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冬日暖阳--记西安之旅
如果不是这次偶然的机会,我可能不会想到要去西安。对于这种历史感太重的城市,总觉得有一种沉重和压抑,“看到钟楼就想到鼓楼”,但这次旅行让我看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鲜活的西安。
下午的飞机出发,身体里好像有一个动点,跟随着飞机助跑和起飞,来到云端。



经过了一次转机,我们在晚上到达了西安。可能是离四川比较近的缘故,西安的川菜馆非常多,甚至要多于陕菜馆。到达的第一个晚上,我们吃了冯四孃跷脚牛肉,川菜的口味很难出错,不过这家最大的感觉就是咸。




第二天上午在酒店吃过早餐后,我出发去了陕历博,在里面几乎逛了一整天,写在了前两篇日记里。

晚上来到永兴坊吃小吃,路上遇到城墙,在城墙间穿梭行走,好像历史就在眼前,但残酷已经被抹去,只剩下可供观察的客体。那几天西安的冬日很温暖,带着微微的湿润,很舒适的气候,心情也变得轻盈了。







永兴坊的小吃种类还是很多的,可逛性也比较强,比我后来去到的洒金桥种类要多。

第一站吃了水盆羊肉,这个羊肉汤真的很好喝,但也是偏咸。







在永兴坊吃过饭之后,我们去到了大唐不夜城,一下出租车就直接被拍汉服照片的商家拦截,我原本以为我永远也不会穿汉服在街上拍照,没想到在这里破例了。




穿好看衣服化妆拍照片,真的是一件让人很难拒绝的事情,而且在大唐不夜城穿汉服走路不会觉得奇怪,反而有一种异样的氛围感。更惊喜的是,在大唐不夜城我还看到了cos瘟疫医生的人,不过我没有拍下来照片。
大唐不夜城是以唐代文化为概念建成的人工景观式街道,街道上有一些特色雕塑,还有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电影院等等,也会定期有一些表演。作为夜景来参观游览,体验还是不错的。


“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大唐文化深植于华夏热土,以盛世包容万象,正如含元的本意之包含万物。含元殿为唐长安大明宫大朝正殿,作为长安城建筑群中的杰出代表、大唐盛世的象征,它见证着唐王朝的兴起变迁。原含元殿高台重叠,宫阙对峙,庄严肃穆,此作品以约1:6的比例对盛世期含元殿的传统结构进行复原,采用6mm金属构件对含元殿中梁、枋、斗、拱、进行搭建。以现代艺术概念与工艺对含元殿的再创作,是致敬过去、传递历史,也是展现当下,畅想未来,长安与西安,在此执手。

虽然唐代的盛世夜景已经不可能再现,我们也绝无可能亲历,但是走在这里,望着这样的灯火辉煌,还是会想起《大明宫词》里小太平偷跑出宫,跑到烟火气十足的街道上吃一碗小馄饨的场景。遐想中对历史的过滤,让我对这样的夜晚也有着淡淡的憧憬。








景区以蛋卷形式出售的八宝甑糕,价格偏贵。不过西安的甑糕真的很好吃,是那种很松软的糯米粘糕,一定要吃新鲜出炉的,香甜又不会腻。
可能因为前一天在博物馆站的时间太久,又走了太多的路,第三天我直接睡到了下午3点。惊醒起床之后,我去了很喜欢的西安城墙,从离酒店比较近的建国门上城墙,在永宁门下城墙。



在上城墙之前,我又去建国门附近的老菜场逛了逛,这是一个小小的文化街区,也有一些不错的小吃。





搅团像是把水分抽干的玉米面糊糊,然后再加上酸汤,酸汤里面有南方的酸菜,还有一些其他的小蔬菜和辣椒,很酸爽,如果喜欢酸汤或者是酸菜鱼一定会喜欢。

坐在小店下午的窗边,吃着搅团,看着窗外的阳光,原来冬天也是这样安逸而温暖。












钟楼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旧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原为隋唐长安城皇城及宋、金、元京兆府城的中心。万历十年(1582年),依其建筑原制,移建于府城向东扩展后的城中心今址。因楼上悬挂大铁钟,用以报时,故名“钟楼”。钟楼建筑古朴、典雅、庄重,是一座具有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古代建筑。古时,此楼除与鼓楼相配合晨钟暮鼓向市民报时外,在古代安全防务中兼具指挥中枢功能,同时也是美化城市的景观建筑。

