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读书日
查看话题 >世界读书日 | 当我平均每天读一本书后,我对读书和阅读技巧又有了新的感受
今年我的阅读基本都是通过电子书+图书馆借书完成的。电子书主要是因为微信读书报名了365天阅读挑战赛,在4月刚好完成,获得了365天的付费会员卡以及500书币。所以今年也没有怎么买书,毕竟去年买的书基本还没有看,先克制一下自己盲目买书的习惯。

其实说起看书,我印象中最深的一直是高中时看到江南写的一篇文章《墨香如故》:
十五年前我在北大读书,南门外开了一家名叫“风入松”的书店。
“风入松”开在一个地下室里,走进去,墨香如帘,四壁都是书,没有窗,书架就是你的窗。
那时候这种可以靠在书架上随便看书的地下室书店还不多见,在其他书店你还得隔着玻璃冲着柜台里的某本书让营业员帮你拿出来小心地翻一下,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决定要不要买。
每个周末我都会去“风入松”,带一个汉堡,买一杯饮料,靠在书架上看四五个小时的书。各种书,从小说到杂文,从历史小品到时尚杂志,我不记得大学四年里我在“风入松”里看了多少本书。但多年以后我会忽然想起在那个地下室书店中读到的某本书,纸页从指间流过的感觉仍旧清晰,墨香味依旧淳厚,书中的某个小细节历历在目。这些是我在记忆中尘封的收藏,每次吹去灰尘重新拾起它们,都异常地欣喜,再把它们一一写入新的作品里。
以前我很喜欢吃北大里卖的汉堡,三块钱一个,可以要求加热,分鸡肉牛肉两种馅儿,夹一片算不得新鲜的生菜叶子。我啃着这样的汉堡,在地下室里看书,觉得自己跟世界的皇帝似的,即便我跷掉习题课老师也不能进来抓我。那时候我连个手机都没有,谁也找不到我。
现在我也吃汉堡,只在赶时间的时候吃,一个鸡肉堡三口两口下肚,嘴里还没有嚼完,又往办公室去准备下一轮加班。我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的东西,譬如我有一台车,能去很远的地方,但我的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大,相反我发现我总是来回奔行在固定的几条公路上。我比以前有钱了,可账户上的钱来了又走,对着银行账单上的数字,只觉得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世界皇帝之类的情怀早都没有了,手机一整天嘀嘀地响,有垃圾短信有朋友有客户,每个人似乎都在跟我说某件重要的事情,我应该立刻着手立刻抓紧。
就是看书这件事可以往后拖拖。
回想起上学的那段日子,最美好的时光就是自己缩在房间里,捧起不管是小说、漫画还是杂志,心无旁骛地一直看下去。自己可以完全沉浸在书中的故事,每次从书中脱离后,都感觉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多还值得我去探索的地方。
说起来,读书这件事可能是我为数不多可以从小坚持到大的习惯。
如今,我很庆幸我已经不用再去询问读书的意义。
话说回来,本月我真的有在很努力的读书,截止目前我一共读完20多本书。平均下来可以说是一天一本了,微信读书的记录时长显示平均每天阅读4小时左右。

当然,这些书中有厚有薄,有一些书读起来很轻松。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需要一些轻松、有趣的东西。
以下,是我本月的阅读记录,以及我对于阅读方法的小体会~
《酒吧长谈》:
这是第一本阅读略萨的书。略萨的这本《酒吧长谈》可以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阅读挑战,内容上全书人物、事件众多,结构上本书将所有情节、对话都相互打乱重组,如一副拼贴画一般。通过几个主要人物在社会中的相互联系,勾勒出秘鲁的独裁统治、军事政变,再变成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主人公圣地亚哥起初是一个大资产阶级家庭的一员,在他年少时做过很多荒唐的错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动荡,圣地亚哥开始意识觉醒,一方面想脱离作为剥削者的家庭,另一方面渴望加入社会革命。但是他既无法完全脱离家庭,又无法完全接受革命信仰,最终他变成了一个“多余人”的知识分子形象。整个社会也同样如此,表面上是各个势力团体都在反对原先的独裁统治,但最终也不过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划分。政客们轮番换台,知识分子们对国家的未来失望透顶,最底层的人们只能在生存边缘上苦苦挣扎变得麻木不仁。读完本书后,我又连着读了好几篇论文了解略萨的立体化结构,之后会尝试更多略萨的作品。
