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开始冲击一切时……
最近开了一个公众号,把这篇文章发上去了,欢迎大家关注。
嗨,这个题目还挺大的。总之,前几天看到Suno的爆炸性最新进展之后,我真的开始慌了。刚开始学钢琴的时候,我不好意思对任何人说其实我是想学作曲编曲,将来想写出属于自己的歌;但现在作曲AI的出现已经彻底打消了这种“不好意思”——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既然现在人人都能在AI的协助下轻易作曲,已经有很多人在这么干了,我还有什么可惭愧的呢?既然AI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地步,我的梦想现在看来不值一提,一点也不沉重,那还有什么难以提起的呢?
我慌了,我开始恐惧了。
当然不仅仅是为所谓的“梦想”还没开始就破灭这一件事。继深度打击绘画行业之后,AI马上要开始打击电影视频和音乐行业了。这和我小时候想象的AI不太一样啊!我理想中的AI会帮我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处理工作中的杂活,解放社会生产力,这样我就可以自由地去搞艺术创作;现实是AI在搞艺术创作,我还是得做饭洗衣打扫卫生,而被AI“解放”出的许多社会生产力一时不知该往何处去。
我听说,现在很多公司已经强制要求设计和美术人员将AI绘画引入到工作流程中,或许下一步就是裁掉因此节省下来的人力,甚至已经开始裁了;很多大厂开启了万人大裁员计划,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形势不好,另一方面正是因为AI替代了很多低级重复性工作。前段时间多邻国裁掉了很多负责题目编写的老员工,改用AI出题,导致翻译题目里的句子越来越奇怪了。很多用户都为此愤怒,但毫无用处,与此同时多邻国的财报越来越好看了。这就是现实啊。
虽然我的工作目前还没有什么危险,但还是开始深刻怀疑我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这些缺乏创造性的枯燥工作吗?AI完全可以替代我。是那些看似高雅的艺术创作吗?AI的水平比我还高呢,而且比我更了解大众品味,更没有所谓“阳春白雪”的架子,拒绝深入人民群众,创作网友喜闻乐见的作品。
我的存在对这个世界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

对此我确实给出了几个可以支撑自己继续存在下去的答案。
我可以在日常小事中继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是自然的——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从古到今,人们总能依靠这些事。我可以像任何小资那样在家做饭,烘焙,或去朝阳公园露营,去citywalk,等等。
通过一年多持续不断的奋斗,我已经在诗歌中找到了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就像说话那样。我不会因为AI遣词造句的能力比我好就放弃说话,正像我不会因为诗歌不能创造经济价值就放弃写诗那样。(可能正因如此,我才觉得大语言模型对我没什么用,因为它们更适合工业化场景)
——也还算不错吧,但如果直接退守到“无论如何只要我开心就好”,那岂不是已经真的彻底失败了!不,我还是没有因这些答案而感到满足。我还是想要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想要出名,想要被世人认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而不为人所知,也并未对他人产生切实影响的事情不能称之为“事业”,只是“兴趣”而已。
我还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
我不能逃避AI渗透生活的现实,因为这并不能真正减轻自己的压力。面对压力,只有迎难而上才行。假装旷达这种事实在太愚蠢了!

文艺青年常常抱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但我不想再这样了,我想接地气。我想创作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喜闻乐见的东西。虽然还是有点端着,还是想弄公众号而非现在最火的小红书等平台,但至少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俗话说文无第一,在文艺世界里成功的概念对一般人相当淡薄;但这或许也只是逃避而已。自从在大学生活中遭遇滑铁卢式的失败而逃入文艺世界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认为自己成功过。但我还是想要成功。
至少让我成功一次吧!
即使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为网红之类的,但我还是需要一次足以在心里说服自己的成功,让我不再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现在想来,我倒是确实已经实现一次小成功了,也就是重新开始学钢琴。小学时我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的电子琴,后来因为没意思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再次试图开始学钢琴,学到了拜厄的70多条,然后因为疫情和学习压力等原因暂停了。此后我曾经打算复学,但是在这个拖延的过程中,老师决定申请博士去美国读书了!这就是严重拖延的后果。现在我重新在家附近找了一个不那么专业的钢琴老师,接着弹哈农和车尔尼。嗯,值得肯定。
虽然现在弹琴对我来说还是一件十分枯燥无聊的事情,但我希望,如果能一直坚持下去,有一天,我会像掌握一门语言一样掌握音乐,像用诗歌表达情绪和思考一样,也用音乐表达。在诗歌上我坚持了十五个月(就是这么精确)才实现这点。文字是从小就学的,已经熟极而流,但音乐不是。或许要花上五个十五个月才能实现吧。我希望我能努力坚持下去。
还行,也算有点成功。
所以我现在也打算重新开始运营公众号,并在运营中学习AI的使用。这个公众号还是大学时开通的,所以很幸运地拥有留言功能。我已经在试图重新开始前清空它很多次了,现在又清空了一次,希望这次能坚持下去,成为一个真正的新起点。为此我还给自己起了一个新的马甲,叫“李偕行”。

