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或干扰?江南举折的晚期案例? | 桐乡演教寺大殿
这是我能想到最哗众取宠的标题了,太无能了
欢迎批评

概况名片
【名称】:演教寺大殿
【位置】: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
【文保】:市保
【时代】:明式、清初-民国、现代
【类型】:寺观
殿前壁嵌的01年历史简介:“该殿重建于明代后期至清雍正,民国初期又重整修并保持原九脊飞檐...整个建筑体现了明代构思,风格独特,是桐乡市古建筑中唯一保留至今的一座大雄宝殿。...1981年入保,1991年经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将该殿修复旧貌。”(97嘉兴市志不载,嘉兴新志、光绪桐乡县志词条不载,手头暂无桐乡市志)万历与光绪嘉兴府志记载信息相同,没有有效信息。

歇山大殿面三间,深三间八界井字架,内四界前后双步,扁作。
内界桁有彩绘,贴附雍正四年、民国十三年重修题记。
檐下无斗栱,出挑橑檐槫,飞椽。
柱础应该是现代重修全部替换了,现有建筑高度或非旧制。






大殿从现有数据来看,建筑本体是纠偏矫正过的,各项数据都很接近。
以现有测量数据尝试推测营造尺,则当一尺=286时,地盘、总举高均可得整数尺。明21尺、次16尺,次占明76.2%。内四界21尺,前后双步各12.5尺。总进深/总面阔=86%。地盘平面与部分同期明式建筑(详参玉燕堂篇,德清云岫寺大殿为井字架方形平面)的明间与内四界比总进深、总面阔不为50%。檐高为总高之半,总高为前后橑风槫间七折。
前有心间石,若以整数尺计算,当营造尺为278尺系时可得4.25尺×2尺(实际计算因边缘被修整,数值略作取舍)。

自前橑风槫到脊桁按米尺算举架系数:
55%→47.5%→58.8%→83.8%→92.9%(内四界地盘不均分)
55%→47.5%→58.8%→78.6%→98.6%(内四界均分)
现有橑檐槫的举高系数不合举架和提栈的理论要求,数值归正后再计算为57%依旧与理论不合。不仅出挑系数不合,整体举高系数也与则例、法原、减尺定侧不合。
如果去除测量误差或施工误差、木架偏移的因素,改用法式举折理论来验算会发现当地盘内界均分时,举屋之高恰为前后橑风槫间的1/3,且现况的每层举高与理论上的法式折屋后得到的高差十分接近。若依折屋得到的数据,橑檐槫系数当基本等同前檐桁(不均分内界时为一尺,高差系数45.8%;内界均分时高差1.04尺,系数47.8%)。


檐柱花岗石柱,柱身全部刻有捐赠人名。
后檐石柱平均厚度在0.404m,当一尺为320则厚1.25尺。或以一尺278计算,则接近1.5尺。


后檐柱,除前檐柱施舍人题刻朝外,其余石柱题刻均朝内。
东西山面短柱下延至随梁枋。
东、西歇山檐步架分别为6尺与6.25尺。
转角处理简单。




↓↓↓ 其余部分↓↓↓




龙凤相对的山雾云板雕花。
除了金桁、脊桁外的彩画,应该都是现代重修增加。




【后记】
不足之处(叠甲免责),没有考虑过侧脚问题、过去的情况,仅以所得推测;相关史料没有细察与重修报告没有见到;没有仔细观察石柱题刻(看到有篇文字曾以题刻施舍人姓名考证当地姓氏与历史名人);以及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肯定不是精细测量,如因误差带来的错误结论,那肯定是我的个人问题。
总体而言,这是一座大家都没有期待过的乡间明清殿庭建筑低等级文保(应该是我参考的有问题,我只看到了华古没有上传的足迹、微博没有相关的动态。数据没整理验算前,因为柱础的更换,26兄与我都不太看好),比过去“发现”的太湖流域其他四例都更接近法式理想化的表现,让人怀疑到不真实的地步。如果现代重修没有过度干预过的话,可就很有意思了。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发现≠事情就是真的是这样,观察到的现象并不等于当时匠师设计就是这样的思路。不过不管是怎么形成的(如果测量出入不大的话),哪怕是现代翻修导致的,至少都发现了个好玩的事。
虽然好玩,但是不能丢掉谨慎的怀疑态度,将案例视作一次数字游戏更符合26兄与我的看法。
以上十分浅陋的认识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当然最直白的验证还是现代重修的记录报告,期待后续能见到这个“奇迹”能成真。
最后,感谢@26Aquairas陈兄去年的安利。
参观信息:正常开放,有免费停车场,僧人友好
苏台栖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剑川石钟山石窟参访攻略25.5.6 (18人喜欢)
- 汉熹平石经 | 上海博物馆藏 周易残石其一 (17人喜欢)
- 苏州博物馆 | 宋绫本范纯仁告身卷 (18人喜欢)
- 水神、龙属与木头 | 小说探源习作 (39人喜欢)
- 读东山西坞《刘公猛将神祠记》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