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民语q-tz词干与“夏季”训诂正义
Kya
2024.4.15
现代县民语规定,现代意义上的“夏季”作qayitz(קיץ)。那么,究竟什么是“夏”季呢?或者说,之所以用这个词来表述现代的“夏季”意义,究竟有何历史语言学逻辑呢?因为虽然语言是随指的,但起码也要能够基本说得过去啊。
汉字夏商殷唐,皆广、大也。大,太也,达也,多也,都也,泰也,既指空间尺寸规模的“大”,也指时间上的“前朝、古代”,还指心理意义上抽象程度的“更甚”。我们基本可以推断,汉语“夏季”的说法,源自对夏季高温酷热的形容,即热的程度更甚。
掰博县民语qetz(קץ)指的是“结束、终结”,其地点格(locative)是qatze(קצה)“在终端、在边缘”。这二者有什么关联呢?“边缘”就是标示平面空间“结束”的“阈限”。现代县民语已经没有古代县民语的地点格,因此qatze被赋予“终端、边缘”的名词含义,因此其衍生的使动(leha-)动词lehaqtzot(להקצות)也即“将……置于终端、边缘”,也即“将……放在一边”。我们再在上下文里体会一下其本意,创19:4说:
( טֶרֶם, יִשְׁכָּבוּ, וְאַנְשֵׁי הָעִיר אַנְשֵׁי סְדֹם נָסַבּוּ עַל-הַבַּיִת, מִנַּעַר וְעַד-זָקֵן: כָּל-הָעָם, מִקָּצֶה.)
“Terem, yi-shkav-u, vei-anoshei ha-'ir anoshei S'dom na-sab-u al-ha-beit, mi-na'ar vei-ad-zaqen: kal-ha-'am, mi-qatza.”
“在那座城市的人们、斯多姆(索多姆)的人们躺身下来之前,不分老少、来自各个角落的这些人在这房子前绕成一圈。”
在上句话中,“角落”一词即沿用q-tz词干的意义“边沿、边缘”,英语译文作“quarter”,本意是“边区、角落、四分之一”,也即“四面八分”的各个角落。Na-sab-u(“(自反标识)-环绕成一圈-他们”)的词干s-b(ס-ב)与现代县民语三音扩展词干s-b-b(ס-ב-ב)同源,如sviva(סביבה)“环境、周遭(也即对环绕主体周围的一圈东西的抽象化描述)”。
至此,我们有很大把握,大致推定,掰博县民语“夏天”的意思源自“终结”或“边缘”,这大概意味着“尘世万物从冬日寒冷的睡眠、蛰伏中逐渐复苏醒来,使得世界变得多彩而喧闹”,如同汉人的节气“惊蛰”,从表面来看是炎热的天气“惊醒蛰伏之物”、使之“蛰虫始振”。Q-tz正有一个意味即“醒来”(Strong's Hebrew: https://biblehub.com/hebrew/7019.htm),因而掰博县民语的“夏天”本义即“万物醒来、喧闹叽喳的时候”,因为“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寒季的“末尾”和“终结”了。然而汉字、汉语“蛰”的本义或许不是“蛰伏(hiberation)”,而可能是某种具体或非具体称呼的“虫子”,“惊蛰”犹“京蛰、大蛰”,指“蛰虫”这种东西开始大量出现的特定节期。
高卢人的月份名也有这种将天气骤热的夏季与动物活动变得频繁的现象相联系的倾向。以高卢文记录的每年寒季最后一月、第六月Cantlos或Canthl月对应现代公历四至五月。之所以是第六月,也即寒冷即将过去、温暖美好万物勃发的热季即将到来。该月份的名字与印欧语“(鸟的)歌唱、鸣叫”可能有关,如同“惊蛰”透过文字所传达的声学效果。(可参考:https://www.douban.com/note/307754802/?_i=3132525-dXIzTQ)
芬兰语的“夏季”作kesä,芬兰语kesäkuu字面义“夏-月”,指的是现代公历6月。芬兰工业金属乐队Ruoska有首曲子“Kesä tulla saa”(夏季就要来到)说,
“Kun peto herää luolastaan, kesä tulla saa.”
“当野兽从它的洞穴里醒来,夏日就要来到。”
这也显示出“夏季”、“苏醒”、“(冬季与冬眠的)终结”之间的强烈联系。
那么,q-tz(ק-ץ)与qayitz(קיץ)的关系呢?可以从县民语的一种词汇衍生规律中一窥究竟。县民语有种衍生法,为通过二音A-B词干衍生作动者(agent/ergative)词汇A-y-B,即在二音词干中间插入y(י),比如:
t-s(ט-ס),词干含义“飞行”,衍生tayas(טיס)“飞行员”
d-g(ד-ג),词干含义“鱼”,衍生dayag(דיג)“钓鱼的人、渔民”
t-l(ט-ל),词干含义“旅行”,衍生til(טיל)“导弹(飞行、旅行的东西)”(其实应该读音为*tayal)
tz-d(צ-ד),词干含义“打猎、田猎”,衍生tzayad(ציד)“猎人、猎手”
其二者训诂递推关系不言而喻。
Q-tz(ק-ץ)在掰博县民语里还有个奇怪的含义,为qotz(קוץ)“荆棘、刺”,比如创3:18:
( וְקוֹץ וְדַרְדַּר, תַּצְמִיחַ לָךְ; וְאָכַלְתָּ, אֶת-עֵשֶׂב הַשָּׂדֶה.)
“Vei-qotz vei-dardar, ta-tzmiax lax; vei-axal-ta, et-esev ha-sade.”
“荆棘与刺蓟,将为你而长出来;你将吃下荒野的草。”
此外,还有一个q-tz意为“厌烦、讨厌”,如laqutz(לקוץ)。
后两个q-tz与第一个q-tz“终结、边缘、夏季”是否同源,目前本農没有细加训诂,不敢下定论。
此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