明清西安城四座城门上,均建有一座二层三重檐歇山式高大城门楼,因其建在主体城墙城门之上,故为四门正楼。正楼为西安城市标志性高大建筑,也是古时城门防御体系的主要工程。正楼距地面高32米,面宽七间,通体长43余米,进深二间,楼身两层,为斗拱歇山式屋顶,檐部施勾头滴水。外檐三层,檐下及平座均施斗拱。上檐斗拱为单翘单昂出要头,中檐和下檐为一斗二升交麻叶。造型庄重稳健,外形高大威严。



歇山式是庑殿与硬山相结合的一种屋顶形式,等级次于庑殿。它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即垂脊下端处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俗称“山花”)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

唐长安城,即隋之大兴城,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初易名为长安城,为隋唐两代帝国的首都,政治文化中枢。长安城结构严整,气势宏大,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都城。




傍晚的蓝与城门的灯火辉煌形成明快的对比,水与火的颜色,交融却不侵犯。


晚上在钟楼附近吃了羊肉泡馍,喝了西安的冰峰汽水,然后经过书院门走回到老菜场。




晚上在旅店附近吃了烧烤,就是说烧烤真的很难出错!




第四天一早去洒金桥吃早餐,然后去参观兵马俑。












秦始皇帝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坐落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的一座余脉——骊山的北麓。

我们现在看到的秦始皇帝陵不仅仅是他的葬身之地,更是他不惜工本,而刻意打造出的独立于现实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他所想象的天下。
在这些区域内填充着不同的陵墓设施,如封土以及地下的墓室、外藏坑、祔葬墓、陵寝建筑等。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巨大封土和它下面那“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墓室。
秦始皇帝陵墓室内的上具天文,大多数的理解都认为应该是一些关于星象天文的设置。在穹窿形的天宇内,天圆地方、天象如笠,地法覆盆,这里应该有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天体,有最精确而复杂的星象,还有仙人居住的神异世界。在墓室之上有九层高台建筑覆盖,起保护墓室的作用。
下具地理,应该是模拟了中国的地理概貌以及秦统一六国之后的行政区划,或许为按比例缩小的山河模型。这个模型中最重要的江河大海是用水银制作的,而且用机械使之可以不停地流动。有人推测大概水银密集区有80平方米的范围,如果这其中水银的面积占十分之一,深度为 0.2 米的话,保守估计将会有 20 吨左右。
外藏是设在墓室之外的藏品,这在秦始皇帝陵表现为大量的陪葬坑。其中大型的并经过试掘的陪葬坑,有著名的铜车马坑、文官俑坑、百戏俑坑、石甲胄坑、青铜水禽坑、动物坑、三个兵马俑坑等。其中人们发现最早、研究最深入的就是兵马俑坑,它位于陵墓的东部区域,共被发现有三个大型陪葬坑(就是我们今天参观的1、2、3号兵马俑坑)。分析秦始皇帝陵外藏系统的主要内容表明其与皇帝日常生活有关,另外还有军事内容,这些说明外藏系统旨在营造皇帝生活的内容。
秦兵马俑坑于 1974 年被发现,其中一号坑的规模最大,在其北侧还分别有二、三号坑,在二、三号坑之间还有一个没有建成的大坑。

一号坑是地下巷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坑底经夯筑,地面埋青砖。十个隔梁将坑分为十一个过洞。过洞两侧有立柱,柱下垫袱。柱上面用木梁(枋)为架,密排棚木。棚木上铺席,席上盖土。

一号坑:军阵
秦俑军阵每一个武士都有其相对固定的位置,整个军阵中以9个纵向的编队为作战的主体,每支纵队中又分别由多个前后相连的作战单元组成。
前锋:位于整个军阵最前面,由3排、210件陶俑武士组成,为轻装步兵俑。前锋区域的武士以弩兵为主,绝大多数士兵着轻便的战袍,携远射的强弩,腰佩长剑。
侧卫:这些陶俑位于兵马俑坑南、北两个边缘的过洞,每个过洞内有陶俑两列。这些士兵以弩兵为主,他们的作战任务同前锋一样,作战方式也以强弩远射为主,近战则以长剑搏杀。
主体:主体部位陶俑以过洞为单位,基本上是4件陶俑为1排,面东背西,自东向西纵向排列。






