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论的封面之下:一篇硕士论文创作与生产的分享
序: 分享即是解惑,分享即是延续
如何做质性的实证的社会学研究,而不是写一篇具有学术伪装的“高考议论文”,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这可能是一个奇怪的比喻,但对我来说,我自己写论文的时候没办法与这个比喻区分开。在2022年参加第一次社会学年会并审视自己的文章时,这个困惑达到了顶峰。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是硕士后两年十分关注的东西,也是所谓的要习得的“社会学家的窍门”。所以我很早就把硕士论文定位为一场学术训练,打开所谓的生产一篇论文的黑箱。当然,就可能的读者而言,并不存在一个黑箱。因为几乎所有读者都写过、发表过学术论文,大家都经历过的东西,便不是黑箱,何况如何写作及发表的指导书浩如烟海。
所以这里分享的只是我个人的困惑,并尝试把自己应对这个困惑的学术工具和思路进行梳理。这个旅程实际上就是我的毕业论文完成过程。我认为,并不是领悟了方法,掌握了社会学家的窍门才去开展毕业论文,应该反过来,通过硕士期间最重要的论文生产过程,来选择和磨炼那些符合自己方法论与价值观的所谓的社会学技艺。
因此,简单地理解,我这是一篇关于完成社会学毕业论文的分享,重点放在“差生文具多”的方面。这个分享也是一种延续。去年今日,对面马路的大学里来了两位社会学应届生,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头两个大: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参考指南》,在微信上也可以检索到,我前后看了好几次。我也是延续着这两位同学分享精神,把我个人的经验梳理一下。

死线战士是写不好毕业论文的。你永远不知道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会有多赶。时间的紧迫把一个个具有潜力的研究问题打磨成一篇篇错漏百出的硕论。时间的策略应该要早于学院安排,建议按《清华北大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20》前言中时间节奏,最晚在硕士的最后一个秋天(研二结束之研三开始,也即6-9月)就要已经产出论文选题和研究计划。
这个时间对于我来说是不够的。因为我的目的是学术训练,在加训练量的情况下,时间就要更充裕了。于是,接下来的行文按照时间线进行分享。
一、研二下学期:选题与研究计划
我是在研二下学期就已经确定了论文选题,与导师沟通,再花相当长的时间考虑这个选题是否符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导师的学术优势、学术市场的消费品位。
1.研究兴趣应该考虑到对申博的影响。
A.你可以延续当前的学术训练和脉络,选择延续的学术方向,申博时会更“合理”。
B.你可以叛逃当前的学术领域,这是沉没成本最低的时期,选择一个自己更热爱的、申博时想要“转行”的领域。后者是有困难的,起码阅读文献的积累从头再来,陌生领域缺少指导,可能会与导师产生学术冲突。
2.导师的学术优势是指,导师在价值观上认可并有“能力”指导。我不是第一次听到“你这论文我指导不了”这种话,也不是第一次听到学生说“我就研究这个,就不改”。到了这种局面就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导师的指导优势。
3.学术市场的消费品位方面的考虑,并不是要打造学术爆款、明星硕论,我知道很多人的研究是“逆”学术市场品位的。这需要我们了解,并接受日后他人乃至评委老师对你的不理解。我们的视野不大,能把握的学术市场品位其实是基于我们学院的老师们喜好的推测。我的观察有几种品味可以参考:
(1)最基本的一种品味:你这个研究要有点社会学的味道。例:生老病死的生意、读书的料、不平等的童年。与这个相关的,要区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社会学问题,要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社会(应)关注的问题。
(2)疑似较为卖座的一种品味:论文的题目里本身包含一种悖论。例:无需资本家打造资本主义、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大旱之年为什么他们不缺水。
选题非常重要,所以需要多点时间来考虑。有些文章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如何发问:
1)《质性社会学研究的差异性发问和发问艺术》
这是赵鼎新老师在社研发表的文章 。我的印象是,我要做关于how的发问。类似于《学做工》的发问:工人阶级子弟如何子承父业;《服美役》的发问: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当然不能如此宏大。
2)知识社会学对于选题的讨论:要做有趣的研究,还是要做重要的研究?
正方:Davis, M. S. (1971). That’s Interesting!: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Sociology and a Sociology of Phenomenology.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1(2), 309-344.
