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

良渚古城遗址老虎岭遗址公园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考古工地,水坝的关键部位以“草裹泥”工艺堆垒加固(黑色细条为草碳化后的痕迹)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位于古城西北方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2016年,它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9年,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的良渚古城遗址,也包含了这座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影响范围约一百平方公里,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十一条人工坝体,以及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系统可以拦蓄十三平方公里的水面,总库容量约四千六百万立方米,具有防洪、灌溉、运输等多种功能。而老虎岭水坝是一座谷口高坝,它长140米、宽100米,横卧在两个山头间最狭窄的位置。
在5000年前,先民如何修筑老虎岭水坝?先民当时先在谷底铺筑青膏泥以及杂草裹起的淤泥作基础,接着在上面堆筑青粉土,然后在北侧迎水面堆筑“草裹黄土”,形成斜坡,再用黄褐散土作护坡,最后在坝顶覆盖褐色土。
良渚先民用芦荻茅草包裹泥土,做成“草裹泥包”,再将泥包横竖堆砌起来。这是他们营建土台、河堤的普遍工艺,方法和后人用麻袋草袋装土垒坝类似,可以增强坝体抗拉强度,不易崩塌。
老虎岭等诸多水坝已经矗立了5000年而不倒,在被考古学家发现真容之前,一直被当地人视作自然山体,有的至今仍在蓄水。古老的水利工程反映了良渚先民在坝址选择、地基处理、坝料选材、填筑工艺、结构设计等水资源管理的工程与技术方面的科学性,体现了我国早期城市与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能力。

草裹泥制作流程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