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 1、2
不谈战争谈音乐
拉赫玛尼诺夫(1)
拉赫玛尼诺夫
(一)
本来今年的6月俄罗斯要举办第一届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音乐(钢琴、指挥和作曲)大赛。赛事三大代言人都选好了:马祖耶夫、捷杰耶夫、亚历山大·柴科夫斯基。可是,俄乌战争爆发了。
现在,捷杰耶夫在德国已经被解雇了,因为他支持普京。亚历山大·柴科夫斯基不得而知,但已知的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已经被西方全面封杀了。马祖耶夫是当今俄罗斯的钢琴大师,目前是安全的。可是还能不能代言就不知道了,因为估计今年这一赛事难以举行了。这样,唯一的好处就是拉赫玛尼诺夫不会被抵制,但拉赫玛尼诺夫在俄罗斯总是生不逢时。
拉赫玛尼诺夫不仅是那个时代伟大的作曲家,还是最杰出的钢琴家,用今天的话来说,属于大神级的钢琴大师。与传说中的史上钢琴大师不同,拉赫玛尼诺夫生活在20世纪,他的演奏通过现代神奇的录音技术得以保留,使我们今天能有幸亲耳一闻,听到他的声音。不过,几年前澳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广播电台搞过一个节目,他们分别播放拉赫玛尼诺夫本人演奏的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和郎朗的演奏,然后请观众投票选出自己喜欢的版本,结果一向被批评演奏缺乏思想内涵的郎朗的演奏获得了更多听众的喜爱。有人曾评论说,作曲家演奏的钢琴与钢琴家不同。我想或者作曲家在演奏作品时就像是在作曲,而钢琴家演奏时则是在演奏。当然,这里我并不是想否定郎朗的演奏,我认为他们有不同的风格,郎朗的演奏或许更适合今天这个商业娱乐时代中听众的口味。所以,我想说的是作为作曲家的拉赫玛尼诺夫可能更具有永恒的价值。
拉赫玛尼诺夫有一双病态的大手,他可能患有马凡式综合征,这类患者手脚奇大,拉赫玛尼诺夫的手可以跨越12个甚至13个音阶,轻松的处理最复杂的乐句。不过,他的演奏却是舒缓朴素的,有着一种超常的清晰的结构,音色晶莹剔透,并且带着一股冥想的气息。
其实,拉赫玛尼诺夫本身也是这个现代商业时代的幸运儿和弄潮儿。当年比他更老一些的音乐家很多人拒绝新出现的录音技术,而拉赫玛尼诺夫主动拥抱了它。在美国时,他最早与爱迪生合作,在爱迪生的唱片公司中发行了五张双面唱片,获得良好的市场业绩。拉赫玛尼诺夫和爱迪生对唱片的制作和发行都非常满意。然而,当拉赫玛尼诺夫希望再录制更多唱片时,爱迪生却拒绝了。爱迪生认为世界上有这十张唱片就足够了。爱迪生缺乏音乐品味,也缺乏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他的所有生意最后都破产了。
(二)
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通过在金属滚筒上留下深浅不同的痕迹把声波变成金属振动的滚筒录音机,播放时要用手旋转留声机的曲柄。当时,他录下的第一个录音是他朗读的一句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大概是“玛丽抱着小羊羔,小羊羔的羊毛像雪一样白”,录音只有八秒钟,但他为我们永远的留下来他的声音。其实,20年前法国人斯科特发明的声波振记器,或许这才是人类最早的录音机。1888年德国人发明了碟式唱片。两种唱片竞争了20年,滚筒才终于逐渐被淘汰。1940年,英国开发出全频带录音,FFRR,这项技术原本是英国海军为了通过声音区分英国潜艇与德国潜艇而发明的高清录音。在滚筒录音发明近200年后,1962年,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盒式磁带。到1980年代,磁带销量超过了黑胶唱片。然而,1982年,索尼公司与飞利浦联合发布了CD。十年之后,CD一统天下。黑胶唱片和磁带都绝迹了。但只过了八年,MP3又上市了。人类进入数字音乐消费的时代,而人类几万年前就开始画画了,但对于这几万年人类的声音,我们一无所知。录音技术使人类最神奇的一项发明。
留下过去的声音。