反方:Tihanyi, L. (2020). From “That’s Interesting” to “That’s Importa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63, 329-331.
选题一般选2~3个,再参考以上标准来选择一个合适的。然后要立即跟上研究计划。并不需要写出来(其实开题报告时候要写,但我们早于出题报告)。这个研究计划是一个操作化的过程,主要考虑这个选题是否可行!这个阶段最需要问自己:选什么田野更能研究这个选题、能否进入田野、能否接触到核心人物~
二、研三前的暑假:第一次田野
我的毕业论文是分了两次田野。第一次是预调研的思路,主要去验证我“凭空捏造”的选题是否是“社会事实”,以及去确认我能否进入田野。第二次田野则是回去收集核心资料,并且通过中间退出田野的时间来悬置自己,并尝试“重返田野”。
学术训练的意味其实也很重,实践预调研、去理解涂尔干说的“社会事实”、试探田野、悬置时的反身性、如何“重返”田野。所以时间更要提前,研二结束后的暑假我去了田野,花了3个月筛选田野、接触田野、尝试建立信任关系、初步进入田野。第二次田野是研三上学期,我花了4个月。
为什么预调研要花3个月,是因为我接受JLM的思路,不想做“舅舅社会学”,而是希望找一个“公正的”田野,所以需要做很多田野筛选的工作,然后从零开始与田野做建立研究关系。
进入田野之前,要选择田野。如何选择田野,则可以看:《领悟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误用及解决之道 》(个人觉得这本书挺难读的,可先选读,未读部分在进入田野后继续)。
在田野选择这里,就开始涉及方法论了。我的预调研花了3个月,但你完全可以不用借鉴。这与指导我们的方法论相关,这也是学术训练的一个大头。
1.整体感知很重要:先看别人是如何做田野的
我的方法是从专著中窥视学者们如何完成一个研究。我有一个“田野与方法论”的豆列,里面的专著基本都详细公开和讨论了他们完成这部专著是如何开展自己的田野的。我觉得这个方法对于我来说非常有帮助:
我如何做田野,如何发现田野中的社会学细节,如何简化与整理浩如烟海的田野资料、如何提防田野的危机等,这些问题基本都能在豆列的几本书里获得解答,这也被用到我的硕论中:
之前也给学弟学妹们分享过田野方法,思路是一致的:



2.构建自己的方法论取向
自己的方法论取向,而不是别人的。这部分其实要“做中学”,方法论不是纸上谈兵,是实用主义战士的田野修炼成果。要有方法论的指导,但不受限于它。
(1)挑战价值中立
不思考这个问题,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田野工作者,因为你没有反身性地监控那些无意识影响研究结果的问题。这也许会被认为是价值中立者的观点,即反身性监控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价值中立。
我虽然不认同价值中立,但我认同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反身性监控,这确实是很有效的思维工作。
这个议题讨论已经非常多了,争议可能也很大,我也并不想展开讨论。我这种价值不中立的方法论取向来自:
1)《有争议的知识: 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 》
2)Becker HS. Whose Side are we on?[J]. Social Problems, 1967, 14(3): 239-247.
3)以及沈原老师在一次讲座中的一个不起眼的问答,内容类似于:劳工研究如何做到价值中立?(提问者的前提假设类似于是,劳工研究已经是有立场的了,这些学者首先站在了劳工的立场,然后再开始做劳工的研究。)
读者需要保持独立的、批判的思维,这只是我个人的方法论取向。
我的实际做法是:在整个研究中的反身性监控(这一点其实很虚的,一偷懒就会自欺欺人),再加上贝克尔的建议策略(其实也是反身性监控的操作化):
(2)质性研究也讲可信度:质性研究的质量管理?