《唐宋词选释》:
诗词类的书就适合反复观摩,不同的心境会得出不同的体会。俞平伯选释的这本唐宋词对我来说很好,没有冗长的白话译文,注释够详尽。即使囫囵吞枣,也可管中窥豹从中清晰看到词学发展的变化。
《AI 3.0》:
通俗易懂,针对小白的科普性很强。本书是2019年写的,在技术层面,书里的部分研究肯定不够前沿。不过作者对于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依然适用。作者这个论点的支撑就是,当今AI的发展还是停留在专项技术的智能,不管是当年打败李在石、柯洁的AlphaGo,还是如今的聊天机器人,人工智能始终没有进入到通用智能来跨功能使用。AlphaGo不能兼具下围棋和阅读文件充当聊天机器人,甚至不能同时兼具掌握围棋、国际象棋、打桥牌的能力。所以作者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像电影中那样,对人类造成生存危机,它只会变成人类在细分领域中提升效率的工具。于此引申的一个发现就是原来人类习以为常的“理解力”竟然如此难以被机器掌握。为什么我们震惊于人类在围棋领域被AlphaGo打败,是因为围棋可以说是最难的棋类游戏之一。同时自古以来,我们将下棋与战争的统率能力、人的格局掌握能力等等联系在一起。然而,对于AlphaGo来说,围棋仅仅是算法,它以此不能运用在任何其他领域的事情上。它不能跨领域的举一反三。其实从AI的发展可以看出,原来人类认为最简单的常识、理解能力竟然如此特殊,人类越走向智能,其实是越走向自己。所以作者对于AI的危险性表示很乐观,因为如今的AI可以说是极端的白痴天才,除了它专精的领域外,其他领域它将一无是处,所以AI将成为人类最好的工具。
《叶甫盖尼·奥涅金》:
翻译这样的长诗真是戴着镣铐跳舞,就像是把古诗转写成白话文,音律、内容都变了样。其实奥涅金最大的可悲之处在于无法掌控自己,他一直像唐璜一样做个阴郁桀骜的英雄人物,却把自己变得喜怒无常,别人爱他,他非要推拒,别人对他彬彬有礼,在他眼中却是奉承讨好。可他究竟做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导致他玩弄别人的感情,诱发对方的决斗,鲜活的生命因此断送。最终他又为什么转回头追求曾经拒绝的女孩,因为对方的身份已经高高在上?或者对方是自己内心的救赎与安慰?奥涅金变成了一个堂吉诃德式盲目模仿的傻瓜。
《文赋诗品译注》:
《文赋》,以骈文的方式作针对于文章的创作谈。《诗品》以感情、文辞为标准,评论122位五言诗人。所谓“品”,是受到汉代人物评论及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将人物分为上中下三等。全篇最不解的就是为何将曹操列入下品?另外本书的注释非常细致用心。
《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想要阅读这本书是因为看到了戴锦华老师的推荐,戴锦华说“我觉得《毛毛》可以被认为是今天这个越来越急剧加速的现代社会的智慧的预言。”作为一本童话书,这本书不厚,只有200多页,语言生动有趣,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下蕴含着预言般深刻的寓意:整个社会被窃取时间而活的“灰先生”编造出的谎言所欺骗,他们谎称人类应该节省时间,以此提升效率来获得更大的财富回报,任何影响效率的“闲事”都应该被放弃。然而,这个谎言产生了最可怕的结果:当人类都听信了这个谎言后,所有人像是被卷入了巨大的漩涡,只凭借个人根本无法逆转群体的力量。每个人都被迫挤挤搡搡往未知的前方涌去。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生活、家人、朋友、爱的重要性。在故事的最后,我们得知原来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应当把自己的生命之花绽放给最爱的人和最美好的时刻。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仿乐府、民歌所作的五言古体诗。只因《文选》只选了这十九首,其余的古体诗都失传了。朱自清诗歌的解读真好,并没有直接将古诗翻译曾韵味全无的白话,只是点出诗歌的结构特点、每句的典故加以赏析。但可惜只有前九首有朱自清的赏析。其中关于典故的用法说得尤其好:借着引用的成辞的上下文,补充未申明的含意;读者若能知道所引用的全句以至全篇,便可从联想领会得这种含意。这样,诗句就增厚了力量。这所谓词短意长。以及关于诗歌结构的赏析:这种回环复沓,是歌谣的生命;许多歌谣没有韵,专靠这种组织来建筑它们的体格,表现那强度的情感。