二号坑:奇兵
二号坑是以弩兵、车兵、车骑兵以及车、步、骑三者结合的混合兵种等四个小方阵组成的曲尺形军阵,也是按照作战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二号坑内不再设立隔墙,而只是在坑壁二层台上搭棚木形成其内部空间。
二号坑各单元既可独立又可协同作战,构成了一个组合式的军阵。从二号坑的军种配置看,既有传统的车战军队、弩兵军队,也有新兴的骑兵部队和车、步、骑混编部队。这些军种没有体现在一号坑军阵中,在这里以另一个军阵集结,坑内的弩兵、车兵、骑兵可以作为机动部队有力地支援一号坑军阵,实际上体现了作为主力或正军之外的奇军。

三号坑:军幕
三号坑内的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延着古代的军幕、即指挥部。

现实世界中人们的面貌各不相同,兵马俑的形象也个个不同,我们常用“千人千面”来形容。这些陶俑人物或者表情肃穆、庄重威严,或者面露微笑、轻松自然,当然了还有个别人带着一丝丝的愁容。所有俑的体型塑造也都符合其年龄、身份特征。有的体型魁梧,肚子微微隆起,年龄偏大,这些人多有一定的级别;还有的身材匀称适中,正值壮年,多是一般的士兵。秦兵马俑的面容反映了秦人质朴、忠厚、刚毅、坚韧的群体精神。
这支秦军还有整齐划一的军服。秦朝一般平民的服装为素服,样式也杂乱无章,而我们看到一号坑整个军阵的所有陶俑在着装上整齐划一:上衣为袍,下身着裤,脚穿靴、履,内衣、外衣层次分明,不同的军种有不同的服装。所有的陶俑都是华服重彩(兵马俑刚出土时是有颜色的),上衣多为朱红、粉绿色,下裳也是朱红、粉绿色所占比例较大,靴多呈赭、朱红、粉绿色,履多为赭褐色,显示了这支军队服装上的奢华。
除了衣服之外,秦人头上还有冠或帽。最高级别的将军俑戴的是形状比较特殊的鹖冠,这些陶俑头梳扁髻,发髻后部罩在冠室里。这种冠前半部分如方形板,后半部分为两支扭曲旋转成的卷筒;冠的质地硬直,似为皮革或为多层厚布上漆叠合而成。在兵马俑坑中,戴这种冠的主要为10件高级别的军吏俑,每一位这样的军官都乘坐一辆指挥车。另外,铜车马的两个驭手也戴这种冠。这些都是目前发现的最高级别的秦兵形象,这种冠是他们地位的标志。

中级军吏俑戴的是一种板形冠,御手俑、车右俑及中下级军吏俑也戴此种冠。此外,秦始皇陵园内K0006陪葬坑、曲尺形马厩坑出土的陶俑也戴板形冠。这种冠前窄后宽,前半段平直,后半段略扬起呈45度角,尾部下折如钩,形成一个楔形冠室。还有的板冠从中间一分为二,由左、右两片大小相同的长板并列拼合而成,为双板长冠。




二号坑出土骑兵俑116件,身高1.8—1.9米。骑兵与鞍马并排,俑站立在马的左前方,一手牵拉马缰,一手作提弓弩状。骑兵俑身穿窄袖口、长度及膝部的上衣,此衣双襟较小,交互掩于胸前,襟边的开合口在胸的右侧,举足上马十分方便。下身穿长裤,足登短筒靴,头戴圆形小帽,帽上有带扣系结于颔下。此种服装被认为与胡服类似,是目前考古资料中关于胡服最早的形象记录。骑兵俑的铠甲较短,下摆仅到腰际,双肩无披膊,人骑在马上,铠甲的下摆不触及马背,双臂活动灵便,易于揽缰及操持兵器。骑士俑的附近伴出有铜镞及弓弩、残铜剑等,说明秦骑兵配备的主要武器为弓弩,同时他们也可能佩有长剑。





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出来有一条小吃街,吃到了酸汤水饺。

除了这里的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之外,还可以坐景区的摆渡车去丽山园,可以看到著名的铜车马和一些其他的陪葬坑,但是时间来不及了我没有去。从这里出来坐上景区的班车到了西安北站,然后再坐地铁去机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