这也是要在做田野之前需要考虑的,但我觉得很多人(例如我的室友们,doge),太信任田野,太信任汇报人和访谈对象,以至于会以“这些来自田野对象的话”“他们就是这么说的”来去支撑他们的研究发现。
这明显是没有考虑到信度、效度的问题 (P.S. 这部分的方法论来自于kkv用定量思维做定性研究《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和上文提到的《质性研究质量管理》 ) 。而质性研究,或者是在民族志里,要讨论信度、效度?定量学傻了吧!不是的,数据会撒谎,民族志也会撒谎,作为研究者太轻信于人是危险的。
经典款的爱丽丝·戈夫曼《在逃:一个美国城市中的逃亡生活》风波,以及导师邓奈尔发表的“如何别用民族志撒谎”:Duneier M. How not to lie with ethnography[J].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2011, 41(1): 1-11.(我的硕论是做组织研究的,组织不仅官话多,“谎话”也多,不得不考虑信度问题。)

对应的学术训练,我主要是看这本小书:《质性研究质量管理(第二版)》。
质性研究的信度问题,除了经典款三角互证之外,还有陈映芳老师提的访谈者立场不同(如访谈小商贩和城管、访谈医闹中的医生和病人)的情况下的“交织的文本”(这个我找不到出处了,我现在都怀疑是不是我记错了,恼),以及尼尔·格罗斯在《理查德·罗蒂》里给我的启发(主动剔除某些分析材料)。
(3)典中典:做多少个田野?访谈多少个对象?涉及什么行动者?
这部分是在研究计划和预调研时论证的,但很多人是事后打补丁的。如果是质性研究,我们似乎不用考虑什么样本框、分析单位、抽样方案。但其实思路是一样的,你选定的田野就是样本框,你如何寻找、找哪些访谈对象就是你的抽样方案。我们考研时经常考的层次谬误、简化论就应该在这里进行控制。很明显,在和其他人交流硕论时,这些维度他们似乎少有考虑。
这个对我这种组织研究而言更突出:我研究的是一个部门,探讨一个部门的行动逻辑和组织文化,那我访谈了这个部门的部长,是不是这个部长观点、态度和理想就可以代表这个部门的行动逻辑和其产生的组织文化(特别是这个部门就是在这个部长手中被创建的)?
这里显然是用一个个人来推论一个组织,一个微观层次推论中观层次,会犯层次谬误。
如果作为一场纸笔考试,对于小镇做题家来说,太简单了,上手就可以写500字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也确实是这样考研考出来的。但是当我们真正做研究,这些方法论的东西就消失了。这额外显得《质性研究质量管理(第二版)》思路的重要性。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问题1——做多少个田野
《Becoming an Ex》 这是我方法论入门的至爱之书。
作者先做了一个(前)修女的田野。她自己是一个前修女,可以拿到教堂所有前修女的名单,这就有了抽样框,然后用系统抽样对她们进行访谈。
但是资料不饱和,需要扩大访谈对象的数量,于是采用滚雪球的方法来扩大前修女的田野。
最后,对于“成为Ex”,作者认为还需要增加一种不可逆的Ex类型,因为前修女可以再次变成修女,前夫可以结婚再次变为一个丈夫等等,那按目前的技术条件,不可逆的前任身份似乎只有变性人了。于是作者增加了一个新田野:变性人。这个阶段采用的是理论抽样。

问题2——做多少个访谈对象?怎么选择访谈对象?
这个必然要推荐潘绥铭和黄盈盈的《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资料饱和法+最大化差异法的组合技很完美。
但这本书没有对资料饱和法做操作化,只给了个方法论的指导,访谈多少个对象才能达到资料饱和?我一般会推荐看这篇论文:杨莉萍,亓立东,张博.质性研究中的资料饱和及其判定[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03):511-521.
问题3——还有谁???
单独使用上述的方法是不够的。我们要结合田野中的展开来实践才可以。这也是成为前任的田野思路。随着田野的新发现,访谈对象必然要不断扩展,不仅是人数的拓展(毕竟资料饱和就可以截止),还有对象的种类要拓展(新视角的田野资料来源)。
举个例子:
大概有这些思考(例如看了上述推荐的资料),并在预调研中简单练手,我就开始了第二次田野,也是核心的田野工作。
三、研三上学期:核心田野期
这部分我的豆瓣日常和部分日志也有,就不多分享。
1.直接推荐书目似乎更高效
(1)《领悟方法: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误用及解决之道 》。这个时候看剩下部分,觉得读不下去可以换别的。
(2)《以身为度、如是我做: 田野工作的教與學 》。这本书让我对我们学院田野训练的忽视感到失望,可以选读。硕士生部分我觉得可以选读,我觉得也挺有用。
(3)《如何做田野笔记》。没人教你怎么写田野笔记?