《现实主义者》:
中年男艺术家的幽默自嘲,现实生活中鼻青脸肿的超级英雄。同样不爱做家务,在带孩子面前一败涂地,背负着高额债务,看来不管是哪里的男性都有相通的共性。在这个糟糕透顶的世界,是爱人拯救了自己,孩子给了自己面对一切的勇气。这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的温情自白。
《理科思维读书法》:
插图很可爱的一本读书方法论的小书,很适合高中、大学时期来读,可以迅速掌握阅读的一些技巧。本书所谓的“理科思维”,即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抛弃掉娱乐性读书以及单纯的求知型阅读,本书更针对的是解决问题改变现状的阅读。书中的几个关键性方法:1.带有问题意识去读书;2.书不必读完,重点是解决你困惑的问题;3.读书时要有框架意识;4.重视结论、数据和图表;5.阅读后迅速实践练习;6.每次集中性阅读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短时间高专注更有助于思维活跃……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21年这本书刚出第一时间就开始阅读了,但是读了40%左右的章节就有些读不下去。主要原因就是感觉作者的写作叙事太过官方且宏大,这次又从头尝试重读,最终连看带听的读完,感受依然如此。像是在看张维为的《这就是中国》。作为通识版的了解国家经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还尚可,只是感受作者的表述太过主观。就像是在讨论社会矛盾,当我们说年轻人为了买一套房要掏空六个钱包,并背负30年的债务时,他却说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背负30年的债务,总算有了一套房。在这样的叙事逻辑下,让我们明白任何的制度改革都将产生短暂的矛盾摩擦;在这样的视野中,只有“我们解决了之前存留下的问题”,而问题本身是什么,对多少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就轻描淡写的忽视了。在这样的避重就轻下,我们如何能了解每一项制度产生的收益,以及它带来的成本?
《论自由》:
不太好读,一个是翻译问题,一个是谈论的内容表述较为抽象。另外本书有一个导读有一个译者序,两篇文章重复度比较高,也都是仅限在本书内容的基本概括上。密尔的这本《论自由》讨论针对的几个重点:1.国家制度;2.宗教禁锢;3.精英主义甚至可以说是圣贤的重要性。密尔将个人自由当作他者无法干涉的基本权利,因为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思想繁荣。才能产生像苏格拉底时的哲人,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这本书,其中的很多观点不太成熟甚至可笑,比如密尔主张取消贸易禁令,允许鸦片可以自由贸易。但是他对于当时中国衰落的观点是很有参考性的。在当时,严复首次将本书翻译面向中国的文人志士,促进思想解放制度革新。然而谁又能想到,多年后,又重新回到思想集权的年代。甚至这本书也被打上了落后资本主义的批判烙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一本200页薄薄的小册子,将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历程深入浅出讲得清晰明了。作为了解近代西方文论入门综述类的书可以说非常好。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趋势:从对作者的创作研究为中心转移到对作品本身再到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与伊格尔顿那本书相比,张隆溪的这本综述性、概括性更强(当然一个重要原因是篇幅比伊格尔顿的少了二十万字)。在阅读完这本书背后,近代西方文论的大门才缓缓开启一道刚好允许我们通过的缝隙。
《中国与达尔文》:
从进化论传入中国的视角切入,重看中国近代史。通过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几个主要人物,串联起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局势。达尔文主义究竟为中国来带了什么?很显然,在误读中首先带来了当前危机的理论依据:为什么中国会败于西方?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因为优胜劣汰、落后就要挨打。在对中国落后原因的探讨中,各类答案层出不穷:思想落后、制度落后甚至人种落后。在此之后,每一个中国人都相信进步。达尔文学说无意间在中国革命之路上推波助澜,颠覆中国千百年来被士大夫们奉若圭臬的儒教传统,中国传统厚古薄今的思想在进步主义面前荡然无存。落后制度必须打破。在此时,革命者们不仅是把矛头对准清政府,更是对准着满族的统治。达尔文主义进步论的误读,也被马克思主义者们顺利继承。“达尔文”解放了中国,又将中国陷入新的束缚。
《做研究是有趣的:给学术新人的科研入门笔记》:
当自己厌学时,看别人的学习笔记是最可以给我打鸡血的。关注了刀熊的知乎和公众号很长时间,这本书每章节对应一个科研学习上的小问题,篇幅不大,轻松好读。陈思和有一句话我印象一直很深:“你本来就不是科班出身下过苦功夫,却要登高座妄谈佛经,这是胡说八道。与其胡说八道,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到僧房里去翻译几章佛经,比较务实一些,能做点实际的工作。”对于大多数立志走向科研之路的学习者来说,科研并不一定有那么多“花头”,也不一定需要掌握那么多的方法论。毕竟,如果想达到作者所说每周500页的文献阅读,“坐定”的苦功夫是一定要下的。漫漫科研路,无非就是坚持坚持还是坚持。
《浮士德》:
先粗读一遍,关于歌德的创作论,歌德认为与其自己创造一个新的题材,不如采用现成的题材,“诗人要做的工作就只是构成一个活的整体。”所以歌德选择了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故事,并把原先的悲剧转化成了“人类因自强而生生不息”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另外,关于这部诗剧传播到中国,它的伦理观和我们自然有些不符,整部诗剧并非宣扬“真善美”后上天国这样单纯的故事。梅菲斯特作为魔鬼的化身,它代表的并非我们传统理解的“邪恶”,而更多代表一种“虚无”。他引诱浮士德的目的是为了放大人性中的“爱欲”“肉欲”“权力”,从而让他迷失,甘愿沉浸此刻(即堕落)。当最终浮士德再次老去双目失明,以“出钱、诱骗或者压制!进行开掘的沟道掘了多少”将给自己的掘墓误以为是开凿工程,因此甘愿在此停留。在歌德看来,这才是代表自强不息的人性之光。
《蝇王》:
文明和野蛮只有一线之隔。人类文明的建立来之不易,需要千百年不断对社会制度的探寻,需要有共同的道德底线,需要合作、包容、理解。而野蛮只需要通过暴力就能摧毁一切,不仅文明可以轻而易举的被摧毁,甚至人性也会被摧残成为野兽。是的,虽然人脱胎于野兽,但正是文明的建立让人成为人。戈达尔的这本《蝇王》以儿童作为主角,让原本天真无邪的形象迅速转变为残忍的施暴者,这无疑是想用这种极具反差的冲击感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毕竟在结尾,孩子们被大人拯救了,而是制造战争的成年人呢,他们有谁来拯救呢?但是作为小说,故事中还是有不少的bug,另外篇幅过短,人物形象只有拉尔夫、杰克、猪崽、西蒙、双胞胎能给读者留下印象,其余的孩子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在故事的说服力上无疑大打折扣。最终让作品变成了作者思想大于小说本身的说教。
《歌德谈话录:1823年-1832年》:
先碎碎念:这本书读了一半后,想先去了解了解作者爱克曼的生平介绍以及读下译后记,读完译后记才知道原本的《歌德谈话录》有四十万字,本书是选译了一半。这么重要的内容应该放进前言里才对。正文:本书是歌德学生对歌德谈话的回忆记录,就如孔子门生编著的《论语》一样。阅读这本谈话录对了解歌德的创作论,尤其是理解《浮士德》有很大的帮助。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拿破仑非常欣赏,他非常看重作者本身伟大人格的重要性。在人物性格的倾向性上,歌德反对关在书斋里的学者,更崇尚英明果断、精神饱满具有高度行动力的实践者。所以浮士德在最终的结局上,其实是像拿破仑一般活力旺盛,虽然客观上浮士德满于现状在于梅菲斯特的赌约中失败,但在主观上只有这样的自强不息才能被歌德视作高尚的灵魂而拯救。最后在爱克曼的笔下,歌德博学慈爱、通透富有智慧。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