爱迪生是一个奇异的矛盾体,他既是一个天才的发明家,又相当守旧,非常僵化自负,他的许多生意最后都惨遭失败。在录音唱片上,他先是以他的滚筒录音顽固的与唱片抗衡,直到1913年才不得不接受唱片。而且,身在美国的爱迪生却像我一样不喜欢爵士乐,拒绝发行爵士乐唱片。总之,种种原因的最后是,他的唱片公司也于1929年倒闭了。
在被爱迪生拒绝后,拉赫玛尼诺夫又与RCA公司合作,继续推出他的音乐唱片,为他带来丰厚收入。爱迪生在18世纪末曾录过一段勃拉姆斯亲自弹奏钢琴的录音,这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一段录音了,可惜当时的录音技术极不完善,现在听起来只有一片噪音,完全听不到勃拉姆斯的钢琴声了,但当时勃拉姆斯的确在弹钢琴。
(三)
后来,RCA已经重新制作出版了十张约十个小时的拉赫玛尼诺夫的录音CD,既有拉赫玛尼诺夫演奏和指挥的他自己的钢琴作品,也有他改编的曲子和其他作家的作品。这是非常珍贵的录音,而且,今天已经被制作成无损音乐的数字形式,有心人几年前可以在网上搜索资源免费下载,如今只能在淘宝购买非法的产品,然后找到一个可以播放无损音乐的播放器安装在自己的电脑上了。这里放几首:其中有拉赫玛尼诺夫改编的柴科夫斯基的《摇篮曲》,《摇篮曲》是柴可夫斯基最后的一批作品;拉赫玛尼诺夫还将奥地利伟大的小提琴家克莱斯勒创作的著名小提琴小品《爱之欢乐》、《爱之悲伤》改编为钢琴曲,也是非常精彩。克莱斯勒是上个初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是大卫和海菲兹所敬仰的小提琴大师。当年,RCA还录制了拉赫玛尼诺夫和克莱斯勒的合奏,不过,RCA似乎更加重视克莱斯勒,而对于拉赫玛尼诺夫的录音有些敷衍,所以他的伴奏听着相当含混。不过,这些录音非常珍贵。这里放的是贝多芬的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的一个乐章。
(四)
赫马尼诺夫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大地主家庭,其祖上据说来自传说中的瓦西里,绰号“拉赫曼”,是摩尔达维亚的斯蒂芬三世的孙子。赫玛尼诺夫的祖父阿尔卡季生活在尼古拉一世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是普希金的时代,是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对于后来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具有重大意义。阿尔卡季是一个大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和农奴。他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曾经向爱尔兰的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学习过作曲。“拉赫曼”有亲切、慷慨的意思,的确,阿尔卡季对人亲切慷慨,因此得到周围人尤其是他的农奴的敬爱,这使得在农奴制改革中他的家庭并没有受到太大冲击。阿尔卡季的女儿朱丽娅嫁给了西洛蒂,一年后生下了亚历山大·西洛蒂。这位拉赫玛尼诺夫的堂兄是那个时代俄罗斯杰出的钢琴家,他曾是安东·鲁宾斯坦的学生,还曾师从李斯特,不过,他跟随李斯特只学习了几个月,李斯特就去世了。
(五)
十八、十九世纪的俄罗斯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最终爆发剧烈的动荡与革命,这些形成了俄罗斯的历史,也奠定了今天现代俄罗斯国家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性格。彼得大帝以专制的方式迅速推动俄罗斯全面西欧化,同时,开始领土扩张。之后的叶卡捷琳娜大帝继承了彼得大帝的政治遗产,继续推进西欧化和俄国的军事事扩张。两代俄罗斯沙皇奠定了俄罗斯的欧洲思维和欧洲情节。叶卡捷琳娜大帝死后,长子保罗一世继位。保罗一世是一个有着悲剧命运的沙皇,和他的父亲彼得三世一样,死于宫廷阴谋。在他死后,他的长子亚历山大一世继位。和平淡而悲剧的父亲相比,亚力山大一世的一生可谓既辉煌又神秘。早年,叶卡捷琳娜大帝与储君保罗有矛盾,亚历山大刚一出生就被叶卡捷琳娜抱走抚养。叶卡捷琳娜极为喜欢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小时候在叶卡捷琳娜的宫中是一个活泼聪明讨人喜欢的孩子,可一到父亲保罗的宫中,就变成另一个人,严肃、坚毅、冷酷、守纪律,这完全是保罗心目中理想的普鲁士军人的形象。