(公众号的头像和名称之后可能还得再调整一下,现在暂时先这样)
为此我还专门去学习了Suno和文心一格,为这篇文章生成了配图和音乐。在做中学是最好的,不是吗?
此外我还打算用AI生成一些诗歌朗诵,并上传到喜马拉雅和B站上。我自己平时在背诗的时候经常这么做,因为边听边背效率比较高。这些朗诵或许也会有其他人需要的吧。目前已经生成并上传了二十几首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用AI朗读我喜欢的诗歌(1-100)_全集免费在线阅读收听下载 - 喜马拉雅
《陶渊明诗文鉴赏辞典》AI朗读_全集免费在线阅读收听下载 - 喜马拉雅
以上这些努力或许只是给了我一种追上AI潮流的错觉,但有这种错觉会让我感觉比什么都没做好很多。
AI能够替代我的很多工作,甚至完全替代我的社会功能,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件事是它不能替我做的,那就是替我去活,去感受。为此我还写了一首小诗表达我的想法:
无论多么轻盈的事物都过于沉重, 因为我最轻。 AI唯一不能替代的是我的痛苦, 还带来了更多。
轻盈之物应 相依为命。
啊,诗歌是多么好啊。
开始亲手创作诗歌之后——不论创作得有多烂——我才开始真正理解很多创作者内心深层次的想法,那是光做读者这辈子都没法体会到的。运营公众号——尽管在鄙视链上比诗歌低成千上万个层次——其实也是如此,自己亲手弄过排版、找合适的图片配乐等媒体资源、底部菜单和回复设置等等琐碎的事情后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进而产生对长期高质量运营的公众号主的尊敬,甚至包括那些过去因为低质量营销而被我看不起的。
现在想来,我这种眼高手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有什么资格看不起人家呢。Come get your hands dirty! 现在这样可比临渊羡鱼,甚至临渊也假装自己不羡鱼的时候好得多了。

从读者一跃而成为创作者之后,再看别人的公众号文章时,心态发生了改变,会观察对方是怎么排版的。前段时间看李诞的书,里面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福尔摩斯说,看和观察是不一样的。 越早丧失看剧的乐趣,越早发现观察剧的乐趣,越早成为一个合格的以创作为生的人。 放弃看的乐趣,享受观察的乐趣——这样的测验不只在看剧时,在面对一切时都一样。 像疯狗一样去占有,把世界据为己有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创作。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所以我也得学会并喜爱观察才行。(别看李诞的网络风评是那样,这本书其实写得很实在,对大多数内容创作者都有帮助,不拘于脱口秀从业人员。)
最后引用一首最近读到的陆机的诗吧,很好地表达了我最近的想法:
守一不足矜,歧路良可遵。 规行无旷迹,矩步岂逮人。 投足绪已尔,四时不必循。 将遂殊途轨,要子同归津。 ——《长安有狭邪行》
有了那个时代许多既厌恶又渴望名利的、深受内心斗争所困的、背负着家族重任无法甩脱的陆机的衬托,我们才明白陶渊明的好处。可是,缺了前面那一步是不行的,人绝不可能一步就成为陶渊明;正因为如此,我觉得陆机才更可爱。
伊洛有歧路,歧路交朱轮!
仍深信此乃“歧路”,是否为一种极为酸腐的知识分子气的表现。
张慕晖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睡眠瘫痪之六 (3人喜欢)
- 昨天终于放下了 (4人喜欢)
- 2025年3月杂记 (6人喜欢)
- 2024/08/15 → 2025/01/15 (2人喜欢)
- 和父母无法沟通你有多绝望?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