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消失之前
清明之后,白日暑气与春夜冷雨互相角力,空气里水分过于饱和,仿佛抓一把就能拧出水。
上周刚跟友邻说,春天尚未结束,还有苦楝没开呢。哪知第二天便见到路口几株高大的苦楝开得层层叠叠,二十四番花信风终于吹到了最后。

单位食堂边的柚子花也开了,为着每天去捡几朵夜雨打落的花,一整周都勤快地去吃早饭,直到昨天,柚子花也开尽了。

在春天消失之前,怎么也要去看一次珙桐吧!
这么想着,就有了周日一场说走就走的拉练。
七点半醒来赖在床上刷手机时,根本没有料到当天会发生什么事。
走到楼下,爸爸突然说,你不是前两天说想去万年寺看珙桐吗?走吧。
然后就真的走了。
在路边小店买一瓶脉动、一瓶矿泉水,打车到报国寺游客中心,换大巴直奔清音阁,十点半进入山门。

几乎每年都会到清音阁消暑,因此这次完全没有去看精华部分猴区和一线天,直接往万年寺赶。

清音阁到万年寺这一段路算得上平缓,一路上遇到坐缆车至万年寺,再步行到清音阁游玩的团客,逆着一大团一大团的人流行走实在让人心浮气躁,好在过了12点后,团客渐渐被沿途的农家乐给吸收掉了。

路上经过白龙洞,在我记忆里应该是第一次走进去,寺庙布局像山脚的善觉寺,山腰地方有限,菩萨塑像也不精美。但是传说这个白龙洞能够直通杭州西湖底。但依稀记得去镇江金山寺游玩时,也见过一个白龙洞,旁边书“此洞直通杭州西湖”。
兴冲冲找到了那个洞口,确实只有蛇钻得进去…

一直知道万年寺的很多事情,譬如建于明朝,是座砖殿,里面有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的铜像……但这次居然是我第一次进万年寺,仿佛网友奔现的“熟悉的陌生人”之感。

万年寺海拔1021m,牡丹和珙桐都开到了尾声,蔫蔫的,绕着走了一周,拣两三朵还精神的看了,不由担心起息心所那株珙桐也过了花期。

看过花后才慢慢地逛园子。
峨眉山境内,一座寺庙有没有被商业入驻一眼看得出来,因此心中先添三分警惕,不接茬不烧香不拜佛,只想好好看看砖殿。
刚一举起相机,就有和尚戾气满满、挥苍蝇似的赶人,说,这里面不让拍照,要拍去外面拍。
我倔强地一只脚退到砖殿门槛外,扎个弓步拍穹顶,胡乱照了两张就走了,回来看照片,佛目微阖、象眼低垂,都好温柔慈悲,后悔当时没有仔细看看。


以前特别喜欢菖蒲创作的“韦苏”系列悬疑武侠小说,其中一本《相思门》的女主角说,她曾在夏夜白水寺池边听弹琴蛙鸣。
我在出寺的时候,才发现第一重建筑背面正悬着“古白水寺”的牌匾,从来不会将“白水秋风”这样冷的词和香火鼎盛的万年寺联系到一起,不由得感叹以前的文人也太会遣字,光是这四个字,就是暑天里一股凉沁沁的山泉水呀。

因为见着白水寺的匾额,就想寻找女主角听蛙的池子,正好在第一重山门的右边,被建筑掩了个严严实实,难怪刚进寺庙时一路都没发现它。
池子做得太具体,四四方方,石栏杆有半人高,池中还有几只石雕的大蛙,反倒不美。现在的季节也没有蛙。

下山时,遇到一只胖胖的柯基跟着主人上石阶,虽然身形圆滚滚的很可爱,但是这么多台阶对小短腿的脊椎和髋关节实在是很不友好啊。

从万年寺往上步行的游客大部分目标都是金顶,因此人数锐减,登山这件事又变得愉快起来,有余裕去注意石阶两边的植物。
随着海拔变高,植物也比山脚的“熟面孔”更有趣些,遇见了八角莲、长蕊杜鹃、一把伞南星、长蕊万寿竹、绿药淫羊藿……是不用app识别根本不认识的神奇植物们。

