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独自在京都
京都阴雨天
落地机场到京都酒店那天,整个关西都下着小雨。接下来的三天小雨断断续续,大多时候只在一早或天色暗下来的时候撒下几颗。示意春雨的到来但不忍持续淅淅沥沥,大概是这座旅游古都的自我修养。

打卡周末咖啡店
办完入住行李箱放回房间,立马撑着伞出门赶往 WEEKENDERS COFFEE,正如名字,这是一家只在周末才营业的咖啡厅,也是《在京都小住》女主佳奈从东京到京都打卡的咖啡厅。 由于快打烊已经没有手冲咖啡,挑了两包豆子后问了老板是否可以在院子里逛逛,得到点头回应后便找了个没人的木板凳坐下,试图抓紧体验能在雨天的日式庭院里听着雨安静发呆的时刻。院子是很安静,雨水从屋檐上滴落到树上叶子轻轻摇摆,斜对面的屋檐下坐着几个外国人小声聊着天。那一刻竟然开始担心起来一个人在这里是否过于孤独,边给自己打气边觉得其实根本无人在意。大概目的性太过强烈又担心打烊时间快到。坐了几分钟按下几个快门和朋友分享了一段视频,依然惴惴不安,没等到打烊就匆匆离开。

早起后的京都街道
有一天醒很早,迷糊中看了一眼时间大概6点半,于是立马决定翻身起来去看看早上的京都是什么氛围。简单擦了把脸戴上帽子出门,走到鸭川一个来回,路上买杯咖啡再回酒店作为清晨遛弯的目标。走出酒店,并没下雨,天空灰厚的云,路面洼地储存着昨晚的雨水,狭窄的街道上偶尔有货车缓慢穿过, 路人很少, 大多是居住在这里本地人,早起的学生上班的年轻人以及送货司机。清晨是几乎没有游客的时间段,这座城市原本的生活场景大概也就如此。

鸭川到底美不美
“鸭川是i人的耶路撒冷”是去日本的前两周在小红书刷到的标题党文字,带着一种鄙夷去了两趟鸭川。第一次是以清晨遛弯的目的地,步行半小时站在四条桥上望着桥下并不壮美也不够精致的河,瞬间觉得下雨早晨的鸭川可真是荒凉,偶尔出现一个穿西装打雨伞的上班族、撑着伞骑自行车以及戴帽子慢跑的人,才慢慢瓦解了这种荒凉感。回去的路上给朋友发了段语音:鸭川的荒凉让我很想谈恋爱。

从岚山回城的那天是有些阳光,想着去鸭川看看,万一有夕阳呢? 坐了快五十分钟的公交车从河源町丸太町下车步行三分钟,就到了鸭川公园。相比四条附近,这里的鸭川更加宽阔,河岸两边建筑线低矮,树林作为建筑与河的过渡,站在河边竟然也有些与世隔绝。下午的人多了不少,小孩儿、老人、情侣、遛狗的、独自坐着发呆的、骑自行车与跑步的......坐在河边的长凳上发呆观看着这里不同人生活状态,城市开始安静,时间开始变慢。云层逐渐变厚,想是看不见夕阳了,饿着肚子沿着鸭川回去的路上已经不再执着于鸭川是否很美或是否是i人的耶路撒冷,这都不重要,一心只想着如何饱腹。

在西芳寺走了两圈
在签证还没下来之前,提前差不多一个月在官网预约了号称很难约的西芳寺。寺庙体验有两部分,先到寺庙大厅放下手机相机摘抄经文,再自主到庭院游览。想着不知下次什么时候会再来以及挺贵的门票,就又走了一圈庭院。第一圈边走边执着于录视频拍照留恋,第二圈毫无目的,所有感官自然而然被打开,只在感受上。 所以比起提前被西芳寺照片美到的震撼,走在寺庙庭院里的寂静随着风、鸟鸣、乌鸦声、溪水的流动以及深吸一口气的苔藓味道,大概是只有也只能站在这里才能察觉到的立体美感。

是理想职业吗
上午在西芳寺看到扫落叶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录了视频发给INFP朋友,视频里小声说到:“找到你的理想职业啦,在寺庙里扫青苔上的落叶。” 朋友立马回复:“真的太理想了。” 下午在祐斋亭的一个小时,身材娇小满头白发穿格子衬衣的老人,几乎是一直蹲着低头心无旁骛地清理苔藓上的小杂草。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觉得,维护寺庙庭院的美,重复又枯燥,算不算是一份毫无意义的工作呢?至少在我和朋友的想象里,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扫落叶,蹲着除杂草,实在是太理想了。

