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1_我带孩子运动 vs. 孩子带我运动
"养成运动习惯"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一直走的Xiao“ (原“每天写 50 字的 Xiao“)。
欢迎关注、转发,请注明出处,包括此部分。
我从小就不算是热爱运动的人。跑、跳、投这几项基本上没有拿得出手的,中学时候“灌篮高手”卡通开始流行,加上体育成绩在某些重要考试中也开始算分,又有一群喜欢打篮球的好朋友,我这才开始经常打打球,跑跑步,但也仅此而已,球技和长跑成绩可以说是毫无进步。除了很多人没练过的屈臂悬垂和25米往返跑(体育课可选择的测试项目,没听过也正常)偶尔能拿满分之外,其他项目基本都在及格线附近挣扎。当时就觉得体育课添加这种小众的测试项目完全是为了照顾一下我这种在1000米长跑、跳高跳远、推铅球之类的项目上难以达标的人。
但有一种观点我是认同的,那就是四肢发达的人头脑并不简单,而体力好才是脑力好的保证。因为小时候没有养成运动习惯,只能在成年后开始开始补救。比如曾经规律地去健身房,目前也是每周5天以上在家举举铁。
有了孩子之后总会跟为人父母的人聊教育,越来越多的人会重视孩子的运动特别是户外运动,不仅利于增强体力,同时有助于长高和预防近视(0014_在澳洲经历儿童近视预防),当然相对目的性地为了有个特长能进私校的也有。
有所谓“直升机妈妈”或者“足球妈妈”,通过钞能力和美好的愿景给孩子加量,游泳、体操、跳舞、网球、篮球、足球一个不落,再加上“常规”的英语、数学、钢琴、小提琴等等补课,像直升机一样载着娃从一个班到另一个班,找人带着运动。具体效果因人而异,相比较学习,很多孩子并不排斥经常运动,特别是澳洲的快乐教育方式,即便是体育项目也不会搞得太苦太无聊。但不停地辗转于各种班又加上父母期望出成绩而带来的压力,孩子的情绪和亲子关系仍然不好处理。
本着“鸡娃不如鸡自己”,而且又能省钱加锻炼的观念,我还是觉得跟娃一起动起来更好。
开始当然是带着孩子去尝试各种运动,从微习惯开始培养(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吗?)。
比较容易上手的是骑车,因为都有社交和户外运动需求,约上朋友和朋友的孩子,一个说骑就骑的溜娃小队很容易就组起来了。从湖边到海边,从山坡到自然公园,从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地点和运动强度也有很多选择。哪怕是自己带着孩子没事骑上半个小时,强度不大,还能看看风景晒晒太阳。

难的是让孩子去从事我们自己都不想做的运动,比如跑步、游泳、跳绳以及大多数相对单调的活动。
孩子经常是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督促运动光靠吼也不顶用,毕竟如果孩子看到父母也是同样状态甚至还有手机刷的时候,再给他们强调运动的重要性也没用。
这时候想让孩子爱运动,还是得自己先动起来,至少有一些参与感。一起跑步,一起游泳,孩子跳绳我举铁,孩子跳舞我拿鞋(舞鞋的种类跟球鞋一样多,别问是怎么知道的……)。比如在澳洲会游泳就跟中国人会打乒乓球一样普遍,娃刚会走路的时候就被抱着去亲子班学习划水。划水学习得怎么样不知道,反正我的臂力和水下深蹲是有所进步。

要不了多久孩子找到了自己喜欢和/或擅长的运动,因为做得好就会越来越喜欢,对其他项目也不排斥。无论是长跑还是游泳,学校运动会上都能拿到不错的名次。之后就不是我带着她运动,而是她拉着我去运动。
渐渐地也说不清是孩子带我还是我带孩子了,自己vs.孩子,当有一方不想运动的时候,另一方都会成为对方的动力。眼看着另一方愿意且能够有规律地运动时,自己显然更愿意保持“同频”。
都说带娃像玩游戏打怪,总得有些付出有些技能,才能成功过关。作为父母,总会希望孩子多跑跑多跳跳,刷刷户外时间,但是有多少人自己没有运动习惯,却希望孩子能规律运动?

-----------------------------
往期文章推荐:
欢迎点击下方的“在看”,也欢迎分享文章链接给好友和微信群,让更多的人发现这篇文章和此公众号,一起成为长期主义者。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