(4)《人群志》,小书,可以先看。
(5)《参与观察法: 关于人类研究的一种方法》,小书,可以先看。
虽然挑选了我认为比较有启发的,但才发现自己读得原来这么少。当然,就像前面我说的,最有价值的是从学者们的专著里看他们如何做田野,很多社会学家的窍门并不在一本田野工作的方法论书籍里,这些内容大多在研究方法或附录之中可见。额外补充:
(6)贝克尔的《Boys in White 》。特别是关于寻找“complaint”作为研究切入点的小技巧,我印象深刻,也是我田野里用得比较多的。
(7)邓奈尔的《人行道王国》。我关于member check的最初观念是从这里来的,当然,他还有很多方法讨论,例如多地点民族志之类,以及如何入田野相处。
2.反向的田野提醒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反向看下那些经典之作或有争议的书:
(1)《在逃:一个美国城市中的逃亡生活》。为何学术界会对欧文·戈夫曼女儿的田野工作群起而攻之。
(2)《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个人认为,白描是远远不够的。
(3)《天真的人类学家》和《黑帮老大的一天》,田野里苦中作乐。
3.田野也需要警惕
田野是有危险的,有些偏见或弱势,必须要留意保护自己。
例如,在医院做研究的时候要注意院内感染以及(可能把你卷进去的)病人纠纷。在农村研究时,访谈对象要你喝酒,还一边大喊“酒都不喝,你还想我们对你说多少真心话”,酒后说开车送你回家,这种东西就更要学会自保之道。不能再多一个“亨丽埃塔”的故事:
《亨丽埃塔与那场将人类学送上审判席的谋杀案》
这部分的学术训练,只看书是不够的,要在田野中一边看书、一边反思。这样其实也还不够,要拉几个同学组一个互助群,彼此分享田野的疑惑、讨论、再反思。没这种群怎么办,自己拉一个!
四、寒假:分析和写作的时间
不要想着有一段完整的、独立的时间来做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我的观点和很多写作指导书一样,分析、写作在做田野的时候就开始了。初步的、粗糙的分析、写作必须要在整理田野笔记的时候做一些梳理,留下思路。好处极其明显:
(1)初步的分析与写作,帮我们检视田野资料的不足,赶紧补充缺漏的资料维度。
(2)做田野时的思路和学术灵感是你的巅峰时期,必须要在这个时候记录和书写(即使是非常粗糙的、碎片化的内容)。回到学校再分析和写作,你也会和我一样感慨:啊,我当初真厉害,能想到这个!啊,现在的我是想不到这点的!
因此,分析和写作的时间在田野时就占一部分,而完整的分析可以在研三上学期接近结束时开始,此时田野应该差不多结束了。寒假就要开始分析数据、撰写硕论。
1.关于分析
另外,对于质性研究而言,我认为分析和写作是一体的,写作就是分析的一部分。
对于分析,我之前的认识非常粗浅,那就只有编码。这是非常不对的。可以参见这本书,里面诸多方法与实践,是所有参考书里我认为最实用的:《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第二版)》。从资料的整理到“生产意义的技术”都很翔实,尽管有些国外的案例可能不太合适。
这里还需要补充的是,关于图表的运用。论文里每一个图表都是要有分析功能的,而不能只是资料的单纯展示。否则将会冒一个风险:你把分析的工作丢给了读者。
这同样也适用于大段地堆叠访谈资料、罗列档案等,需要有分析,呈现出你的论证思路。分析、分析,那分析到底是什么呢?如何让你的分析/论证足够solid?请看上书。
2.警惕扎根理论
很多硕论会用编码进行分析,编码工作的介绍其实有很多,在分析方法上我们可以说“使用了扎根理论取向的编码工作”,甚至是使用MAXqda这些软件进行写作,但很难说是运用了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虽然很有操作性,但扎根理论内部非常分裂,而且暗含着巨大的工作量。而且正如扎根理论的反对者所讽刺的那样,扎根理论从未如他们承诺的那样提出过一个有生命力的理论。所以在分析部分,需要警惕,避免招致不必要的质疑。
3.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妥协
无论是《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还是扎根理论,这些看似有非常扎实的方法论支撑的分析会遭遇偏向诠释者的挑战:太注重有理有据的科学分析方法反而削弱了质性研究对生活世界的深刻洞见(这个批判跟反对扎根理论的那句话其实很接近)。虽然我认为,这些充满灵感的洞察更多会在田野中出现,分析阶段更多是进行有力的论证,但我也无法反驳这样的观点。
所以,也许质性研究的分析过程确实是需要一部分的“黑箱化”,也就是社会科学方法向艺术性的妥协部分。这个问题我没思考清楚。尽管妥协,但我还是认为,我们不能做学术分析的神秘主义者。这是因为,虽然为艺术性妥协,但还是不能在经验材料和我们的研究结论之间做“惊险一跃”。
4.关于写作
这部分的指导书就更多了,多看,看过之后,再动笔写作时再看一次,“写中看”更为有效。这些书多半小而薄,如果一本指导写作的书是很厚的,我一般会质疑这本书的工具性和实用性。
所以,可以多读几本小书:
(1)《会读才会写》。
(2)《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是真的,你的教授可能也没告诉你。