后来,叶卡捷琳娜大帝想让亚历山大在她死后继承皇位,这让保罗很担心,而亚历山大在父亲面前极力保证不会接受王位,在叶卡捷琳娜大帝面前则从不谈论此事。当年保罗被刺杀时,亚历山大和妻子躲在他的套房里,消息传来,亚历山大恸哭不止,直到政变的首领走进来,对他说:“行了,别耍孩子气了,登基去吧。”今天一般的史学观点是,亚历山大在政变前迫于政变者的压力签署了同意政变的秘密文件。经自彼得大帝之后历代沙皇的持续军事扩张,待到亚历山大执政期间俄罗斯的领土和影响达到巅峰。在对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瑞典的战争中取得一系列重要胜利后,俄国又相继吞并了格鲁吉亚东部、芬兰、比萨拉比亚、北阿塞拜疆和华沙公国。尤其1812年至1814年间,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俄罗斯更是成为欧洲反法同盟的霸主。最终打败横扫欧洲令欧洲各国闻风丧胆的拿破仑,亚历山大还亲率大军自莫斯科经白俄罗斯明斯克、立陶宛维尔纽斯、穿越波兰华沙、德国柏林攻入法国巴黎。1814年,亚历山大骑着白马以反法联军总司令的身份在盛大的入城仪式中进入巴黎。之后,俄罗斯被誉为欧洲宪兵,亚历山大一世被欧洲诸国举为“神圣王”。然而,也是在这次风光无限的征服拿破仑的巴黎之行中,跟随亚历山大的青年一代俄国近卫军军官目睹了巴黎的现代与繁华,受到刺痛,他们意识到自己正走在诞生了“自由”“民主”和“平等”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法国,他们感到真正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感受了人的尊严,而俄国还是没有宪政的古老的农奴制呢。结果,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此坚定地走上了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道路。后来,许多人成为发动政变的“十二月党人”,政变虽被镇压,但开启了俄罗斯近代动荡战乱与革命的风潮。所以,可以说俄罗斯以军力击败了拿破仑的同时,法国却以其文明击败了俄罗斯。
亚历山大大帝从小接受良好的欧式教育,具有启蒙和自由主义的思想,他认同法国的共和制,反对君主专制。但当他开始统治俄罗斯,他遇到的现实与当年所受的理想主义教育形成强烈反差,这使得亚历山大变得茫然不知所措,而这也是一直困扰俄罗斯政治文化界的一个至今没有解决的难题。
亚历山大最后的人生结局更是一个神秘的传奇。
(六)
1825年9月,亚历山大一世得到密报,军队中正在准备一场政变,少数军官阴谋要推翻他。而令人奇怪的是亚历山大一世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离开圣彼得堡,去到一个安静偏僻的亚速海小镇塔甘罗格疗养。这里气候温凉宜人,风景美丽质朴。而不到两个月,俄国皇宫突然宣布,亚历山大一世在疗养地驾崩了!随即,对于亚历山大的突然死亡俄国境内出现了不同的猜测。有人说,他的确是死于疾病;有人说,他没有死,而是看破红尘,放弃皇位过起了隐居生活。至今,亚历山大的死成为一桩悬案。据说,在他死后10年的一天,乌拉尔山区的一个村子里来了一位自称费奥多•库兹米奇的老人,老人雍容高贵、气度超凡。因为,他说不清自己的来历,结果被警察驱逐到了西伯利亚。但他学识渊博,待人宽厚,在当地受到群众爱戴。并且,人们慢慢发现他对当时的政坛典故了如指掌,讲起宫中的事情如数家珍,更离奇的是,他能绘声绘色地描述俄军开进巴黎时的盛况,甚至能说出当时沙皇身边每一个随员的名字。后来,1864年1月20日,费道尔•库兹米奇死了。之后又有传说,当年亚历山大的御医从不参加11月19日纪念亚历山大之死的祷告仪式,而1864年1月的一天,他却亲自领着全家为亚历山大的亡灵祈祷,流着泪说:“沙皇这下是真死了。”而在继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办公室的墙壁上,一直挂着费道尔•库兹米奇的画像。
据说,前苏联曾挖开沙皇时期的墓室,而亚历山大的墓穴是空的。
(七)
