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一年
阅毕。当一个人,从小就被包装成天才,也许她的确有一些异于同龄孩子的见识,哪怕这些见识是在被包装后的逼迫下产生。她会活得很谨慎,会在小心翼翼中完成从孩提到青春、从青春到青年的所有人生大事,这幸福吗?对钱包来说,这是满载的快乐,因为我是天才,因为一个十三岁女孩随便说些成熟的话就会被大人称作思考,然后变现,但对心灵来说,这是茫茫的孤独,同龄人觉得你虚伪,大人把你当工具,除了书和文字,再没有分享情绪的空间。精神在现实中随时枯萎,又在阅读中随时丰硕,人呐,早已习惯孤独,没有什么天才,那就是一套被人取笑的小丑服,或是套在脖子上的大字牌,当观众有需要,你就得戴上,接着被骂,接着继续孤独。
Part-one:
在读“不曾历经沧桑”时就盘算着,自己定将在未来的某一刻,以喟然而叹的心态阅读本书,再以喟然而叹的心态撰写阅毕,这一时刻终于到来,我遂愿了,喟然而叹。
这本书就是个骗子,什么东京拯救了我,什么中日世间百态,都是出版公司的营销噱头,日记这个形式也不过是为了配合营销对作者产生的约束。在第一个月,蒋方舟还装一装,把每日见闻、生活琐事简短得记一记;到了前半年,开始写思考,对作者、文学母题进行大致的表达;待下半年,咱不装了,日记形式边去,生活屁事边去,姐要写自己所写,虽然每篇文章还是以日期为名,但很明显,各有自己的主题,其所探讨的、所输出的,是具有力量感的意见,而非软文。书中可能有一两处对日本文化的客气,有一两段身处异乡为异客的客套,但吹日本是不存在的,因为作者知道这没有意义,文学面前硬窜两股绳拔河,只有滑稽效果,没有思考价值,只是这场比赛,被营销编辑当作盛宴,接着在宣传中被广而告之。所以本书很荒唐,人人看到都得骂一句,可骂的东西并不存在。
Part-two: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解构,尤其在女作家细腻且包容的手法下,现象被解构成一片一组一根一块的零部件,完整,清晰。160218到160220三篇文章,对中产身份的解构看得人忍俊不禁,让我想起今天的所见,在明明不许牵狗进入的中产超市,狗却成为顾客彼此间表现自己同情心的工具,那一声声虚伪的夸赞,那一次次矫揉的抚摸,规则在被身份构建的傲慢中,变得一文不值,更何况这还是那些傲慢嘴中最常引用的金律。最搞笑的是这些傲慢,甚至可能是伪装出来的身份,所谓“人活一张皮,骨子是阿谀”,会装你就成了中产。
Part-three:
本书中,蒋方舟将自己的女性身份,凝结成一把钥匙,打开了女性生命中那扇叫做生命意义的大门,这是书中不曾间断的母题。这场母题由人开始,裂变成身份和感情,继续裂变成人生、生命和爱情、婚姻,接着裂变为在文学作品、作家传记中的象征元素,最后裂变附着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我不会写爱情,只会写两人费尽千辛万苦在一起,却一起目睹爱情的死亡。”也许我早知道结果如何,但还是千方百计的给自己洗脑,强迫自己相信事物定变好、希望定降临的幻想结局,可惜,我只是在等一个时刻,一个明确事物真正离去的时刻。我错误的将对方生命力抽空,使一个充满希望和爱情的女生,变得失望、变得绝望,也许无论果树结出如何丰硕的果实,到最后,我都空留一棵干枯的残树,因为我无法做到珍惜美好,只能目睹爱的流逝。
千思万想的一篇阅毕完成,没有欢笑,心绪中满是哀伤,我寻思,我应该也喜欢一间铁路旁的出租房,毕竟自己的成长路上,爱可能偶尔不在,但火车轰鸣声却不曾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