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找乐子109- 思考和实践的困难和意义
一起找乐子109- 思考和实践的困难和意义
一、前言
今天早上做精准临摹早课时,写的很辛苦,心里在质疑自己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很久时间是否有必要,是不是要做到这么极致,然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写了一辈子,写的东西笔法不对,却一直在写?”马上坚持练习了下去。由此,我想写个东西,结合书法学习的过程,谈谈我理解的所有学习/创造过程中, 思考和实践的困难和意义。
二、实践和思考的关系和意义
有一个现象,如果说一个人在练字,大部分人心里脑补的画面是这个人拿着毛笔在书案前不分昼夜地奋笔疾书。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拿着字帖读字帖是在练字。而对那些躺着闭目养神,说自己在脑子里写字的说法,估计更是会被人嗤之以鼻:“他/她就是懒惰嘛”。
大部分人心中对“学习”的定义是实践型的,必须是可视化的。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监测大概也是这样的状况,必须要坐下来,做些什么。而往往忽略了学习过程中,不可见的,“思考”的部分。
实践需要接触物料,思考往往需要离开物料放空自己。他们的先后关系是什么呢?
这个先后关系譬如鸡生蛋,蛋生鸡,分不出先后。又以书法学习为例,刚开始学习时,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笔法,如果因为不知道而不去做,那么永远写不出字。而在自学过程中,如果我不能时刻思考自己笔下的东西和古人的区别,反思自己当前阶段笔法的缺点,那么也不可能进步。 弟子规中有句话,基本说透了两者的关系:“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 实践和思考就像双条缠绕的双线,它们的前进是缠绕进行的。
实践的困难我们都能直观的理解,比如学习书法,一个动作,能不能重复做一万遍,十万遍,能不能重复写一年,写十年?
思考的困难,理解起来就不太容易了。“用脑子想,又不用动,有什么难的?”可能是大部人人的第一反应。但是思考之难,正在于它是完全需要靠自己独立完成的一项活动,没有人可以帮助你。
有人可能会说,去听课,去补习,不都是外界力量在帮助你进行思考吗?我更倾向于把这类帮助归结于引导,搭建一座从实践通向思考的桥梁。而思考大门的钥匙,只在自己手中,搭好桥,不开门,不让实践的东西进来门中去消化,那么,这些桥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最好的,搭建桥的人,不应该是别人,而是自己。搭桥是一个类似复习、复盘的过程。
思考需要离开物料,需要一个轻松的环境和心情。赶进度,赶期限,赶工作量的气氛下,很难进行高效的思考,只能先做完实践。所以我认为一直埋头练习是解决不了学习问题的。实践到一个量以后,需要空出来一段时间,找自己最舒服的地方,用最放松的姿态安顿好自己的身体后,开启思考的按钮,回溯自己的实践过程,想清楚所得、所缺,以及如何补缺,再去往实践的世界里,继续练习。
如此往复,实践和思考的能量环会越来越大,而整体我们的认知水平和智识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三、实践和思考的难度
明白了实践和思考的关系,就知道,实践+思考这种配伍运动进行的量越多,人的认知水平和智识水平才能提高地越多。
但是,人总是倾向于做容易的事情, 所以增加量本身,就是困难了。而思考的困难更胜于实践在于,实践是可度量的,例如我一个小时写了一百个字,我一天看了五十页书,我做了八张数学卷子等等。可度量就代表着可被外界评判。大部分时间,我们受到外界的肯定或者褒奖,会让我们克服懒惰,去做更多的实践。比如,加班时可以收到三倍的工资,昨晚这张卷子可以吃一块巧克力等等。
思考的过程并不比跑马拉松容易。思考好比是在用新扑克牌搭积木,专神于斯地一块一块地累加,却常常轰然倒塌需要重来。它探索的是未知的领域,未知的世界。思考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深度思考的难度更是类比减肥, 把无中生有的有,又精简打磨到最精微。
这本身已经非常困难了。而且由于思考的过程是不可见的,思考的结果是不可度量的。思考这件事是隐秘的,自我的,不可为外人判断的。一个躺在树下其实在看数树枝上有几片叶子的孩子,在别人眼中只是“躺在树下发呆的孩子”。一个跑步着其实在构思小说的小说家(村上春树好像是这样?),在别人眼中只是“跑步的人”。每个思考者除了跨越思考本身的难度进行思考之外,如何去坚持做一件在别人看起来是“很傻”,甚至是“浪费时间”的事情也是他们需要克服的一个心理障碍。
如果只靠毅力,或者依靠外界的鼓励和褒奖是不能长久地进行实践和思考的。人需要找到那个 实践和思考的自身理由,进行自发的实践和思考。“我”变成了“实践者”、“思考者”和“评判者”三合一的存在,“我”觉得进行“实践+思考”让“我”很快乐,我自己评判自己的行为,并进行自我批评或者自我表扬。如此,当实践+思考不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都变成了游戏的时候,“我”如在一个大型游乐场的不同区域轮换进行游戏,这个状态下,学习才是高效和持久的。
四、小结
4.1 实践需要接触物料,思考往往需要离开物料放空自己。 实践过程是可度量、可被外界评判的。 思考过程是无中生有、有中生精微。思考是隐秘的、自我的,不可为外人判断的,甚至被人诟病 “很傻”、“浪费时间” 。
4.2 实践和思考就像双条缠绕的双线,它们的前进是缠绕进行的。 连接他们的桥梁是类似复习、复盘的过程。 实践+思考这种配伍运动进行的量越多,人的认知水平和智识水平才能提高地越多。 单一动作无效。
4.3 当 “我”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变成了“实践者”、“思考者”和“评判者”三合一的存在,把 实践+思考这种配伍运动 当做游戏的时候,学习才是高效和持久的。
五、后记
早餐煎肉的时候开始想这个问题,又花了二个小时通过文字把它表达出来。说的却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如果别人问题早上做了什么,我只能回答出:“想了个问题”。 也算是一个“浪费时间”之举吧。 饮杯茶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