1825年11月,俄国皇宫宣布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驾崩后,继位者是尼古拉一世。此前,亚历山大已经秘密起草一份遗嘱,让他的兄弟尼古拉继位。亚历山大没有子嗣,但尼古拉是保罗一世的三儿子,尼古拉并没有看到这份秘密遗嘱,他十分关心此事,因为保罗一世的次子康斯坦丁还健在,按理他应该继承王位,但康斯坦丁放弃了王位继承权,原因在于康斯坦丁娶了一位波兰女公爵,这在当时是门第不当的婚姻,不被法律承认。所以他不愿意继承皇权。可是朝臣们和尼古拉已经向康斯坦丁宣誓效忠,但康斯坦丁拒绝了,他宣布尼古拉成为沙皇,向尼古拉效忠。可是,问题是尼古拉也不想做沙皇。而且,此时他还倒插门住在华沙。就这样兄弟俩在圣彼得堡和华沙之间相互推让,间隔重城,道路迢阻,这推了两三下可整整25天就过去了,从11月中推到了12月中,而且,这一年就要过去了。这时朝中的一些权贵和军官都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原来,当年参加1812年卫国战争的一些军官,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从法国回来后,就陆续成立的一些秘密团体,他们要废除俄国的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或者推翻沙皇,实行共和制,国家采取普选,建立人民议会和最高杜马。所以,现在看到亚历山大一世死了,国家处于权力真空,于是,感觉机会来了。在S.P.特鲁别茨科伊公爵的倡议下,这些年轻军官决定起义,干脆他们也别推辞了,谁也别当沙皇了。于是,在尼古拉宣誓就职的前一天,由近卫军官和海军官兵组成的政变军人占领了枢密院广场,可是,这时原来策划政变领袖特鲁别茨科伊公爵却改变主意,临阵脱逃。而政变军队原来的组织就不严密,现在就成了群有群龙无首的一群散兵游勇,他们占据在广场上,没有进一步的行动,本来此时如果行动将很简单——进入冬宫逮捕尼古拉,一切就结束了。但现在,军事政变就变成了一场加州的五月鲜花的示威运动。而尼古拉呢,开始他希望通过谈判和平解决,第二天好顺利完成登基大典,但是谈判一直持续到天黑也没有结果,时间迫近,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尼古拉这才下决心调动军队进行镇压。而镇压一开始就相当残忍,尼古拉调来的炮兵先是直接炮击广场上的政变官兵,然后骑兵骑着大马挥舞马刀冲击人群,当天起义者有1271人被杀,之后,又有数百人被判刑。这次参与政变的人后来被称为“12月党人”。而镇压起义也给尼古拉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从此他极端保守,不遗余力的绞杀一切革命和变革的思想。但这样的极端做法又为之后俄罗斯的动荡和革命埋下了种子。
后来,列宁称“十二月党人”是“贵族革命家”。没有被杀的重要的“十二月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而他们的妻子或情人则纷纷勇敢的奔赴那里,十分感人。
尼古拉一世的执政继续历代沙皇的扩张政策,为了争夺黑海的出海口,他开始了克里米亚战争。这导致土、英、法、土的最激烈反对,也导致了俄国的崩溃。
克里米亚战争十分惨烈。开始在俄罗斯对土耳其的战争中,出于分割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的目的,英国支持俄罗斯,但当看到俄罗斯要打败土耳其,占领克里米亚时,英国又开始支持土耳其对抗俄罗斯。最梦幻的是,开始英国公众一致仇视土耳其,而几乎一夜之间有一致仇视俄国,支持土耳其。而刚刚和英国打的不可开交的法国现在也加入了英国的对抗俄罗斯的阵营。此时,俄罗斯军事和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这场战争简直就是英法两国展示工业革命最新成果对于人类杀死力的舞台,各种新式武器纷纷亮相战场,俄国只能依靠蛮勇对抗。历时三年的战争使双方投入的兵力各自逼近百万,最终沙皇俄国以付出五十万士兵伤亡的代价宣告战败。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尼古拉一世把皇太子亚历山大二世叫到跟前对他说:“为俄国努力吧!朕本想把最沉重的担子挑起来,给你留下一个幸福强大的王国,现在看来上帝做了别的安排。”不久之后,尼古拉一世就死了。一般猜测是:他是自杀而死的。