(3)《文献综述写作》。思路很好,具体策略我试过了,很难坚持,毕竟我是很懒的人,阅读和写作习惯也不好,但大家不妨一试。
(4)《文思泉涌》。我觉得很一般,好在书薄,不妨一读。
五、开学修改:修改也是一门艺术啊
因为年后回来很可能只有1—1.5个月,就要提交论文终稿了!如果只有1个月,应该是用来修改的时间。好论文是修改出来的,而不是给你1个月从零开始写的时间。不然写完就没多少修改时间。虽然在答辩前还可以修改,但送外审的论文就没办法修改了,这个月决定了外审的评分。
1.找谁修改
(1)同学。硕论写作,你的同侪都自顾不暇,最容易也最愿意帮你提修改意见的他们是没时间的,如果有个人跟你的节奏差不多,可以互换修改。
(2)导师。不同师门毕业论文的指导天差地别,而且大家似乎都会发现,有时候你的导师给的修改意见是前后矛盾的。而且,似乎也不一定很贴合你的论文。
(3)师兄师姐。这也很看人,博士可能非常忙,有可能不愿意帮你改。但这是较为理想的修改者了,比我们有学识、有经验,相对地有时间,往往也是同一个研究领域的。要说服他们帮你修改。
(4)学院的其他老师。一般只能给你点小意见。一来他们有自己的学生要指导,忙不过来;二来是“越界”指导其他老师的学生,恐有不妥。
(5)豆瓣友邻。要有足够的信任,毕竟涉及知识产权。
(6)如果大家看了上述我分享的一些书,还有一类重要的修改者,就是你的田野对象:
研究对象的知识水平并不是问题,邓奈尔的研究对象是人行道上的小摊贩和流浪汉,也可以操作member checks。但member checks其实并不常使用,每个田野的特殊性不一样。但如果想收集田野对象的意见,借此来修改毕业论文,也是有很多操作化的方法的,详见《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
2.修改时间
好论文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大家都听到吐了。但我们还是要边吐边改。《一个头两个大》建议论文修改时间要≥2个月。但按我来看,这么充裕的时间是有点奢侈的。
论文每一部分都要改,甚至要改到面目全非,修改的工作量是不小的。我自己的硕论只改了一个月,但我已经找了上述的多个对象提供了多方面的修改意见,所以也算是改好了。而大概的频率是一周一稿。这种修改是对论文学理层面的内部主义的修改,而非格式、语病、错别字、降重这种修改。
3.选择性修改
改不改,需辩论。有时候导师给的意见,你不改,又不和他商量,导师是会生气的。但你是论文的作者,要不要改,如何改取决于你。整体上,我认为大家是要听劝的。
无论是同学、导师还是其他人,他们都是专业读者,如果都给出相近的意见,那一般都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给访谈对象看,你是尊重一个假设,即他们作为生活世界的行动者,有能力理解他们生活中的文化、意义与行动逻辑,只是没有学术的滤镜。然而,尽管这样,你也不一定要按他们的意见修改,作为田野的研究者,还是要用方法论那一套看待他们的反馈。
六、理论经验不分家:经验研究也是在做理论
你的论文有就研究问题提出一个“替代性的解释”吗?有提出一个概念吗?有分析框架吗?虽然十分朴素、浅显,但我认为这些都是一种概念化或理论化工作。
1.经验研究的理论框架:提出与回到
上个月听了“如何做社会理论”的讲座,小s老师就讲到经验研究里的理论框架其实也是一种做理论,只是很多论文写到最后,把理论框架丢了,没回到理论框架之中。所以作为一种学术训练,硕士论文应该也要从“有方法地做理论”这样的角度对思考、提出全文的分析框架。
可惜的是,这一方面我也是最近才开始意识到,并没有合适的差生文具。但那些将其“理论化工作是如何做的”方法论公开的著作,确实可以看到一些好的案例,只是并不那么贴合于毕业论文的实用性而已:
(1)《Theorizing in social science》 。这本书我没有看过,最近看友邻们组织读书会读完了,但我留意到戴安·沃恩的论文收录其中,她确实是一个很“慷慨”的社会学家,在方法论和理论化工作方面都是如此,所以可以看:
(2)《The Challenger Launch Decision》(参见Vaughan, 1996: 456-463) 。戴安·沃恩是如何提出“异常正常化”理论的,方法是借用齐美尔形式社会学而提出的theory elaborate。
(3)《查尔斯·罗蒂:一位美国哲人的诞生》。可以看到格罗斯如何提出“学者自我概念”的理论,我觉得这是“做理论是有方法的”典型范例。
退一步,如果我们只需要在毕业论文中提出一个小小的分析框架,我觉得可以看:
(1)《社会理论二十讲》
(2)也可以看下《写作是一门手艺》里关于分析框架的描述(虽然不多):
2.选什么理论视角
如果我们的硕士论文一定要找一个理论来进行分析,或者说,一定要做一些小小的概念化工作,那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理论更合适呢?
理论没有好坏之分,虽然理论内部有其自己的评判标准。作为一个硕士论文,《一个头两个大》建议我们选取一个中层理论来分析。如果你还是用巨大理论来分析,那你的田野或分析是存在问题的。
我对此有个吃亏后的补充,不能选择一个在大陆学界相对默默无名的学者的理论/概念(抹泪)。否则你将会遭遇这种困境:
(1)你这个理论没有简中翻译;
(2)读者觉得你写错别字了(也许你只是借用了台湾的翻译而已);