万年寺到息心所路程大概有5km,爬升400m,我和爸爸在差一点就走不动的时候,终于走到了,那棵不知年岁的盛大的珙桐从石阶尽头一点一点露面。

和它也是“熟悉的陌生人”,小时候路过过它,好几年里在朋友圈看别人晒它,却是第一次在它的花期专程来看它,哪怕知道今年是“稀年”(花少的年份)也一点不失望,从重重枝叶间仰头,好像看到了层层叠叠的眼睛,这样形容似乎有点瘆人,但实际上珙桐的花有种非常宁静的气质。



寺前还有一株玉兰、两株海棠,也才盛放,果真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各种花始盛开”呢,有种奇妙的勾留住春天裙角的快乐。


往返一共16km,直到今天,两条腿都像新换上的,还不能够自如地控制它们,而我用尽全力掩饰和它们不太熟的关系,让自己看起来不像刚刚学会走路。但是一遇到上下楼梯,还是会出现早期人类驯服四肢珍贵画面。

周中想趁天府美术馆的齐白石特展撤展前去一睹齐白石真迹,人在去美术馆的地铁上时,刷到小红薯的推送,原来齐白石在两天前刚刚撤展了。
但是没关系,还有“目光所及——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精品展”,有网友戏称为“一流画家的二流作品展”,但是既不要门票又不用出国,还要啥自行车?!

作品按创作时间设计参观动线,一路走下来就是一部迷你欧洲艺术简史,每幅画旁边都有讲解二维码,有的作品配有音乐烘托氛围。

比较有趣的一幅是巴洛克时期的《赫拉克勒斯和翁法勒》,画面色彩明亮丰富,充满戏剧冲突感,集合了女装惩罚、耙耳朵、奴隶与女王等,要素过多,尤其是女王翁法勒身披的狮子皮毛,实际上是拿走的赫拉克勒斯的勇气和力量,非常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到洛可可时期的作品完全是感官的幻梦,女子细腻的肌肤莹润生辉,简直是“肤如凝脂”四个字的具象化,我站在两幅cosplay牧羊人与仙女的油画前痴看,太美丽了,手机相机拍出来始终无法还原肉眼接收的色彩。


人物肖像画里那些华丽的丝绸、繁复的蕾丝最让我叹服。


看这幅画的时候,尝试分析了一下画家是怎么处理的,无他,唯硬着头皮老老实实画罢了。

设想如果换自己来画这样有点旧旧的细密的蕾丝边,我能画出来吗?(当然不能!!)然后就开始替画家想办法,能不能找例如“美丽的新裙子更衬您”之类的借口,哄作画对象去换个好画的裙子。

策展人特地使用环形展厅来展示女性肖像画与女性艺术家创作的女性和孩童,记录了17-19世纪女性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女性终于不再只作为画面的配角出现。

意料之外竟然有萨金特的真迹,萨金特的肖像画就是我心目中的肖像画天花板,画作明度不高,有古典之美,在刻画对方特征的同时能够微妙地赋予对方矜贵气质。

在了解(吃瓜)夏加尔、毕加索的时候看过玛丽·洛朗桑的作品,她的画风格独特,辨识度高,因此一眼就在展厅中认了出来。

当然也不能免俗地打卡了现代艺术大师玛格利特的作品《抽象概念》,他的经典符号“青苹果”。比起20世纪前画家们的水磨功夫,现代派艺术家给人以“善于营销”的印象。

参观完毕后,感觉很疲倦,这才想起来还没吃午饭,一看已经下午三点过,在预制菜和甜品店之间选择了垃圾食品,于是喜提人生第一次汉堡王体验。
汉堡不好吃,但是薯条和冰可乐就是绝配,边感受气泡啪啪啪地破裂着滑进食道,边欣赏餐厅外一方小小的水池,水面如鉴,倒映蓝天白云和茂盛的鸢尾花,盛夏的气息近在咫尺。

离发车时间尚早,去园区内的图书馆消磨一会儿时光。取一本《闭经记》,在三楼临窗的好位置坐下,一看就刹不住,终于在回程的高铁上读完了。

日本作家真的很擅长捕捉人生中那些幽微的体验,勇敢坦诚地写出来,并且描述得非常准确,而不是担心是否“正确”。
玥推荐我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是女性步入老年时,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震荡,实际上没有那么沉闷,是五六十岁女性的日常烦恼,权当提前预习一下老年生活烦恼啦。
看完很想分享给妈妈,借机打开话题,倾听她现在的生活,但是又果断放弃,我的妈妈并不是可以分享这么亲密事情的对象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