满志地说:“这一切都是我的。” 感到自己成了主人 成了君主 只缺少臣民 鲁滨逊用火枪和《圣经》征服土人“星期五”的过程 就是欧洲资本主义殖民者用物质和精神文明征服殖民地的缩影 他用英语教“星期五”的第一个词就是“主人” 尽管他对“星期五”友好而仁慈 但事实上“星期五”的聪明善良并没能改变自己的奴隶地位 最后被标价出卖 当鲁滨逊解救了土人星期五和将要被土人吃掉的西班牙人后 都特别强调和要求他们对他绝对忠诚和服从 后来当他解救了被叛乱的水手劫持的船长时也向他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在你们留在这岛上的期间 你们绝对不能侵犯我在这里的主权 ” 鲁滨逊在星期五宣誓终身为奴隶后 要求对方学习英语 确立基督教信仰 模仿欧洲的生活方式 鲁滨避还把欧洲情况 特别是英国的情况 讲给星期五听 叙述英国人如何彼此相处 他有意识地向星期五灌输欧洲文化价值观 对土著居民进行文化改造 实现精神上的殖民化 在鲁滨逊身上存在着文明进步与殖民主义的二重性 他的身上集中了殖民主义者推崇的所有品格 成为吸引欧洲人海外冒险 寻宝探奇的偶像 正是鲁滨逊这种只身闯天下 开拓未来世界的精神 使英国在19世纪成为幅员最辽阔的“日不落”国家 使英国成功地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海外帝国 鲁滨逊是英国进行殖民扩张时代的艺术产物 是欧洲殖民意识的经典再现
总之《鲁滨逊漂流记》所表现的开拓精神和殖民意识在 鲁滨逊身上获得生动而完满的体现 而这种开拓精神和殖民意识 恰是18世纪英国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也正是一个新兴阶级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 这正是这部小说大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