听许知远的单读音频后对本书感兴趣。本书是一位德国外交官的夫人对光绪年间北京城的所见所闻。在这位公使夫人眼中,北京城肮脏不堪,充满臭味,大街上满是乞丐,整座城市处于一片灰褐色的死寂中,甚至那些官员们也丝毫不懂得礼仪,充斥着自负傲慢却又乐于收受贿赂。帝国驻扎北京的各个势力根本无意于了解中国,身处北京城对他们来说更多只是一场来自不同势力的权力的游戏,游戏的赢家将可以更具优势地瓜分中国。在这位公使夫人的日记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必定是李鸿章的形象,这位慈禧手下的重臣竟然非常喜欢抠鼻屎,并且还让随从掌管一个放置鼻屎的银杯,甚至在吃饭时也要把银杯放在饭桌上。真是意想不到李鸿章还有这一面。在离开北京后,这位公使夫妇前往日本。她对日本的评价与北京截然相反:那里的街道干净,人们明显是沐浴过的,并且充满了礼貌。
《欧里庇得斯悲剧集17:酒神的伴侣》:
因为看到戈尔丁在《蝇王》中提到西蒙之死借鉴了《酒神的伴侣》中彭透斯之死的桥段,所以决定来看欧里庇得斯的这部悲剧。这部剧作确实不是很好理解,后来看了别人推荐的一篇《论《蝇王》对《酒神的伴侣》的继承与超越》后了解了很多。不过从创作论上推测,我对于论文认为本作是“野性的自然力战胜了理性的文明”还有点商榷之处。在欧里庇得斯这部悲剧中,主要体现的还是古希腊神话背景下的宿命论思想。由于人类(哪怕是国王)对神之力量的亵渎,酒神狄奥尼索斯将对亵渎者复仇。他让迷狂后的阿高厄(也是酒神的姨母)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国王彭透斯),最终自己登上王位并流放阿高厄让其悔恨一生。而《蝇王》将古希腊的神性解读成了人性中的兽性,他们的行为相同,都是进行了一场无意识迷狂的残忍杀戮。但此时的人类不再拥有神灵的指引,他们只是野兽。
《动物农场》:
最好的寓言小说,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细节、语言都好极了。另外,奥威尔写得那篇序言也是理解这个寓言的关键。不管是什么主义,当统治成为集权,当社会处于极大地贫富差距,当人民会因为仅是发表出不同的意见就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统治就应当被反抗。不管是成为拳击手还是本杰明,最起码不要当那些附和的绵羊。
《小家大变局》:
改造家的方法论。如果想让自己的“小家”在心理上更舒适,那就首先在视觉上让它变大。其实本书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观点就是房间布局增进亲密关系:公共区域是影响家庭成员沟通交流的主要区域,如果将公共区域夸大,并设置多个功能区如喝茶、读书、冥想区等等,就更容易促进家庭的亲密关系。甚至厨房的洗手台最好可以设置成面对客厅的布局,而不要背对餐厅客厅。另外关于育儿的,让孩子多在客厅活动会对孩子身心发育更有帮助。孩子学习桌位置的设置,不能让他背对父母,这样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形成父母随时会监视他的感觉。
《野草》:
作为启蒙运动者,鲁迅与同时代的启蒙主义有很大的区别。鲁迅的作品中从不会出现单纯的歌颂似的乐观精神,反而常常是苦痛的。但鲁迅就像一个真正的斗士一样,敢于站在所有人面前,表达着“我愿没入黑暗”的牺牲精神。陈思和对鲁迅有一句评论非常好:“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一方面,他感受到了虚妄与绝望;另一方面,他恰恰又在感受绝望中提出了反抗绝望的命题。”我们阅读鲁迅,是要继承鲁迅敢于战斗的精神,正如我们阅读苏轼,也是要继承苏轼豁达的精神。另外,这次重读了《秋夜》这篇文章,重新回顾了鲁迅“两棵枣树”的写法,才发觉调侃此处的人真是很浅薄。鲁迅之所以这么写,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角就是枣树,后文都是关于枣树精神和战斗的描写,而非单纯一段写景凑字数的段落。
经过这段时间的集中阅读后,我也想谈谈这段时间的阅读感受,以及我的一些阅读技巧。
我最近阅读时间的增加,主要是我减少了每天的游戏时间和刷视频时间。
虽然以前每天我也会读书,但是下班后我常常会特别想放空自己,不停地看以前看过的电影。感受大脑完全停滞的“松弛感”。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特别想下定决心好好读书。不知道是想通过看书来改变自己目前的处境,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反正不知不觉我就开始这样做了。
