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二)
过多的灵感,对于置身在学术界的人而言,是不必要的。
对此,当然不是说,越天赋型人才,越容易受人排挤。而是说,过多灵感所创造的语言,其冲击力足以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巨浪,把原以为理所当然、顽然固执的旧传统,毁灭得干干净净。而现在,所谓兴盛的汉语学界,只是呈现出一种表面的繁荣,内部的进步仍然缓慢。
以上所言,想必即便是没有踏入学术界的人,也能够看得清楚。不,更应该说,反而是在这片森林行走的人,会比外界失去更多的视力和听力。尽管看得见、听得着,却缺乏色彩和曲调。因此,只能用着像黑色、灰色粉末般的东西,构成自己的文字和声音,从而形成令人尊敬、崇拜的指示牌,把新的灵感拒之于千里之外。
自然地,我说这种话不是标榜孤高不羁,更不是对现今学术界大加挞伐。毕竟,一些豪言壮语,更多的是欺世盗名之辈缺乏基本修养,而喋喋不休地发出令人聒噪之论调。然而,越是致力于维护学术研究纯洁性的人,越应该谨慎对待这种目的,避免生成以自我为中心主义的洁癖,然后认为,除自我的研究外,别有之趋向、规模,均属异端。我想要强调的,正是这点。
不过,无论是哪里,最少不了的,就是固执之人。
尽管有人会满不在乎地说:“只要合乎道理的观点,我都坦率佩服。”可是这其中之基准,什么是合乎道理的,什么又不是合乎道理的,必然只有自己才能判断。意谓,人只能拿自己当尺度去丈量世界,更没有哪个尺度与别人完全吻合。
异常麻烦。
是的,想要用主观以外的外在标准,来衡量合乎道理与否,是一种幻想。
只要明白这层逻辑,就能够清楚知道,为什么几千年过去了,各个学派之间仍然是互相辛辣讽刺,而不会收敛自己的意识,避免障蔽更广阔的视野。此一矛盾,正如人们对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般,越是强调其本来的显现和接近之可能,越是会在各种境遇面前手足无措、焦躁不安。到最后,还不如放弃真理的诱惑,转而安身委居自己狭隘的田野。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很不甘心吧。那些高举着学术开放、百花齐放的学者们,到头来必须只有坚守原本薄弱的立场,才能够有意义。否则,大部分读者根本无法从他的言论中找到任何观点。没有观点更是无法揭发真理。可是,拼命探索,所以背离。正因为持续地发表观点,才会产生出许多的派别。然后又彼此批判、决裂,并不断上演激烈的分裂与抗争。
“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进一步,如果想着能够在深刻洞察学术界历史现实的同时,建立起当代的哲学,即意图重新检讨早已经流传广泛、根深蒂固的观点,这样恢宏的气魄,固然能够风靡一世,并打动无数的学子学人。但是其意图和方法,又会在新的时代渗透到骨髓微处,到头来,属于心体无滞的自由,还是聪明伶俐的错意,又说不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