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自己(一)
“聪明”还是“努力”?
最近给一个小朋友当家教,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改善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诸如注意力不集中、完全拒绝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等等问题,特意去图书馆借了几本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没想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自己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重新认识自己。
从这些书里,我看到了我性格和行为方式的源头在哪里,也就是说明白了我不是无缘无故地成为现在的自己,这里面是与幼时父母与你相处的模式有关的。
比如在《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一书里提到,如果父母用“固定的心态”,把好成绩归结为“孩子聪明”等概括化的固定因素,孩子自然会用“成功“来证明自己多聪明、多出色。那么,按这个逻辑,失败就会证明自己不聪明或不优秀,可以轻易把建立在成功上的自尊和自信打垮。如果“失败”都是对“自信”的威胁,那肯定就要千方百计去躲避任何可能“失败“的风险。
这一点对我是很有启发的。 从小到大,我妈一直喜欢用“聪明”来肯定我,所以我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颇为自信。初中时,我妈每次去开家长会,回来后都会跟我说,谁谁谁家长说她家小孩每天晚上都要学到12点,而我呢每天早早就睡了,那时我俩都对我轻轻松松就能在各科取得好成绩有一种种沾沾自喜的感觉。所以,当我的理科成绩在高中突然下降后,我们也是把原因归咎于分心了,可是即便我后来用心了,还请了家教,成绩也只是有一个短期的回升,很快就又退回去了,这样反复几次,最后不得不接受了“也许理科不是我的强项”这个结论。
现在想来,我们太把“聪明” 当回事了,一遇到困难呢,又容易给自己找借口—心思没在,有时候用心一点有用,有时候没用,那怎么办呢,为了维护自己“聪明”的人设,那就会主动去规避各种遭遇困难的事情。 久而久之,习惯性退缩就形成了,不止在学习上,在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
用“聪明”来肯定孩子不可取,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用“努力”来表扬或肯定孩子,让孩子形成一种“成长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下,他遇到问题会知难而进,不但敢于接受挑战,而且会不断进步。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成功,战胜“失败”的信心不是建立在“自己很聪明”之上,而是建立在面对困难也愿意挑战之上。“成功”不是唯一的目标,失败也不是对自己价值的否定,所以才总会看到希望。
其实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用“聪明”来肯定孩子的家长和老师并不少见,这可能也有时代背景的关系,在那个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普遍贫乏的年代,“聪明”是为数不多可以让一个人脱颖而出的才能,而且是天生的才能,所以人们普遍比较看重。我记得我高中那会儿有些同学甚至会隐瞒自己在学习上花了多少时间,以便让自己显得学得很轻松,可见在学生中也存在着一种“努力”没有“聪明”来得有优越感的心理。这不能不说就是教育的责任了。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后就一直在成长,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在父母的观念里,好像你结完婚生完孩子,你的人生就轻松了,好像为人父母是一种天生的技能,殊不知养孩子是一门技术话,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会直接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方式。要成为一个好家长,首先父母必须对自己有一定的反思,知道自己的优缺点,要不然父母身上好的坏的都会一点不差地传递到孩子身上。Philip Larkin有一首诗叫《This be the Verse》:
They fucked you up,your mum and dad.
They may not mean to, but they do.
They fill you with the faults they had,
And add some extra, just for you.
也许我们不必像Philip Larkin那样决绝地不生小孩,但身为父母,必须谨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想培养出一个有良好品格的小孩,那更是需要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