有时候反应过来,自己可能只是在单纯的“卷时长”,或者逃避艰深的著作而选择轻松好读的书。但不管怎么样,开卷有益吧。
这里说下我的阅读方法,主要是四点:
- 多本书同时阅读,但给自己设置一个完成时间
- 读书先看目录和序言后记
- 作笔记
- 读书要有自己的节奏:速读、跳读和重复
1.多本书同时阅读,但给自己设置一个完成时间
同时阅读多本书主要是为了把控阅读中的疲惫感,当一本书陷入枯燥难懂进退两难的地步时,暂时放下它,花30分钟阅读一本通俗小说或是科普读物可以很好地增强思维的活跃,让自己再次拥有阅读的新鲜感,从而把原先那本书攻克下去。
其次如果你有自己的阅读计划,那同时阅读多本书可以强迫自己完成。
当然,同时阅读多本书会有一些前提条件:比如说起码要保持每天有稳定的阅读时长。让我们粗略的量化一下阅读时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本10万字的文学作品大概在3-4小时读完。50万字的大部头基本要在16-20小时读完。如果我们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是一个小时,10万字的书一周内就可以读完,但是50万字的大部头要在近一个月才能读完。所以当每天的阅读时间有限时,不要同时阅读篇幅过长的书。
2.读书先看目录和序言后记
我自己在读书时,拿到书后先会把书的整体结构看一遍,除了封面、背面和腰封的推荐语,还有版权页中整本书的字数,最重要的是目录的编排是怎样的。这样可以更容易把握整本书的核心观点以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只有在阅读目录后,我们才可以进行速读、跳读等阅读技巧。
而序言和后记,往往可以起到全书总领式提纲的作用。虽然我经常碰到书中序言和后记是多么的画蛇添足和夹杂了主观意识的判断,但起码得阅读还是需要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序言后记当作现在电影、图书解说的短视频一样, 没必要抱着多么仔细认真的心态逐字逐句看完,我们大可选择倍速、快进的快速浏览。
3.作笔记
我通常的笔记习惯就是划线和评论,以及每读完一本书后就写一段评论。
我常常面对遗忘而无可奈何,可能只有记录才能对抗大脑的遗忘。其实大多数的笔记,在记录过后便再也不会打开。然而,当你想要回顾这本书时,曾记录的这些笔记一定是最快能带你回忆的线索。
当然,笔记不能成为阅读的负担。
我曾有过一段很夸张的作笔记经历:我读《荷马史诗》时,每读一章,我就写下这一章的主要剧情梗概,以及摘抄我喜欢的诗句。结果作笔记的时间是我实际阅读时间的好几倍,那本书的阅读进度非常之缓慢。后面因为要工作,每天根本没那么多时间进行集中地阅读和作笔记。心理上就陷入了受挫的失落情绪,最终这本书也没读完。
4.读书要有自己的节奏:速读、跳读和重复
我一直认为,读书要有自己的节奏。读书最忌讳每本书按相同的节奏从头看到尾。读书应该要有选择侧重地去看,遇到难懂的章节可以选择立马回到第一句话重新阅读,碰到作者泛泛其谈的段落直接一目十几行的浏览。
读书不是为了把每一个字读完。
我前几天在看《锵锵三人行》,有一集是窦文涛、梁文道和王蒙老师谈读书。王蒙提到一个范用老先生的阅读方法,大致是说今日书今日毕(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今天你想看的书,哪怕有十几本,必须都要当天看完。你感兴趣的当然可以集中精神看完,如果是比较晦涩不太感兴趣的,头尾翻一下,中间跳几页也算读完了。而如果是今天你看不下去的书,你明天也大概率看不下去,最怕的就是这本书不错,有功夫我得好好看看,那本书好,我一定要找时间认真看。最后这些书就搁在那,哪本书都没看完(骂的真好,骂的就是我,掩面而泣)。

最后,世界读书日,读书不止在今天。我一直在想,未来会有什么知识、情感的媒介可以取代书?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我只发现无节制地娱乐对我们思想的麻痹有多厉害。文字承载的知识密度和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只有当我们产生思想的惰性后,才会回避着读书,从而去希望可以出现新的媒介来替代它。
科瑞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人生首个半马顺利完赛! (3人喜欢)
- 2024年读书复盘碎碎念:阅读量达到了历年最高 (1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