(3)这个理论如此默默无名,你恢复一个被人遗弃的理论/概念干什么?(尽管这个概念可能在国外甚至是台湾有很多研究者)。
我觉得找到一个合适的中层理论并不太难。从你的研究问题就开始会有线索,如果有认真地做田野,会“长出”很多田野主题,当你寻找理论资源时,其实很容易一拍即合。但要避免一些坑。
七、学术不作恶:贯穿始终的学术伦理
我认为,田野工作者都是身处学术伦理之中的。而学术生产里,与这种违背学术伦理相伴的被称为“有罪知识”(guilty knowledge)。这不仅是在田野调查之中,论文写作中也会某种程度上涉及。

1.论文生产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经典款可见上提及的《在逃》,以及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教材:
(1)《茶室交易》,作者后续有回应。
(2)Gronfein W. Sundered Selves: Mental Illness and the Interaction Order in the Work of Erving Goffman[M]// Smith G, ed. Goffman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Studies in a Sociological Legacy. London: Routledge, 1999: 98.田野神秘主义者戈夫曼也被其追随者讨论过其田野“作恶”的部分。
2.作为学术成果的伦理问题
而在写作过程中,学术伦理似乎有点偏向免责声明:“不要受限于、受害于本文的概念分析与理论意图” 。 这主要是指我们的研究结果带来的负面效果。
最典型的是“某县干部”。而“某河边的某某”也让田野对象产生了驱逐学者的后遗症。
这些伦理思考对于一篇硕论来说,似乎太遥远?我也觉得不一定,需要我们最后去审视我们的资料、结论及其可能的负面后果。
例如一些社工的硕士论文,往往都会用社工个案。但社工实习生是不能自己做个案的(不符合职业守则/伦理),即使对个案的资料进行脱敏与匿名,但研究对象也多是不知情的~但这些只需要简单地叠buff或与研究对象真诚沟通就很容易处理得很好。但我们往往会忽视掉。
最后,硕论写作过程,时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申博的时间基本是和上述的时间冲突的,并且在寒假前后达到冲突最高潮。如果是国外或香港的申请,那时间就更不够用。硕士论文的内容有可能是申博套磁的材料之一。所以建议大家做个时间表,避免撞车。
最后的最后,借用《一个头两个大》的结尾:希望在座的同学们,有朝一日,在具有了广泛、充分的调研经验之后,也能够将自己的经验积极分享给未来的同学。
余论
友邻的友善讨论其实已经指出了我本隐隐作祟的另一个困惑:过重的、木讷的学术方法训练对社科研究的是否存在反噬作用?简言之,一套带有“应试逻辑”的研究套路能否做好社会学研究。
这个讨论在上文其实也埋有伏笔,也就是我所谓的“科学性对艺术性的妥协”部分。这部分的提醒,最开始来自我的室友:你总是言必提及“方法”;最近的敲打则来自我的导师:其实我并不太认可你用扎根理论这一套,丢失了诠释的深刻性;以及友邻们的友善讨论:明显的训练痕迹以其套路化带来的本末倒置。
当我将硕士论文当成一场尽可能严格的学术训练来“做中学”时,这样的疑惑并没有出现,那时的我会觉得可以像贝克尔、沃恩、伊博一样,扎实的方法可以“顺其自然地”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实际上这是很难解决的。
当我用《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这些套路去解剖我的田野,这种隐约的困惑就变得实实在在:这些方法和技术确实有效地帮我打开一个个田野“洋葱”,但到最后我发现,“洋葱”是空心的。Something important is missing!
所以在每日论文推搭记录里,我也写下了这种困惑:论文已经改了四五稿,越改思路越顺畅、结构越合理,但研究似乎越无趣、结论似乎越平庸。
这个过程是让人沮丧的,田野中让人振奋的灵感被一套所谓科学的方法论拆解成一个个空心洋葱。诚然,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硕论工作已然接近尾声,洋葱切盘也已完成。于是,这便成了一个被我悬置的未尽之题。如若友邻亦有思考,那有益的讨论将让我们更进一步。
或许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论治学之道”里这个呼吁,可以一定程度上回应这个(对我来说的)“困境”:
做一名巧匠(intellectual workman):避免任何刻板的程序套路。避免对方法和技巧盲目崇拜。推动不事雕琢的学术巧匠重归学界,自己也努力成为这样的巧匠。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方法学家,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理论家,让理论和方法重新融入一门技艺的实践(practice of a craft)。倡导个体学人地位至上,抵制技术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大行其道。让你的心智独立面对有关人与社会的问题(P315-316;其中对于技艺craft的理解,可详见P272的译者脚注)。
