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读书日|送你一个关于秦汉时期的历史书单
秦汉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而且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迎接世界读书日的热潮,我特别推出了一期秦汉时期的书单,推荐秦汉历史方面的书籍。

书籍:《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作者:严耕望先生 豆瓣评分:9.7
书籍:《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 作者:刘三解 豆瓣评分:7.7
书籍:《秦亡汉兴:从秦制的困局到汉制的超越》 作者:于朝阳 豆瓣评分:9.1
书籍:《匈奴帝国史》 作者:左文宁 豆瓣评分:9.3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这本书是以文言文为主,在阅读上略微有些难度。它主要讲,秦汉时期,中国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式政府,并推行郡县制,是为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典型,后面的朝代纷纷跟随效仿。
作者严耕望先生从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着手,追溯郡县制度渊源,由统治政策与行政区划、郡县官吏组织结构、考核监察、任迁途径、籍贯限制等诸多层面,述其沿革,评其得失。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主要从地方行政制度的角度,讲述秦汉制度之美。
第一,秦汉疆吏权力完整,听命于君主。
第二,行政制度体系秩序井然,管理职责专一。
第三,行政区划,幅员狭小,政令易宣,上下不过两级。
第四,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升迁制度,察举制度健全,有贤能的人才能够得到重用。
第五,地方最高长官需要回避本籍,但辅佐的官吏需要用本籍人。这样既可以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又因地自治,人尽其才。

第六,长官任职回避本籍,就会乐于选拔当地一些优秀的人才。通过创办学堂,聚集年轻人,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
第七,秦以武力统一,则以武力治国。郡县设施道路,偏重军事,谋划详细,维持统一局面。
第八,刑罚关乎人命,为治乱的手段,汉朝县吏以刑罚为先务。
第九,刺史的官职虽小,但是他的权力大。刺史与郡守进行互相牵制,为帝王之术,有助于中央集权。
第十,县乡各置三老,由年龄大,学识广且备受人们尊敬爱戴的人来当。他们可以上达天子,领衔奏事,下率吏民,教化为主。

《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
这本书主要侧重于探索“秦制为什么变为汉制”的答案,也就是“周秦之变”后半段的变化历程。
作者刘三解通过爬梳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资料,勾勒出一幅秦朝制度完全体的图景。他认为后世延续两千年的王朝体制,在秦代仍未成形,而真正开启这个循环的,其实是汉高帝刘邦。
作者讲到“布衣”,其实是后世对于刘邦的想象。在当时,“布衣”其实是经济条件的问题。刘邦至少是“士”阶层出身,甚至更高。可是为什么我们总认为刘邦是逆袭的平民代表呢?
这主要是因为刘邦的“原生家庭”对他的人生规划非常不友好。他是小妾之子,父亲对他不能打理产业进行批评,大嫂对他呼朋唤友请客感到厌恶。
所以,刘邦缺少家族帮助,根本就不是地方势力的代表。他的主要倚仗,是“见识”“知识”和“体制内的身份”。

那刘邦的对手项羽呢?我们从书中了解到,项羽做对了很多选择,为什么最后依然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他缺乏政治眼光,做了很多失民心的事情,更不舍得给下面人爵位和封邑。
作为旧秩序的维护者,项羽的支持者比刘邦少得多。主要是因为刘邦对于给手下开支票这种事情非常大方。大家为什么愿意跟着你打天下?这就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或者全族的命运,对你进行的一种天使投资。
大家努力参与到这场找工作的运动中来,就是想要得到更多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原因。所以说,缺少众人的支持,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

《秦亡汉兴:从秦制的困局到汉制的超越》
这本书详细讲述了汉承秦制变革,展现从周制崩溃到汉制成熟的历史进程。深入剖析秦皇至汉武之间帝王将相的性格与决策,揭示其背后的逻辑与时势影响。
作为一本探讨秦朝覆灭和汉朝兴起的历史书籍,作者于朝阳通过自身扎实的基础,对史实资料的深入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历史发展脉络的新视角。
从政治制度来看,秦朝采用了中央集权制度。皇帝通过设立三公九卿等中央机构,明确官员的职位和职责,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同时,废除周朝的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设天下为三十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强化了对地方直接的控制。

汉朝采用了郡国并行制度,表面上来看是历史倒退,其实是在成功过渡。毕竟,秦朝失败的例子就摆在面前,分封制过渡符合当时社会的普遍观念。
而汉初的功臣集团,主要构成有丰沛乡党、吕氏外戚、砀郡从臣、归依散臣、异姓诸侯等。分封加郡县,实现了制度的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结合。
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有zheng治斗争。权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分配和使用往往涉及到不同利益集团和个人的诉求和冲突。
Di王、将领、民众,每个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诉求。人性的弱点,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就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历史的丰富内涵。

《匈奴帝国史》
作者左文宁写的这本书,站在了上帝视角,跨越了数百年的时间线,为我们揭开了古代匈奴帝国的神秘面纱。
它梳理了匈奴的起源、崛起、兴盛与衰亡,更是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对匈奴帝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匈奴的起源是从商周时期的游牧生活开始的。这种生活相较于中原汉民的农耕来讲,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吃不饱穿不暖,那我只能去抢。缺什么就抢什么,抢完我就跑,你还找不着。这也造就了匈奴人勇猛、坚韧、和富有侵略性的民族性格。
在双方的长期斗争中,互通贸易就成了一种政治手段。匈奴人与中原汉民开展边境贸易,各取所需,才换来了短暂的和平。

在政治上,匈奴人实行部落联盟制度。这种制度既能保持各个部落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在需要时形成强大的合力。它为匈奴帝国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匈奴这边,冒顿弑父夺权,智取东胡,驱逐月氏,逐渐走向巅峰。而中原这边,秦汉交替,民不聊生。楚汉之争,刘邦起义八年终得了天下。
而这西汉刚开局就被匈奴上了一课,自白登之围后,刘邦只得以和亲之策,来缓和与冒顿单于的关系。后来,昭君出塞的传说,也是源于匈奴和亲的请求。
盛极必衰,匈奴帝国终归从辉煌走向衰落。自南北朝以后,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是与400年大汉王朝共存的。
以上这四本关于秦汉时期历史的书籍,就是我本期推荐的书单。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迎接世界读书日,每一天都是读书的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