尼古拉一世死后,亚历山大二世与联军缔结了和平条约,俄罗斯不仅丧失了在黑海的全部海军力量,而且被迫割让西部大片领土,其国际地位与战前相比不啻为云泥。
1894年,尼古拉一世在败局已定的克里米亚的战场上去世了。尼古拉二世于11月1日继位,这时的俄罗斯已经行将崩溃,尼古拉二世又是一个能力不足的沙皇,不可能带领俄罗斯摆脱危机,拯救这个庞大而破败的落后帝国。尼古拉二世虽然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建立了国家杜马,但他的统治僵化残忍又缺乏强力的手段维持稳定,他对内施政乏术,对外还依然盲目扩张,在日俄战争惨遭失败后,尼古拉二世又参加了一战,这最终摧毁了沙俄帝国。在一战中,俄国遭到惨败,在外损兵折将,在内国家经济陷入危机,粮食出现饥荒。1917年初,圣彼得堡发生工人罢工,罢工很快发展成武装起义,尼古拉二世命令军队血腥镇压,但军队镇压过程中也起义了,最后,尼古拉二世只好于3月2日退位,罗曼诺王朝覆灭,尼古拉二世成为俄罗斯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他退位后,全家被囚禁在皇村,但尼古拉二世的退位并没有使俄罗斯平静,动荡更加剧烈,他的全家也在7月17日凌晨被布尔什维克全部处决。这次就是布尔什维克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了。
(八)
1905年1月9日,大群工人和家属在圣彼得堡冬宫外举行示威抗议,警察向人群开枪导致500名平民丧生。惨案随后引发俄罗斯全境的罢工和起义浪潮,国家陷入混乱,拉赫玛尼诺夫所在的歌剧院也被迫关门了。介于1905年俄罗斯开始的混乱,拉赫玛尼诺夫在1906年11月携家人来到了安静的德累斯顿。很快,夫妻两人都喜爱上了这里,因为拉赫玛尼诺夫只有在安静的环境里才能工作。所以,他们一直在这里生活到1909年夏天,才回到俄罗斯的伊万诺夫卡度假。
1907年夏天,拉赫玛尼诺夫在巴黎看到德奥表现主义画家勃克林的油画《死之岛》的黑白复印件后大受震动而创作了一首同名管弦乐作品。
以前介绍过列宾听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乐《安泰》后大受震动而画下了著名的《伊凡雷帝弑子》,这里是拉赫玛尼诺夫看到了勃克林的《死之岛》画作,而创作了音乐。对比观看画作聆听音乐,感受一下视觉和听觉艺术的转换是极为有意思的。
勃克林是瑞士画家,早年在德国学画,因此没有受到当时正兴起的法国印象画派的影响,而属于德国表现主义。开始他一直默默无闻,后来在画下《死之岛》才开始闻名。今天人们能知道他也是由于他的这幅名画。《死之岛》画的是渡船送死者进入冥界的神话。画面正中是在水中耸立极高的岩石峭壁,峭壁中部幽暗,下面是进入冥界的港湾,期间柏树丛生。有人认为高耸的峭壁象征男性,阴森幽暗的凹陷的海湾象征女性,柏树是对逝者的纪念。在冥界入口有一只小船,船头站着一个白衣渡者,船上放着一具棺木。勃克林1880年至1886年间,一共画了六幅《死之岛》,第一幅画的时间是傍晚,天际最后一抹橘黄色的夕阳映照在岩石峭壁和白衣人的身上;第三幅画的时间是白天;最后一幅画的棺材上增加了红色的装饰,红色为沉重的画作带来一丝生机,或许是象征着新生。拉赫玛尼诺夫1907年看到的是这幅画的黑白复制品,他当时大受震动而创作了同名管弦乐,后来还有一位著名人物看到过这幅画,也大受震撼,这个人就是希特勒。一当选德国总理,他就买下此画,并一直悬挂在总理府。1940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应邀访问柏林,与希特勒秘密进行划分欧洲的谈判。当时拍下的照片中就可以看到希特勒身后的这幅《死之岛》。那时,德国已经暗中制定了进攻苏联的计划。当年,希特勒买下的是第三版,白天的版本。早年希特勒学习绘画,曾想成为一名画家,但后来在一战时参军成为了一名陆军下级军官。
(九)
