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 我什么苦都不想吃
长大后 我什么苦都不想吃

之前看到一个话题:我不想吃苦了,底下很多人吐槽。父母那一辈似乎特别强调吃苦,比如装了空调不舍得开,不管天热天冷;舍不得扔烂的水果,先从烂的吃起,结果吃了一箱烂水果......
过去一代人生活在物质匮乏、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养成了吃苦习惯,即使到了今天,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这些吃苦习惯似乎依然被顽强地保留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影响。
更不易被发现的是,我们的潜意识里似乎还是会受这种「吃苦文化」的影响,比如一旦休息就谴责自己懒惰、过得比老一辈好就会有愧疚......
吃苦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我们又能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些影响呢?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一起来打开今天的文章吧。

1 吃苦误区:苦不止穷苦 常听爸妈强调:年纪轻轻不要害怕吃苦、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过表现在行动中,常常会变成一种穷苦,这是由于过去生活不便,物资匮乏深入人心。
加上我们的普世价值观,很容易学到不敢有正常生活以外的物质需求,甚至哪怕工作挣钱了,也会觉得把钱花在吃喝玩乐、改善生活上是奢侈,是贪图享受。
又或是看父母们吃苦耐劳看怕了,在反抗中走向另一种极端,一点苦都不想吃,对于任何需要伴随受苦受累的情况都表示排斥,想要享受一切,反抗吃苦这件事,也依然在彰显吃苦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类似于这样的一些固定的、脸谱化的信念,都可能会让我们在某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碰壁。所以,比起简单粗暴的吃苦,更要明白吃什么样的苦才有意义。
企业家稻盛和夫说:穷并不是吃苦。吃苦本质上是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放弃无效的社交娱乐、无意义的消费,也许还会伴随着某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最终通过这些发展出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2 道德自虐:缓解内心痛苦 其实,适当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如果吃苦上升到自虐程度,甚至成为一种要求和内心的苦役,这就很让人费解了:那些吃苦成瘾的长辈们,到底在想什么?
弗洛伊德在1924年提出了「道德自虐」(moralmasochism)这一概念,揭示了有些人吃苦的背后其实意味着,甘愿通过受苦,来获得某种道德上的胜利感。
例如,许多父母可能都对子女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受这么多罪,不都是为了你吗?”此话一出,对方的形象瞬间高大了不少,孩子也不好反驳,否则就会被视为不懂事,不懂得感恩。
1995年,有学者将道德自虐现象进行了整理,将它描述成一种「被虐型」自我挫败人格。这种自我挫败通常意味着:自虐般的吃苦,可以缓解内心的情感痛苦。
因此,如果有人不断对过去吃苦经历的重温,很有可能是在用无意识重复的方式,安抚自己,这种反刍是无法控制的,也许Ta们也不想重温过去的经历,但仍在想法和行为中不断闪回。
3 代际传递:当苦成为精神图 一定程度上说,许多人不愿放弃吃苦可能是为了应对未知,提前吃一点成长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小苦,从而让自己有足够的准备,以避免积聚起来成为大苦,让自己一蹶不振。
但你也许会发现,苦难也在不断升级。曾有人说:爱与钱都会遵循马太效应,拥有得越少,往后得到的便越少,最后,钱流向了不缺钱的人,爱流向了不缺爱的人,苦流向了能吃苦的人。
或许人生真的是这样,越能吃苦,越会有吃不完的苦。从代际的角度上说,吃苦也是会传递的,甚至会在传续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因吃苦,而痴苦,而持苦。
就好像勾践不尝苦胆就报不了仇,韩信不忍胯下之辱就打不了仗......但很多奠定现代科学基础的人,Ta们物质上的生活富足,又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本质上是内心的渴望带来了更大的精神满足,而不是吃苦。
活着需要辛苦劳作,说不定还有飞来横祸,但一定不是故意牺牲身心发展遭罪般地活。长期把自己放在一个不舒适的环境下,对于追求成就或生命的延续来说,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

1 识别苦难类型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时,经常会机械性地采用一些应对方式,这些方式可能是基于前辈的经验或社会习惯,但它们是否真的合理,往往需要我们作出质疑。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苦难,可以采取一种主动的态度,通过识别苦难的类型,找出其中的合理和不合理之处。我们可以拿一张纸和笔,分别写下苦难的类型,以及自己对它的解析:
哪些苦是没必要吃,但自己出于习惯吃了的?这可能对应着一些社会标准或传统观念下的苦,需要进一步审视其合理性。
哪些苦可以请别人帮个忙解决,而自己羞于求助的?有时候,这些可以通过团队协作 或向人求助的方式减缓,但我们可能由于自尊心或其它原因,选择默默承受。
哪些苦是大家都不会吃,但自己就是想吃的?有时候,我们会选择走一条少有人选择的道路,但这条路是否真的符合个人的发展前景和目标,值得重新思考。
哪些苦是根本绕不开,但自己依然非常执着想要避免的?有时候,我们需要正视一些不可避免的困境,而不是一味逃避......
通过分类和思考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感知到不同的苦难类型,理解哪些是真正有意义需要承受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的,有助于我们找到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2 拒绝苦行 善待身心 《佛陀传》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佛陀因苦行过度饥饿晕倒在河边,正当他不省人事的时候,有人给了他食物,此后,他终于明白,折磨自己的身体是无助于自己找到安宁或体悟的。

这正是因为,身和心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身体的平静和舒适与心的安住是息息相关的,虐待自己的身体就是虐待自己的心智,只是作茧自缚,徒增心苦,给自己的前行增加障碍。
苦行也许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产物,但不能构成人生的所有图景。当我们善待自己的身体时,一种自在、安稳、信任感觉才会油然而生、由内而外,由己及人。
凭借着对自己的滋养,我们可以身心配合默契地攻克人生路上很多绕不开的困难。即使这些困难常常压得你喘不过气,但你的身体细胞没有一个是不希望你好好生活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验,第二天你要起个大早,所以你早睡休息,到第二天的时候,甚至你的身体醒得比你还要早,所以去适度地对待,满足自己,它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3 结果导向 有选择地吃苦 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境和苦难时,我们往往需要保持结果导向的思维,同时有选择地去承受和克服生活的艰辛。这种选择并非盲目的忍耐,而是建立在对未来收获的清晰认知之上。
其中,决定是否继续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吃过这段苦,我将获得什么?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吃苦能够实现自我的发展、朝着理想生活更近一步,那么或许这段痛苦是值得的。成长需要勇气去探索未知,突破自身的局限,以及异常的忍耐力。
这些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我们吃过的苦、流过的泪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每一次的挫折都是通向成功的一个阶段,每一滴汗水都是实力的一部分。
然而,若我们吃的苦使我们变得更加胆小、更加远离理想生活,那么或许这段苦并没有意义。在面对这样的情境时,我们需要有反抗的勇气,去摆脱那些多余的负担。
对于能够反抗的困境,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对于不能反抗的场景,也许我们改变不了情境本身,也可以试着在接受的前提下,继续去追寻想要获得的东西。
余华在《活着》中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值得赞扬和歌颂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苦也和其它味道一样,冷热酸甜,想吃就吃,但重要的是,吃苦或是不吃苦,你都可以有所选择。


往期高赞回答: 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有多难?需要多大的勇气? 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承认错误? 从不主动联系是感情冷淡吗?
【安慰记心理小店,安慰记zhào着你!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
回树洞体验免费心理树洞
回解梦参与科学地解梦
回指南得心理咨询使用指南
回书籍课程免费得原价49的书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