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5+宝妈,毕业10年,在职考上了北师大临床与心理咨询的研究生
2024年4月7号,我收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拟录取通知,于我而言,23年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结束了。
十年后回过头来看这件事,这应该也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了。
2023年的4月份,在一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萌生了转行到心理咨询行业的想法。转行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一次聊天就让我做了决定,似乎太过于草率了,但是这个想法其实已经在心里酝酿了许久。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也许你会忘记你种下的某种东西,一种经历、观念,与某人的关系或一种哲学、一项传统。然后,突然间它开花了,这样的花能穿破墙壁,甚至突破整个时代。”

01 7年前的种下的种子,如今开始发芽了
对心理学的喜欢,很早就开始了,上学时喜欢看小说,就很喜欢那种复杂多面的人物,也喜欢作者分析人性的幽微和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
因为原生家庭的一些情况(是的,老套的原始家庭),我非常的自卑,对母亲也有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些都让我非常痛苦。为了解决这些痛苦,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看了大量的泛心理学的书籍。
现在回想,当时到底看了哪些书、这些书怎么帮助了我,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我确定的是,这些书解决了一部分我的迷茫和痛苦,也启发了我开始自我探索。
记得2017年,我跟当时的男朋友吃完饭走在路上闲聊,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碰到了红灯,我们停了下来。我望向他说:“如果我攒够了50万,我就要回学校读书,学一个人类学或者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相关的专业。”
我2014年毕业,截止今天刚好工作十年了,50万早就攒够了,但是生活的惯性推着我一直沿着既定的路线往前走,生活本身也模糊了以前的自己。
2022年,我有了小朋友。因为身份的转变,以及婆媳相处的压抑,让我非常的痛苦。孩子爸爸在海外工作,给不了我支持,还非常不能共情我的处境,这让我一度怀疑,我为什么要嫁给这个人,还生孩子。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成为了现在的我,然后过着现在这种生活,就是对自己如何走到当前的处境非常的迷茫跟不理解。当时的我,仿佛处在白茫茫的大雾中,既看不清来时的路,也看不清未来的路。
然后我找了心理咨询师,咨询的过程中,我慢慢回忆起了很多模糊的事情。去年跟我的咨询师聊到了现在的工作,也聊到了说不知道自己的热情在哪里,然后砰的一声,17年时自己说的话就回到了脑海,就这样,7年前的那颗种子慢慢地长出了嫩芽。
我母亲曾问我,这个书读出来对你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让我怔住了。 是的,我现在的工作除了我不喜欢外,挺好的,收入也可以,不用加班,压力也不到,如果能踏实的在这个岗位干下去,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 但是,我会不甘心,想着我来人世间一趟,就这样吗?我就只能这样吗?然后我跟母亲说:我也不是搞钱机器,我还想体验下其它的。 如果我能活到70岁,我还有35年可活,35年可以干很多事情,人生还有非常多的可能性。我不想在我老了的时候,回看这一生,后悔自己因为胆小懦弱,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干了一辈子。

02 备考过程心态轻松,盲目自信自己能考上
学生时期,家境不是很好,我时常担心某一天我妈就把我薅回家不让我上学了,然后又深知其生活的不易,所以读书相当用力,甚至于有点用力过猛了。
后来慢慢地悟出来,有些事情当你花了80%的精力做到了70%,如果你想再提高10%,你得要再多付出80%的精力时,就需要考虑下是否值得了。
所以这次备考,我没有太过用力,即没有做计划,也没有纠结用什么复习资料,就是按照考研群里大家分享的信息,看书、听课、做思维导图、刷题,然后就是狂背。
每天复习也不会太压榨自己,11月份之前都是下班后,先陪娃,娃大概9点左右睡了后,开始复习,复习到十一点半就上床睡觉,第二天娃啥时候起我啥时候起。娃一般是六点多醒,我七点半左右到公司,还能复习一个小时。
到了11月后,开始有点焦虑了,因为自己的进度相比群里确实落后了许多,然后开始12点多睡,偶尔搞到夜里一两点。
整个备考过程,大部分时间心态非常放松,就有一种盲目的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考上。偶尔抽风会焦虑,担心自己考不上又得来一年,战线拉太长了怕自己放弃。
因为确实不喜欢当前的工作,上班完全就是为了五斗米折腰。然后我虽然非常喜欢小孩,也很享受珍惜跟我家娃相处的时光,但是我也很清楚,孩子是会离开的,总有一天他不再会需要你,所以总觉得没有一件事是真正地为自己做的。
选择转行当心理咨询师,让我觉得自己很有力量,因为完全是出于自己的需求,只为自己喜欢,只为自己高兴。
回看2023年,我想对自己说:哇塞,你也太棒,我们2024年继续慢慢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