老式连锁咖啡店
回酒店的路上发现一家老式咖啡店,于是决定改天一早无论如何都不要再吃酒店的标准早餐,而是像本地人一样走进店里点单浪费个两小时。在离开京都那天上午总算走了进去。由于出门忘机带现金和卡,到咖啡馆门口才想起,于是又返回酒店房间再次回来,径直走进咖啡馆。身穿白衬衣戴了小领结的女服务员立马微笑鞠躬有礼貌的打招呼,第一反应是,这也太日本了。咖啡店不大,一种陈年复古的美式氛围,被保养得油亮的木地板,深色的木桌搭配绿色皮质的座椅,墙壁上挂着老式的画片,店内放着爵士音乐,手机查了一下这是1976年开业的咖啡店,差不多快50年。坐下来服务员就给了一份日文菜单,刚掏出手机准备翻译,她立马意识到边道歉边给了我英文菜单。 点了一份日式欧姆蛋吐司A套餐后,服务员手写了一张收据放在桌上。边吃早餐边在想我生活过的地方好像真的很少会有超过50年的店还能保持原始的装潢搭配手写收据的。大概只有京都,这个在日本咖啡与面包消耗排名第一的城市,才能留住这样的店。

J人旅行也可以P一下
如果说前两天密集的J人行程是在某种确定安全的安排下进行,那这天除了等着下午参观桂离宫,从一早到中午的时间几乎毫无安排。怀着一种不安感,果然应验了“京都会平等惩罚每一个不做计划的P人,哪怕是计划做得不好的J人” 这一理论。一早出门才意识到原本计划要去的D&Department 和 SOUSOU竟然都在当天同时休息,在四条附近兜兜圈圈消耗了一上午,悔恨计划做得不好后,最后决定不如提前两小时到桂离宫附近走一走,顺便找个咖啡店消磨时间。
出桂离宫前站,沿着桂川走十多分钟就到了桂离宫附近。依旧是阴天,灰白的云压在岚山顶上,山脚下桂川水流极其平静,这样的光线下,水岸边的草地和树木依然绿得鲜亮,乌鸦肆无忌惮在马路中间跳跃,偶尔几辆汽车经过,骑自行车的少年快速冲过大树下的转弯路口。 独自坐在路边看着这个像电影画面的转弯路口, 掏出耳机听起了坂本龙一在《怪物》里的配乐《Aqua》, 音乐响起,眼下所有的画面元素和沉醉的情绪交织蔓延。真的好想对过去与现在的自己说一声:“喜欢一个人怎么会是怪物呢?”,在这无比自我感动的几分钟里,真的很庆幸这一天是毫无计划的一天。

评分5的喫茶店与100分的老板娘
地图搜寻了桂离宫附近咖啡厅,发现有一家非常老旧,评分却有5分的咖啡店,叫“Mugen梦元”。由于附近确实没有其他咖啡店,站在门口看着老旧破小的店i了几秒钟,还是鼓起勇气走了进去。推开老式的木质玻璃门,两个老人在里面喝咖啡坐着看电视和老板娘闲聊,完全听不懂但觉得她们在拉家常,大概是住附近的本地人吧。
点了杯冰美式坐下后,老板娘大概猜到我是来参观桂离宫的,熟练地拿出几本关于桂离宫不同季节的老式相册和一本介绍书给我,当下就觉得这个店的5分果然不简单。在翻看完冬天和秋天的桂离宫后,老板娘又过来了。这次她拿着一个有些老旧的铝制盒过来,打开了满满一盒各式不同颜色的折纸青蛙,让我挑一只喜欢的颜色。她非常惊讶我选了唯一的一只紫色青蛙,用一种几乎小孩式的可爱笑容和姿势把青蛙放在桌上示意按尾巴可以跳起来哦。我笑着说,在中国,我们小时候也会玩这个,她一边认同点头边笑着说第二次来带上折的小青蛙可以换另外一个盒子里的狮子。
结账完从洗手间出门准备离开时,老板娘开口和我说起,刚刚和几个老人聊起来,中文可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竟然每个字都有四个声调,接着一个劲夸我能把中文说好真的厉害。两个老人笑呵呵地朝我用中文说起了“你好”,我连忙鞠躬重复了几遍阿里嘎多,再试图教他们说了几个声调的你好后,自我觉得也太奇怪了,谁会把“你好”用四个声调串起来教念呢。于是便匆匆道谢赶紧离开,前脚刚出,准备回头拍一张“梦元”喫茶店留作纪念。老板娘突然开门朝我冲过来。还在担心自己是否有东西忘记留在的店里的时,她问了我是否找得到桂离宫,急着给我指路,担心我如果迷路的话,就亲自带我去。在一阵惊讶和被温暖的感动中,我慌乱掏出手机说:"Don't worry, I have Google map!" 她连忙笑起来说:"斯国一!Young people!”
送别可爱善良有趣的老板娘回店后,掏出手机打开Map,心甘情愿给了“梦元”5分,给老板娘100分。

