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批发市场和花木城同时要拆了
这两天小区群里和本地公众号都在谈图书批发市场和花木城拆迁的事,这两个地方在这儿都是至少有十几年历史了,忽然在几天之内就要拆走。
花木城我去得不多,可能待在家没事干的时候和老爸一起逛过,给旧房后院搬过几盆花。那地方很大,卖花鸟鱼虫,主要是植物,在我这不认识花木的人看来差异不大,我划分它们的标准只是:大一点的植物和小的盆栽。有次在那儿买过近十盆多肉,印象中只几块钱一盆,很好看,肉嘟嘟的。但没多久它们就陆续挂了。多肉似乎是只需要阳光,不需要浇水的小东西,我在北京干燥的天气里也养过一盆,很少浇水,活的时间反而是最长的。
花木城虽去得不多,但住我们这里的人对它总算得上是熟悉,平时指称另外某地也会说“花木城往某某方向去一点的地方”“离花木城不远”。这块地将要做什么不知道,但关于它的记忆肯定是要重建的了。
出版城附近的图书批发市场对我来说是更亲切的一个地方。它和我高中时代仅有的休息日星期天相联,我曾经花费许多个不上学的下午在这里挑书、闲逛。
出版城二楼就是个大的书店,那里空间宽敞,灯光明亮,比起来,批发市场显得空气含混,光线不明,图书摆列也繁杂,但它有个致命武器:所有图书零售一律八折。这在书店只卖正价书的时代是很吸引读者的,特别像我们这种学生。但其实来这里逛的学生也不多,书是一摞摞摆列,一整列都是一本,找起来并不容易。我主要是离家近,总有时间来摸摸看看,久了就知道哪些店的书我大概喜欢,哪些还有六折卖,哪家老板对零售客人有耐心。
批发市场我真的逛太多遍了,记得高中时候只要周末或者放假没事就来这里转转,摸摸感兴趣的书,沿着过道一摞摞看过去,感兴趣的店总会从头到尾看一圈。我感觉自己就从来没把这里逛完过,太大了。那是多么快乐的时候,我们喜欢的作者、想看的书就在书店摆着,它上市了,你知道了,就跑去看,翻开第一页,看看作者即将讲述的是什么。然后再以一个优惠的价格买下来。一个普通的红色塑料袋,装着自己喜欢的几本书,还打了折,那种感受是很喜悦的。记忆最深是在这里买过一本《通稿2003》,韩寒在书里大骂中国教育制度,当时正对此有同感的我看得十分爽快。
上大学离家以后不再去批发市场,图书城也少去了。互联网兴起,网络阅读、PDF替代了纸质书。那时候我们有同学在寝室夜里挑灯看小说连载,后来这些内容被称为“网文”。我开始在网上买书,很多时候比八折更便宜。但你没法形容那种差别,跟等快递差不多,有的满意有的后悔。你没看过它,买回来是你们的第一次见面。你对价格其实也是无感的,电子支付失去了消费的实感。
纸书的不景气互联网只能背负一定的责任。有些原因很难展开说。就我自己,我还是喜欢逛书店的感觉,一屋子都是各种各样人的奇思妙想,一屋子站着那么多形态各异的灵魂,等着你去发现其中有趣的,我绝对想不到任何形式的网上书店能给人带来这样的感受。尽管我这么说,也还是得承认,逛书店、在书店读书买书在今天的确是个非常小众的“行为”了。城市里的书店少了,偶尔出现一两处,还得办成网红店才行,借此生存下去。
几年前我又去过一次出版城,已经完全破败了。原先明亮宽敞的二楼书城全部撤出,电梯停了,专门爬上去看了下,一片黑暗。或许有一个小商店还在卖儿童读物,记不清了。一楼好像还有个书店,和许多网红书店一样分成了两块,咖啡区和选书区,没有一本书可以随意翻看,全都塑封起来了。如果不喝咖啡,也没有明确购买目的,五分钟就可离去。
批发市场要拆,许多读者闻讯淘书,有些童书一元一本。看群里不少读者已经淘到很多好书了。之前犹豫要不要最后去一次,终究还是错过了。主要我前阵买了好几十本书,现在还积压着只看了几本。不知道这会不会是一个遗憾,我如果去了一定会勾起许多的回忆。人对某个地方有一些感情往往并不是因为那地方有多特别,而更可能是那里和他人生的某一段紧密相连,一去那里就好像回到了从前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