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轧我蒜苗,我砸你奔驰,扯平了!…怎么还赔钱呢?
2024-4-12 思维观察员 第473篇 【观察思维 | 记录思考】

近日,河南太康发生了一起因农田蒜苗被车辆碾压引发的纠纷——
张哥开奔驰过田间小路时,轧了刘姐地头的蒜苗。随后,刘姐追上张哥的车子,掰坏了倒车镜,怒砸挡风玻璃、引擎盖……
事实很清楚,行为很迷惑。
01.
这刘姐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去砸人家的车呢?
观念影响判断,判断决定行为。
但凡刘姐当时冷静点,有基本的常识,明白:损坏物品,照价赔偿。她就不会怒砸,借着基本逻辑——
损坏物品,照价赔偿。 你轧坏了我的蒜苗。 ------------ 你照价赔我钱。
那我追上去就不会动手,把车挡住,给了钱再走。要多少,还能讨价还价,谈不拢了,再电话110摇人。
可是她不冷静。
之所以冲动,少不了长期的情绪积压。什么情绪呢?怎么产生的?
还是观念,不恰当的观念,甚至是无意识的:损坏我的东西,就是欺负我。
结合这几天人多、车多,轧我蒜苗的就多,轧了就跑了,我平白无故遭受损失,凭什么呀……
损坏我的东西,就是欺负我。 这几天不是这个轧我蒜苗,就是那个轧。 ------------ 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嘛。
在这个结论下,不公平、受欺负的情绪就开始积累了起来。
情绪一旦产生,很难自动消失,得释放。理性的人自我疏通,感性的人大吵大闹、行为暴躁。刘姐砸车就属于后者。
同时,人的意识为了让情绪宣泄“合理化”,还会给出依据:以牙还牙。这就抵消了道德层面“不该打砸却打砸”的负罪感。她的逻辑是:
以牙还牙。 你轧我麦苗,欺负我。 ------------ 我砸你奔驰,还回去。
“哐哐哐~”一顿输出,情绪宣泄了,砸得也“在理”,于情于理都落到了,爽!
这些是可以解释“刘姐砸奔驰”行为背后的逻辑,能意识到的和无意识的观点混搭,再被情绪一搅和,“哐哐哐~”砸了个痛快。
02.
再来看坐在被砸的奔驰车里的张哥,他是怎么想的?为何能稳如老狗?
如果按平常人的思路,一旦有人冲过来砸你的车,你怎么应对?
制止!减少损伤。
- 性格好点的,理论,得知道为什么,砸我车总得给个说法;
- 性格暴躁点的,对打,你砸我车,我就打你,“正当防卫”。
张哥却不一样,他压根没理会,摇上窗户、锁紧门,拿出手机记录整个过程。在他的逻辑里:人身安全是第一位。
面对突然地冲突,他的大脑是这样运作的:
要么下车理论保护车子,要么待在车里确保人身安全。 待在车里确保家人和自己的安全为大。 ------------ 所以,不用下车理论或者动手制止车子被砸。
在他的大脑里,用了这个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肯定一个选言支,则否定另一个。
再者,与刘姐不同的是他有基本的常识:损坏物品,照价赔偿。于是,录视频取证。这里他的逻辑是——
损坏物品,照价赔偿。 谁砸坏了我的奔驰车。 ------------ 谁就得承担之后的定损赔偿。
所以,我不用急着去制止,最多耽搁我两天用车,不花我钱。录的视频里面,谁砸的、怎么砸的,整个责任认定过程清清楚楚。
就在录视频之前,他们就已经电话110,摇了人。为什么是110?
因为它是第三方维护公正。 所以,发生冲突了。 ------------ 找它!
它保障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 当我的安全受到威胁、财产受损失了。 ------------ 找它!!
(最重要是)它有强制力。 遇到撒怕打滚、蛮不讲理的。 ------------ 找它!!!
在自己奔驰车被砸的时候,找它就对了。
这些就可以解释“张哥为什么能稳坐被砸奔驰”,——能拎得清孰轻孰重,懂得谁损坏谁赔偿,会借助公共力量——头脑冷静、逻辑清晰,堪称应对突发情况的范本。
------------
刘姐冲动行事的下下策,遇上了张哥理性抉择的上上策。让原本占理、并能获得赔偿的刘姐,变得理亏,还得赔大钱给人家修车。
其实…这样说会有点不严谨,应该是:
刘姐还是会得到赔偿——被轧坏的蒜苗钱,但不影响她得给人家修奔驰赔钱。
蒜苗是蒜苗,奔驰是奔驰,一码归一码,扯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