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处的“小镇”
每次踏进北京的地铁,我就觉得走进了最能代表北京灵魂的地方,没有尽头的人流,永远在快速涌动,每一个灵魂都停不下来、都在匆匆赶路,因为停下来就会落后,就会赶不上呼啸而来的列车。总之,卷,卷得只有跑起来才能活下来。
北京是充满机遇的,也有相对公平,却难以产生归属感,你享受它的机遇就得忍受它的孤独。北京沉没于大都市的疏离感中,没有多少故事,却有很多游魂。
故事是树,需要乡土,需要扎根,需要相对稳定熟识的人际关系。游魂是蒲公英,游魂有自己的故事,却互不关联,也落不了地扎不下根,聚不成一块有故事的乡土。
乡土是有故事的人文空间,
游魂飘荡的地方,再美,也是物理空间。
但这是一眼望去的宏观北京,如果你走进北京深处,走进一些细部和神经末梢,你会发现,北京的温情是隐匿的,北京也是有温暖小镇的。
这个城市用超大的四维空间折叠了拨快的时间、快跑的人们、高楼大厦、商务区、超市医院学校公园菜场等各种城市单元,这些单元因为工作生活的频率和距离,逐渐聚集成一个个生活或工作的模块,这些模块慢慢地演变成北京大城里的“小县城”,人们日常生活并不会从海淀到朝阳奔袭十几公里,而是扎根生活在步行半小时圈以内的“小县城”。
这一个个“小县城”里,就藏着北京的温馨“小镇”。
我记得一位医生的个人公号里,写过他住在西山附近的一个住宅小区,这个小区旁边有一个幽静而美的林荫道,因为每日陪伴着医生的生活,几乎成了他的精神“圣地”,他用朴实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条林荫道的四季变幻和对他精神世界的影响:


作者笔下的生活小环境,有四季顺时而变的景色,有惬意放松的氛围,有适合思考的安静空间,这个生活小宇宙其实已经摆脱了大都市的冰冷疏离,成了自带温情的小小乡土,一个在城市飘泊的灵魂落在这片静土之上,长成一棵有感情有故事的小树。
这个作者很幸运,他遇到了北京的温馨“小镇”,
在这个飘泊的大都市,他有了一块“乡土”。
乡土是酝酿文艺的重要场所,萧红的《呼兰河传》、王家卫的《繁花》……,都是乡土孕育出的文学艺术。文艺的灵魂是情感,留恋乡土、叶落归根是因为乡土给了人类最稳固最长久的归属感,文艺就是这项最基本的情感需求的旺盛表达。
我没有医生作者那么幸运地住在小小的乡土之上,但也在Citywalk时偶然发现了一片静土,在我劳累焦虑或需要放松思考时,我就会去那里漫步。那是京城里的一片老胡同,离闹市并不远,但闹中取静,由闹市拐几道弯,便安静得象走进了一个小村庄,没有喧嚣车马,鸡犬相闻、邻里相安、绿树掩映,被都市拨快的时针到这里立刻慢了下来。
日子在这里就是纯粹的日子,好象一年到头也不会有什么新闻。大自然、一家几口的安静日子、不多不少却知根知底的邻居,便是生活内容的全部,人生单纯得一望到底,你生于斯长于斯终于斯,你从乡土中来、终又归乡土中去,你的日子虽简单但笃定,你从不焦虑,因为你和你脚下的土地紧紧连在一起,你属于这片土地。





这是一片我走过很多遍都走不厌的“北京小镇”,每走一遍就吸吮一遍安心,好象汪洋中终于有了一块岛,把我的“心无归处的都市”和“回不去的故乡”,一起安放在了这个地方。
我和那位医生作者一样,在这个“北京小镇”里散步、放松、思考,很多灵感、一些思想、更多带着光的文字,都在宁静的散步中迸发或成型。
在北京这个飘泊的都市,
我把灵魂扎在这块小小的乡土之上,发芽、生长,
长成了一棵有故事的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