拉赫马尼诺夫的父亲是一位军官,也是业余钢琴家,他娶的妻子是俄国将军波塔可夫的独生女柳薄芙。因为波塔可夫极为疼爱他的这个独生女,所以结婚时的嫁妆,光房产就有五处。拉赫玛尼诺夫的家庭于是非常富有,但不幸的是瓦西里却是个浪荡的公子哥,有些像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他在军中服役时染上了挥霍的恶习,负债累累,而“拉赫曼”的另一个意思,恰巧就是“挥霍无度”。后来,他们不得不开始变卖房产为了还债,每况愈下,最终把所有的房子都卖光了,一家人只好搬到圣彼得堡住公寓了。柳薄芙有着良好的教养,会弹一手好钢琴,拉格玛尼诺夫长大后仍然记得母亲弹的钢琴。在圣彼得堡,瓦西里的两个女儿不幸患白喉死去,这让柳薄芙极为伤心,她将这一切灾难归咎于瓦西里的恶习,两人关系变得紧张,后来瓦西里承受不了自己的放荡行为的耻辱,丢下了妻子和年纪很小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离家去了莫斯科,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拉马尼诺夫十岁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但当时学习并不用功,许多课程不及格面临被开除的危险,后来,在他的著名钢琴家亲戚西洛蒂的建议下,转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拉玛尼诺夫终于显示出他的天赋,他学习努力毕业时获得了最高分和莫斯科音乐学院的至高荣誉大金质奖章,在此之前只有两个人获得过这个奖章。
1896年,因为第一交响曲演出的失败,拉赫玛尼诺夫停止了作曲,而到马蒙托夫剧院做指挥。1904年日俄为争夺中国的东北在中国开战,俄罗斯打败。1905年1月9日,圣彼得堡工人罢工,引发俄罗斯全境的罢工和起义浪潮,拉赫玛尼诺夫所在的歌剧院也被迫关门了。
(十)
1909年夏天,拉赫玛尼诺夫回到了俄罗斯的伊万诺夫卡庄园。然而,到了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这让更拉赫玛尼诺夫感到恐惧,因为他是大地主出身,属于被革命的对象,他家族的庄园被共产党没收,十月革命后,更是躲在公寓楼中,听着外面的枪声和集会声完成了对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修改。后来他想要逃走,但苦于无法得到签证,就在这时拉赫玛尼诺夫接到了在斯堪地维亚举行十场钢琴独奏音乐会的邀请,他立即接受了邀请。1917年12月22日,拉赫玛尼诺夫带着家人和一只小手提箱,里面装着他全部的家当乘火车离开了圣彼得堡,在俄芬边境,他们全家坐着雪橇穿越白雪皑皑的芬兰,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十一)
拉赫玛尼诺夫的大提琴奏鸣曲是一件杰作。
这里我把柔板乐章三个不同音乐家的演绎放出来对比一下:俄罗斯的沙弗兰的演奏甜美浪漫,有着俄罗斯的浓郁;马友友的演绎优美舒展,有着东方的灵秀;还有一个是法国的大提琴家托特里埃,我比较喜欢法国的几个大提琴家。托特里埃的演奏节制优雅,有着一丝冥想的气息。当然,这些只是个人感受,而个人的感受往往又是很不相同的。
拉赫玛尼诺夫最流行和最动听的或许要算他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第18变奏曲。我这里可真有这支曲子的不少版本。有意思的是飞利浦公司出版的20世纪钢琴大师的套装中,这个作品有三位钢琴家演奏的版本,而这三位钢琴家都是美国人,并且都有着传奇而不幸的经历。卡培尔,1922年出生于纽约,他的演奏具有那个年代美国的蓬勃生气,不过,1953年年仅31岁的他正当走向事业辉煌时,不幸在飞机失事中遇难。卡钦,出生于1992年的新泽西,有着辉煌的技巧和惊人的艺术天赋,但不幸在42岁时因癌症去世。费雷雪,出生于1928年,18岁生日前他就已经在卡耐基音乐厅举行过两场独奏音乐会了。1951年,他又成为第一个获得布鲁塞尔伊丽莎白钢琴大奖赛金奖的美国人。他倒没有像另外两人那样英年早逝,但是不幸在37岁时,右手因伤致残,从不得不放弃演奏。我这里还放一个郎朗的版本和鲁宾斯坦的版本。这个鲁宾斯坦是阿瑟·鲁宾斯坦和前面讲的安东·鲁宾斯坦、尼古拉·鲁宾斯坦没有关系,是上个世纪波兰伟大的钢琴家,他的演奏让人感到温暖,而非显示技巧。这里还介绍一位苏联俄罗斯非常传奇的钢琴家——维克多·梅尔赞诺夫。苏俄的钢琴传奇大师太多。梅尔赞诺夫1919年8月15日生于坦波夫,2012年12月20日才去世。他1941年曾加入苏联红军,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全苏联钢琴家比赛第一名,与他并列第一的是大名鼎鼎的里赫特。不知道为什么他在国内的知名度非常低,中文介绍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