也就是说,上述我分享的程序套路、方法技巧,大家是需要变身为实用主义战士以“大而化之”的,拥有自己的独立心智,培养自己的社会学想象力,成为自己的方法学家和理论家。这样,我这种刻板的“方法套路”的分享便可以“脱罪”,让读者“不受限于、受害于本文的分析与意图” 。
我也希望读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实用主义而非工具主义,批判读之。
-
Heureu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3-24 19:04:24
-
illusi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2-22 00:43:41
-
伏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26 12:52:14
-
云淡风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19 13:29:54
-
pcc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11 01:26:58
-
韭菜的一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03 21:40:21
-
vi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24 18:45:02
-
明天出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10 13:37:37
-
11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26 19:56:38
-
fangche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19 14:11:19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18 22:13:55
-
绍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13 22:00:56
-
彼得潘啦の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5-31 01:25:30
-
正在发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5-23 18:26:10
-
随便叫个什么吧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5-20 06:34:51
-
fay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5-07 08:54:06
-
坐看云起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5-01 00:56:10
-
冰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30 21:59:18
-
抹去潮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23 10:13:41
-
E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22 00:15:13
-
yuanxx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18 02:41:29
-
闰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18 00:52:08
-
愉快发疯的仙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17 20:47:07
-
利物浦幽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17 08:54:36
-
郁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16 18:14:18
-
Vnilan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16 16:32:54
-
lume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4-16 15:09:17
与学术怪兽战斗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博小记丨忙碌春日中的学术活动、申请和田野选题 (29人喜欢)
- 2024年的学业回顾丨文献地图、写作杂想和田野线索 (61人喜欢)
- 博士小记丨年底的三场学术论坛 (4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