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酒店实习的日子
看胡安焉《我比世界晚熟》里作者写自己实习期间在北京酒店实习的经历,我也萌发了记录下我在北京酒店实习的想法。
2011年,大四,学校对于我们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方向没有安排课程,可自由安排实习。如果想在学校所在地实习,学校也可以安排酒店。当时我抱着实习嘛,要去咱就去最先进的地方学习,所以一门心思的想去北京,看看先进的酒店都是如何管理的。
初到北京,找酒店的实习并不容易。当时网络不发达,刚开始是在酒店的求职网站上投递简历,效果不好。于是,只好在地图上查找北京地区有哪些酒店,然后挨个打电话过去询问有没有招聘需求,能否过去面试。
经过多个酒店的咨询和面试,非常受挫。当时大部分酒店对于实习生只接收他们校企合作的学生,对于我们自己找实习的酒店管理学生很是尴尬。
后来入职的这家酒店,说起来还很有缘分。
有次又是面试一天一无所获的坐公交车回去,又累又热。远远的看到一个酒店的名字在黑暗中遥远的闪亮着。哇,Ritz-carlton,是我们教科书上的酒店啊,还记得酒店对员工的要求,是时刻提醒自己是“为绅士与淑女服务的绅士淑女”。
后来就致电这家酒店,去面试,顺利录取。我被分到宴会部,和我一起的同学因为口语好些,分到了西餐厅。
在宴会部,主要工作是各类会议、婚礼、展会等。平时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摆台,中餐、西餐,会议的U型、岛型、课桌式等等。摆台的主要工作离不开扛桌子摆造型、铺桌布,套椅套、熨椅套。还有不忙时候要去擦各种酒杯。
另外一项主要工作是会议服务和摆茶歇,每场会议至少有一名服务员看着,随时响应客户会场的需求。我比较喜欢看的是公司培训类或者学术类的会议,能听到很多新鲜的知识,感觉很有意思。刚去时候,也很喜欢参加婚礼类的。虽然这边办婚礼的都是非富即贵,但也都老煽情了。特别刚开始时候,听着听着都感动的哭了。后来时间长了也没感觉了。
在酒店上班,夜班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经常自嘲说,咱们这一进来就是昏天暗地,不知今夕是何年。
当时我们部门的人员配置,一个总监,2个主管,1个正式员工,还有3个实习生,其他忙不过来时都是叫小时工。要说当时我们部门的团队氛围很好,大家都年龄相仿,很有共同语言。当时总监也很善于管理,经常带我们出去吃饭团建。工作上也很照顾我,会安排主管特意培养我。但是当时的我,就感觉特别的迷茫。
一是我观察到,外资酒店,大部门总监基本都是外国人,小部门总监都是男性,我们现在的两个主管也都是男性,而且他们在这边干了好几年才升到主管,年年嚷着跳槽,但是短时间几年应该也不会动。这样的话,作为女生,我仿佛看到以后我基本没什么晋升通道。这么顶级的酒店晋升路径都是这样,那长远发展我该怎么走呢?
另一方面,我们几个实习生在一起,情绪相互影响。我们天天一起扛桌子,擦杯子,烫桌布,干这些体力活,大家心里难免有负面情绪。大家经常开玩笑说,我上学就是为了来这扛桌子的。
每天回到住处,更觉得生活凄苦。因为住处简直就是最近小红书上有网友发的一个月能写31封遗书的房子。虽然当时可能并没有觉得有这么夸张。
那是一个北京西城区的胡同深处平房院子前搭的一个简易房,当时一个月租金500元。房间内放有一张上下铺,屋内只能在过道处放下一小张桌子。做饭的话,是用房东的厨房。厕所是要跑出胡同,到户口的公共厕所解决,而且是旱厕。
同学在西餐厅,生活好像比我还要苦一点。一是站立时间太长,刚开始脚常常肿。二是经常要面对客人的各种要求,部门的同事也不如我们部门无欲无求。
不知道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还是因为住处太让人感觉憋屈,还是两者都有。反正整天处于非常痛苦的状态。换工作又不知道找什么,当时投递简历的渠道也不太多。很多又要求有经验。干了近两个月的时候,终于决定离职回郑州工作。也开始投递郑州的一些公司,在得到一个感觉还可以的offer后,就立马提了离职。
后来做了猎头,接触了更多职场上有更多工作经验的人之后,回头在看当时的我,特别想说的就是,对职场抱有太多幻想。
当时刚实习,对职场知之甚少。看似是担心以后得发展前景,其实一方面是逃避眼前的枯燥重复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对职场没有客观的认识。任何行业和职业的基层,都需要好几年的积累。而且很多看似高大上的工作,实际也大部分是枯燥重复,只是重复的工作内容不同而已。
我回郑州工作了好多年后,还常会想,如果当时在酒店行业坚持下去了,现在会是怎样呢?这个好像真的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