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的深处——扎实地过好真实生活
科技哲学。介绍了八九十年代以来从吃穿住行经历的常见物品,以及背后的哲学解构意义。
罗振宇推介了王小伟所著《日常的深处》。按图索骥,在微信读书搜到了这本书,并被“林深见鹿”的书评进一步吸引。“林”说这是一本讲“惜物哲学”的好书,并附上了一些极富洞见的摘录,比如:
我们常说待人接物,接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待人的态度,如果你真的去践行断舍离,反倒可能会变成一个冰冷的人。没法自然的待人,要过一个很萧条的人生。
对于老人来说,旧物实际上是不是将来用的倒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有未来的人。
主流叙事告诉你,费尽辛劳地学习陌生的知识,是为了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个叙事里面悄悄嵌入了一个价值序列,它否定当下生活的合法性。
微信分享并不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人的连接,炫耀可能不是真正的分享。真正的分享是我把自己的一部分给你,但我这份并不会变少,相反还会变得更多的情况。分享的本意是切割、舍弃,他不是让你去羡慕我。
如何和真实生活为伴,过得扎实且美好,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临的课题。”
又顺带读了《看天下》(2024年第五期)中对王小伟的访谈,题目叫《对谈哲学学者王小伟:社交媒体时代,我们都患上了“微信恐音症”》,其中也有很多令人触动和深受启发的观点:
在高度自恋、自我规训的现代社会,人们永远在奔赴彼岸目标的途中,就像穿上了“红鞋子”,必须一直不停歇地“跳舞”,焦虑的同时深陷倦怠。
我们可以将手机的本质理解成镜面,当我们在刷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观照自己过得好不好,样子是否妥当,照镜子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但手机上各类应用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并不是客观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一面哈哈镜,它呈现的是经过技术权利场域扭曲过的景观。
分享的本质是“在一起”。但在今天这个社交媒体时代,很多分享指向的是一种自我确认。
一个普通人能做的最有自尊的事情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日常中,真诚地面对每一天的生活细节,认真对待父母、对待爱人、对待孩子、对待自己。
《南方周末》刊出了金圣华对齐邦媛的悼念文章,她将齐称为“披着蝶衣的蜜蜂”。这是女学者之间的欣赏、惺惺相惜、情感共鸣和链接。
今天去了家门口新开的墨托咖啡店。近来,身边开了很多个性咖啡小店。咖啡店总比酒馆更文艺友好一点吧,对此,我表示欢迎,并积极认为这些小咖啡馆的出现,也是生活中微环境不断改善的贡献者。不过,一杯咖啡的价格,真是令人不乐观。可以说,同咖啡在美国的价格相当,但美国的普通民众工资,跟中国普通民众的工资可是差着7倍的汇率啊。这国内一杯咖啡的溢价,直接大幅抵消了它的边际效益,与之相比,我可能更愿意买一杯柠檬茶或是奶茶,然后自己做手冲咖啡。话虽如此,我有非常希望这些小咖啡店能生存下去,只能默默祈祷有更多愿意消费咖啡店环境和服务的人,多多支持啦。
一首真诚的歌曲,耳朵能发现!
又是偶然拾得的一首经典。原来这首曲子已经诞生8年了啊。从一个剪辑视频的背景音乐中听到,让人振奋,于是编入‘’写作歌单”。他人涌动的艺术才华具有催人奋进的效力。这首曲子最吸引我的,是它扑面而来的创作者真诚的表达。没有投机取巧,全是才华。最喜欢那句,‘’等我找到你,试探你眼睛“,无论是词还是调子,都是直达心底的触动。
《六祖坛经》
窦文涛闲聊了他的闭眼抽书推荐。好喜欢他讲个什么事情,都调动浑身热血,倾注全部激情的表达方式。他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像献宝的孩子一样,对观众喋喋称赞自己手中的宝贝。他说要从第一个字讲起,嘿,还真是讲一个字,有点意思。伴随他的讲解,让我真的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那开篇的藏头写法,乍看胡逼乱写,甚至有“你有这么高速运转的机械进入中国”的震撼美学之感,在窦文涛的解读下,既有逻辑,更有气势,特别是将这开头的描写同电影开篇远镜头的处理进行比较,立马开辟了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境界。
看到蒋方舟近期为山下有松拍的照片,很喜欢她的穿搭,可以借鉴。感觉是一套三宅一生的衣服,姜黄色,宽松的裤子,外搭一件有设计感的黑色西服外套。很文艺、很有品,很好穿的感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