旅行中的孤独
二十岁偷偷拿着我爸给我学驾照的钱独自去大理玩了四天后,就不再否认一个人旅行是件很好的事。只是在途中依然会有极度孤独的时候,这种感受通常是猛然发生的,有点毫无征兆。在京都感受到这种极致孤独是在刚到那天晚上。买完咖啡豆,为了去看传闻中八坂神社的夜景,撑着伞步行十五分钟穿过繁忙的四条街道,过了人潮拥挤的桥后终于在马路对面发现了亮灯的神社大门,穿过几十米楼梯小道后一处挂满灯笼的建筑就是八坂神社。大概是正在下雨,围着建筑的人很少,都是像我一样是来打个卡拍夜景的人。拿出相机拍了几张照片,掏出手机在ins发布了一条快拍后,突然有种打卡任务完成后的空虚感,看着亮满灯笼的神社,在这样凄凉的雨夜怎么就一个人来这里了呢。孤独感占满脑海,随之而来的空虚又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的虚无,一直伴着我回到酒店房间泡澡知道躺上床开始失眠。
去大阪那天朋友推荐我读《自在京都》,读到里面写“大阪人觉得去京都是一件孤独寂寞的事。但如果一个人要选择独自去一个什么地方的话,京都确实是最佳的选择。”还借东山魁夷之语:“只有作为自由和孤独的旅人,自然和风物才能够直接进入我的内心。”
确实,而后在京都的几天,所有身体感官都被放大。看见的天空、云层、雨滴、鸟鸣、乌鸦声、溪水潺潺、路上的行人、雨后的街道、寂静的寺庙、扫落叶的人、除杂草的老人、坐在马路边被感动到一塌糊涂的瞬间以及喫茶店可爱的老板娘。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自由和孤独才进入了我的世界。那么比起突如其来被孤独占满的难熬夜晚,至少现在我还是选择保持一点孤独。

四月,三十岁了
大概二十八岁的时候就暗暗给自己制定了一些想要在三十岁完成的事,比如去纹身、开始矫正牙齿、独自出国旅行。由于一直想不清楚究竟要纹什么图案以及纹在哪里,这件事迟迟未开展,好在其余的已经开始进行了。
四月临近生日的那段时间,一直收到朋友对我三十岁的生日的提醒与祝福。三姐几乎整个四月都在倒计时我的生日,每一天早上醒来的第一条微信语音他都在唱生日快乐,其实难听到不想听,可听了又觉得安心;慢慢问我马上30是不是比20感觉更好了呢,我想起20岁也在豆瓣写了一篇痛苦文学发给她后,她说20的我也有些成熟;姐妹发了一朵正在盛开的芍药说为我庆生,而后聊起了我们20岁的痛苦,可以叫做可爱的痛苦。可可说要更加快乐与自由,我说要在体验中获得;文宇依然在担心我总是一个人,又开始劝我30岁可以找个男人了,我回复他,你以为我不想吗?于是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了;而呆鸟,根本忘记了我的生日,直到她生日才想起来;
其实这些年不怎么喜欢过生日,特别是邀请一堆朋友集体唱生日歌吹蜡烛的这种,总会因为没请谁而纠结又会担心当众庆生过于羞耻,最后发朋友圈宣告自己生日又意味着什么呢?总之没找到其中的乐趣就挺没意思的。不过想着30了,生日当天上班日,还是和几位要好的同事吃了饭喝了酒,在整个餐厅的众目睽睽之下羞愧的吹灭蜡烛,许了个愿。而支撑着一切都源头也来自30,是的,都30了还在乎那么多干嘛呢?随便吧,这样也挺好。
在回程路的飞机上,终于对进入30岁有了一些实感。前几年时常想起这个数字即害怕又期待,一方面担心变老后再也无法逃避的现实生活,一方面总看到别人对于这个数字用“自由自在”来总结,而我并没有这样。现在看来,30岁最大的不一样只是在于这个“3”这个数字,它是一个竖立在头顶上的数字,就像闹钟到了早上八点要响一样,仅仅作为一个时间点提醒我,ok,暂时走到这个时间点了,而这个数字将会伴随我接下来的十年,这就是第三个十进制唯一的意义。
30岁不会怎样,依然不够松弛,依然会内耗也不够自洽,依然在迷失中寻找自我,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未来要去哪里,依然有很多想死也有很多想活着的时刻。而我想说的,活到30有一点好,即能接受烂成一坨屎的自己也不否认自己也有闪闪发光的时候,就这样迷迷糊糊体验了30年的生活,无论是好的坏的,也算是赚到。
所以,感谢以上的人和事,也感谢我自己。
