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29 2024.04.29,第五周,周一
29.1 《玄奘评传》
作者:傅斯毅。PDF。浏览第一章,玄奘传略。玄奘到印度时才30岁。
作者将重心放在玄奘的唯识学上。
29.2 《活法为诗:江西诗派作品赏析》
作者:钱志熙。PDF。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版。该书2024年在江西教育出版社的《江西诗派丛书》里出了新版。
古典诗歌赏析不宜用浅近文言,做肤廓评点。也不宜掐印勾圈,陋人滥选。这都是旧时乡塾师所为,只能用来装腔作势。要评要选的古典诗歌,应该用现代汉语不惮其烦地讲清楚。一首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好处,能讲清楚才见本事,对他人有益。古代人也不是蜻蜓点水乱评乱选了事的。这样批评的,是无知,这样摹仿的,是傻瓜。即便分析有错,鉴赏得不合口味,也可以争论,君子之过,昭昭如日。
钱教授极爱山谷诗,能把妙处讲出来。一曰胸襟,一曰意脉(草蛇灰线),一曰对偶灵动。对偶灵动,一曰有直行之气,一曰用典若不相干,一曰前后句意若断若连。钱教授尤其爱山谷七律。
30 2024.04.30,第五周,周二
30.1 《活法为诗:江西诗派作品赏析》
黄庭坚部分。钱教授讲得非常感人。
陈师道部分。稍能领会。
30.2 《巴拉丁斯基哲理抒情诗研究》
作者:周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PDF。作者从俄语自己翻译巴拉丁斯基诗作,吸收俄语研究成果。
第一章《巴拉丁斯基诗歌中的个体观念》。巴拉丁斯基的爱情诗不歌颂爱情的美好,像浪漫主义者那样,转而关注嫉妒、欺骗等心理现象,细腻写实笔法开后来小说之先河。重点:个体提升、消隐成普遍性,普遍观念形象化、拟人化,两者展开对话——这是巴拉丁斯基成熟期诗作的的特点。
第二章《乡愁观念》。对俄罗斯的乡愁,对永恒的乡愁,对古典时代的乡愁。巴拉丁斯基的宗教观念不合正统。布罗茨基称赞他悼亡父的作品是最好的俄语诗歌。
30.3 《海绡词笺注》
读完。第三卷北宋风格,小令多,浑成。朱祖谋评价海绡词“朴素,文中南丰,诗中渊明”;海绡自评“得力于汉魏六朝文,不止规模两宋”。值得体味。
第三卷有几首遗民词,刘斯翰先生认为海绡翁对伪满、汪伪的态度同朱祖谋一样,极不支持——所谓遗民,所谓工旧体诗词者,多谋职其中。只从词作字面看,似乎海绡的态度并不激烈,甚至可以说模棱两可。
1 2024.05.01,第一周,周三
1.1 零碎的古典文学阅读
《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纸质书,看“神骨俱静”处;《张衡诗文集校注》,PDF。
2 2024.05.02,第一周,周四
2.1 《巴拉丁斯基哲理抒情诗研究》
第三章《与象征派》。白银时代象征派诗人对巴拉丁斯基的发现与推崇。安德烈·别雷对巴拉丁斯基的理解最深。科涅夫斯基学巴拉丁斯基最用心,但声名不显。第三节末比较曼德尔施塔姆和巴拉丁斯基,有启发。从瞬间与永恒的辩证出发,他们都与遥远未来的读者对话。总地来说,象征派对巴拉丁斯基的推崇,出于自身需要,片面化了他的遗产。诗人是历史社会的反映与浓缩,但不止于此。诗歌不仅是世俗历史的回忆、回应与预言。
摘录:
“安德烈·别雷撰写了《普希金、丘特切夫与巴拉丁斯基对大自然的视觉接受》一文,首次提出必须为这三位诗人的作品编撰个性化词典,指出这才是通往诗人心灵密室的钥匙。实际上,这篇论文对三位诗人描写大自然的符号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三位诗人不同的诗歌世界观。”
对普希金剧本《莫扎特与萨利维》的看法,有人认为萨利维指巴拉丁斯基。勃留索夫的反驳与曼德尔施塔姆更彻底的翻案:
“勃留索夫接连发表了三篇文章,论证了萨利维影射巴拉丁斯基的不合理之处。但是在私人信件中他承认:“说是影射是搞错了,因为不了解时代,但是这个错误却比我的真理更有趣。”勃留索夫在普希金悲剧中的主人公身上看到了两种类型的文学天才:在萨利维身上看到了巴拉丁斯基,但是他并未蓄意谋害普希金。勃留索夫写道:“萨利维性格的实质并非嫉妒。他努力、困难、自觉地领悟一切。”也许,有关普希金与巴拉丁斯基的文学神话后来成为曼德尔施塔姆为萨利维辩护的理由。他指出:“萨利维值得尊敬和爱戴,听到代数音乐感受强烈并非他的过错。新的诗歌语言时代已来临,其创造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幻想家莫扎特,而是严肃严谨的艺术工匠萨利维。”
3 2024.05.03,第一周,周五
3.1 查慎行
闲翻《查慎行诗选》和严迪昌《清诗史》查慎行部分。清代推崇宋诗自浙派始,崇宋也不是必言宋诗好于唐诗,只是强调诗史变迁。查慎行诗擅长白描,时人谓自白居易、陆游来。年轻时曾随幕入黔滇,所为诗新奇应物,盖为郑珍先声。
4 2024.05.04,第一周,周六
没读书
5 2024.05.05,第一周,周日
5.1 赵执信
读《赵执信诗选》《谈龙录》并《清诗史》赵执信部分。
清初六大家王、朱、施、宋、查、赵,流观泛览。查、赵诗酣畅淋漓,刻露雄深。读清人诗令人不敢提笔作诗。有学问而不以学问为诗,古典诗的历史与理论经其手辨析精密,必有过人之处而与时贤名辈相争。下笔不剿袭前人,务自出机杼,活画实景实情实事实理,而委曲宛转笔酣墨饱足以毕出。
兼读《谈艺录》论王士禛两则,以理学家语论证悟入之后必继之以工夫,“明心见性之学有益谈艺,岂浅显哉”。此语与《管锥编》“谈艺者岂可不读五经正义”同一机杼。钱不好,不擅长的是史学,也专与近现代谈文学多成谈文学史的倾向作对。钱基博自诩“集部为吾家学”,钱钟书益之以经部,萃取其中的理为声援。再进一步则是“史蕴诗心”,以文学所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之不局限于时地的心、理摄史学。胡文辉、蒋寅说钱钟书的理路是“比较修辞学”,微有轻之之意,知辞不知意。换一个角度,钱钟书实际上是以清代朴学,西方十八、九世纪的语文学贯穿经、集二部,理、意不可得而泛论,因辞见之。正须以解释学、“修辞学的复兴”张大其意。
诗文古时谋饭谋权之具,正赖此谋为门户,为影附,然后豪杰见。六家王司寇之外,皆诗中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