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智慧”
前两天翻以前的旧书,看见书里夹了一篇颜色泛黄的剪报,题目是《智慧的右边是什么》。作者在看了《史记》里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后有所感悟,文章最后说:智慧的左边是什么?是“聚”,是进取,是获得;智慧的右边是什么?是“散”,是舍弃,是求全。
《道德经》里说“曲则全,枉则直”,所以“求全”是要能够为长远利益弯曲或退让的意思,这是智慧右边的变通。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什么又是经书里的“般若”呢?
从《内证观察笔记》这本书得来的启示,我觉得“智慧”是人的识神(也就是人的肉身)在三维表现出来的理性、明智和全面的判断力和行动力;“般若”是指人的元神(本我)接收高维信息或能量,所获得的深刻洞察或最高的终极智慧。
仔细想想“智”和“慧”这两个字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们说“急中生智”,没有说“急中生慧”的;我们又说“慧极必伤”,却没有“智极必伤”这个词。《道德经》中关于智慧的说法丰富而深刻,老子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点。就是说能够了解他人和对周边环境审时度势就是“智”;而能够内观自我,正确的洞察自己的内心是如何随着环境而变化,并能够及时纠正起心动念才是“慧”。其中,“自知者明”这个“明”和“一念无明”的“明”是一个意思。是指一个念头起来,真心已隐,妄心出现,这个妄心就是无明,是人内在的无明,就会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而陷入迷惑和执着之中。因此,“智慧”这个词也是不二法门的体现,“智”是通过实践掌握外在规律的能力,“慧”是内在升发的对事物本质和内在精神的领悟和洞察。
再来看看这个“慧极必伤”,一个人过于聪慧才华出众,可能会因此面临孤独,因为太过聪明可能导致周围人不敢或不愿与其交往,也容易获得不必要的嫉妒和中伤。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事物发展到极限后只能是衰败。要想对抗时间和永恒,我们能做的只有“悟空”。依靠觉醒认知世事无常,看到事物发展的真实本质,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看山还是山”便是翻过这些人生丛林险峰后的“悟空”状态。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有“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说法,“温润如玉”便是一个人智慧的最高境界吧,又好像老子说的“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